书法为生命形式的体现

2019-01-09 13:01:13
书法赏评 2019年4期
关键词:律法弘一法师技法

张 敏

书法之关键在于“势”,笔法、结构和章法的目的都是为了造势,所以“势”是书法之魂。而“势”不是源自书写者刻意的设计,而是源自于书写者精神世界审美意识的主宰,和书写者书写时情绪的状态,这两者都是人的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所以在中国的古语中有“字如其人”一说,这是对书法是生命形式的另一种说法。

书法史上公认的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稿》和《寒食帖》都是极具个人感情色彩和特点的书法神品。史上流传的故事说,王羲之是在微醺状态下写的兰亭序,后来酒醒想再写一遍以矫正前一篇中的涂抹,但出来的作品没能像第一篇那样神采飞扬,所以流传下来的就是最原始的那一篇。这个故事说明技法和书写者的情绪是书写的两个重要方面,技能技法为静态的,而情绪是动态的,两者的集合造就了书法的神品。《祭侄稿》和《寒食帖》也具备了这两个要素。技法是基础,情绪是主导,两者相辅相成。没有精巧的技法无法表现心中激情,没有激情技法无从表现。就像没有文学知识的人在面对夕阳余晖下的飞鸟群时只能感叹“哇!好多鸟。”或“哇塞!哇塞!这么多鸟啊!”而具备了文学素养的人这时心中冒出的诗句可能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描述不但完美地描述了当时的场景,还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并成为文学史上的名句,丰富了我们的文化。书法技法和书写者情绪之间的关系和这个道理相同。

纵观书法史,“势”的作用不单只存在于行书和草书,它存在于每一种书体中。翻开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 无处不是谈笔画造势、细节造势等方法,它是适用于每一种书体的书法的精髓。即使是规规矩矩的楷书,缺乏了灵动,那就成了印刷体,完全就脱离了书法的本意。所以“势”是书法的魂,它深藏于书写者的内心,受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潜意识来调控和引导的,而人的情绪和审美意识是书写者生命本体瞬间的状态,所以书法作品自然也成了反映书写者生命瞬间的一种形式。

书写的行为受到书写者很多外在条件的制约,而这些制约的条件也是书写者生命形态的要素,诸如,人的体力状态,人的灵巧度(心手合一的程度既所说的心灵手巧的程度),情感的丰富程度,对人对事的态度,甚至手的物理结构的遗传特性,都可能会造成书写时的某种特别的痕迹。这样,笔迹就构成了特定人的生命形式在特定瞬间的记录。

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是一个随时间流淌的过程,而每个时间的定格就是那个生命瞬间的定格。就像瀑布,它是流淌的水,同一个地点的每个瞬间的水都不是以前的水。人的生命过程也是一样的,虽然肉身看起来变化不大,但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并不相同,意识上或多或少会有了变化。尤其是当一个人对外界的事物产生了顿悟的时候,这种变化就有可能是翻天覆地的。比如,在书法史上,王羲之观鹅的运动悟得行笔之伸屈之关系,张旭观公孙二娘舞剑悟得笔势,怀素观夏云飞舞悟得笔意,苏东坡从草间蛇斗悟得笔意,黄庭坚观船夫荡桨悟得笔法。这些史上的故事,都是在讲书法大家们在某个时间点上审美意识产生了顿悟。以这个时间点为分界线,前后的书法产生了不同的面貌,这就是意识上的变化通过书法得以呈现,反过来说,书法的表现也是那时生命状态的一种外化的呈现。本人在书法实践中,这一点的感受特别强烈。尤其体现在草书的学习上,没有审美意识的提高,草书就不可能进步,只能在前人的后面蹒跚。

生命体中的情绪是生命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品的书法中尤为重要的是能将这部分体现出来。《祭侄稿》帖之所以能传世,除去技法方面的因素之外,还因为颜真卿是在失去侄子和堂兄的巨大悲痛之下书写的这段文字。为之奋斗的国家也处在战乱之中,这种国恨家仇交织,会让人产生巨大的的情绪上的波澜,这些波澜都在文字的轻重起伏和狂奔中体现出来。所以文字成了颜真卿此时此刻状态的一种物化的表现。时至今日,我们面对这篇传世之作,仍然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伤痛。

弘一法师在出家之前和之后的书法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家之前的书法形态是传统的式样,而在出家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态。因为弘一法师在出家后找到了弘扬律法这个生命可以为之奋斗的终极意义,他的字也变成了安静的深具禅意的一种形态。宏观上看,是对自己的严守律法、约束心态放纵,这与律法是相对应的。如果一面研究律法,一面却生活放纵,那就是极具分裂性格的病态。我们从弘一法师的研究领域,日常起居状态和他的书法都能看出他是一个很正常的人,书法真实记录了他的生命的状态。微观地看,弘一法师的字每个笔画都在变化之中,将生命的律动放在了一个严格框架下来进行,呈现给世人的就是像夏夜月色下田野,眼睛看到的是安静的夜色,而耳边响起的确是百虫的鸣叫,生命的欢愉藏在了夜色之中,能感知却看不见。一个多才多情的人的内心世界应该是丰富的,而这些丰富的文化上的滋养也一定是要找到自己宣泄方式的,这才是真实的弘一法师。弘一法师的字完美地诠释着他生命的状态。红尘中人,难得放下和自律,很难写出像他那样的字体。他临终前的手书“悲欣交集”,是一个生命瞬间的真实写照,从超凡脱俗的高僧回到自己的本真,他看到了并将要面对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死亡”,心怀天下之余,联想到自己,甚至连“放下”都要落到自己的肉身了,有了能放松的一刻,确实不知道是该喜悦,还是应该为世间疾苦悲悯。这才是留给世间众人的临终遗言。

每个书法家都是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空间中,都会受到现实的影响,它的审美取向来自于他的精神世界对现实的反馈,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有别于他们的生命体,而书法的书写过程又是内心物化的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书法必然是生命形式的一种瞬间的体现。

猜你喜欢
律法弘一法师技法
在一朵雪花上轮回
读者(2024年7期)2024-04-01 09:18:48
在一朵雪花上轮回
中外文摘(2019年8期)2019-11-12 19:26:01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律法之前”与“刑具之后”:巴特勒律法述行思想的文学阐释
华中学术(2017年1期)2018-01-03 07:24:11
精通拍摄技法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连环画报(2017年1期)2017-07-13 09:09:55
因为那是属于你的东西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 09:10:53
维也纳古典乐派低音提琴调律法的发展与作用
弘一法师的慈悲心
文史月刊(2015年5期)2015-08-05 0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