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养生思想在失眠调摄中的应用❋

2019-01-09 10:48:09范小婷沈小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壮医壮族情志

范小婷,陈 攀,林 辰,沈小淞

(1.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001; 2.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宁 530023)

壮医养生是壮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为理论基础,通过人体三道两路的协调制化,达到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健康境界,是壮民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手段[1],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但近年来,失眠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得到有效的防治。壮医学中失眠又称“年闹诺”,属“巧坞病”范畴,发病与机体道路不畅、气血失衡、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密切相关[2]。对于失眠的治疗,如果单纯依赖各种治疗手段,而忽略日常生活的养生调摄,则难以获得满意疗效。在壮医养生思想中,保持机体道路通畅、恢复气血平衡、天地人三气同步是调摄失眠的关键。

1 壮医养生思想在失眠调摄中的应用

1.1 顺应天地,三气同步

壮族民间强调“人不得逆天地”或“人必须顺天地”,因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地之气为人体造就了生存和健康的一定“常度”,人的生命周期及身心状态受天地之气的涵养,但天地之气又是不断变化的,人对天地之气的变化要有主动适应的能力[3]。因此人要健康长寿,其日常生活、作息时间等必须顺应天地的变化,保持人与天地之气的同步运行,使机体阴阳平衡。千百年来人们基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昼出夜伏”顺应天地日夜更替,寤寐有序。但是纵观现今,部分人们作息不合理,昼夜颠倒,违背天地日夜之变化,使得机体阴阳失调,人体之气不能与天地之气同步,必然会导致失眠等疾病的产生。调摄失眠的首要方法,应起居有常,顺应天地昼夜变化,以恢复人与自然间的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保持科学良好的作息习惯。

1.2 道路畅通,脏腑协调

壮医认为,机体脏腑器官、四肢百骸的相互沟通需要依靠“道路”来实现,三道两路通畅,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三道两路阻滞不通则疾病丛生。三道是指谷道、气道、水道,谷道是食物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之通道;气道是人体一身之气化生、输布之通道;水道则是人体水液化生、贮藏、输布之通道。三道为机体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以调养脏腑。壮医养生重视调养三道,尤其是通过对“谷道”的养护进行调摄睡眠,具有一定的经验。壮医主张食热不食冷、食熟不食生、食软不食硬、食淡不食咸的饮食方法,并将各种稻类加工成药粥、药饭、药糕、药酒等药膳,以“寓医于食”“药食同源”[4];壮族地区喜食五色糯米饭,其有健运谷道的作用。通过具有“药食同源”功用的食物,调摄人体阴阳平衡,以改善睡眠。正如《寿亲养老新书》中记载:“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因此,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可调摄三道功能的正常,使机体生化之源充足,气血得以濡养心神。壮医通过调理谷道治疗失眠的养生思想与《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不谋而合。

龙路在人体内是血液的通道,即血脉,其中枢在心脏;火路在人体内为传感之道,即“信息通道”,其中枢在“巧坞”(脑)。两路畅通无阻,发挥正常功能,为脏腑骨肉输送营养,使脏腑功能协调统一。《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同样,人体要处于健康状态,必须适度的活动,舒展筋骨,使机体气血运行顺畅,两路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壮族先民自古重视强身防病,不仅爱好体育运动,如赛龙舟、抛绣球等,通过各种体育项目活跃气血;亦注重引舞气功,闻名古今的宁明县花山崖壁画就是最好的印证,整个壁画上多反映壮族先民导引气功的动作,两手上举,肘部弯曲90°~110°,两膝关节弯成90°~110°,两腿向后弯曲,两手向上伸张等动作,有舒筋活络、强壮筋骨等保健作用。如此长期锻炼,保持两路的畅通,气血盈运周身,协调脏腑功能,有助于正常的睡眠。现代医学也强调,通过适量运动不仅可以改善体质,加强心肺功能,使大脑得到更多新鲜血液,而且有助于增强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稳定性,对防治失眠有良好作用[5]。

1.3 气血均衡,涵养形神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记载:“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可见,机体形神与气血的正常涵养息息相关,气血调和,形神安定,故而能寐。壮医亦强调人体气血与健康的关系,气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的作用。正如壮医传统口诀:“疾患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提出了人体不会无缘无故生病,人体发病与气血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充足形神得以滋养,使得神安而能寐。壮医药线点灸疗法[6]是壮族民间防病治病的传统技法,已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其是采用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的苎麻线,取其一端用灯火点燃后,用炭火直接灼灸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的方法,具有调和气血的功效。脐环穴[7]是位于人体中央,具有畅通人体三部之气、补益气血的作用;安眠三穴[8]位于人体天部(头部),具有安神的作用。应用壮医药线点灸脐环穴可补益气血、恢复机体气血均衡,配合点灸安眠三穴,可导引气血涵养机体形神。壮医擅用壮医药线点灸脐环穴、安眠三穴调摄失眠,每周点灸1~2次,达到防治失眠的目的。

1.4 祛毒补虚,益气安神

由于壮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自古毒物丰富多样,有的为有形之毒,如毒草、毒树、毒虫、毒蛇、毒水、毒矿等,有的为无形之毒,如痧毒、瘴毒、蛊毒、湿毒等。各种毒邪可伤害机体脏腑和体内重要通道,导致疾病的产生,壮医将毒作为发病的首要因素之一。虚即正气虚或气血虚,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长期生存在多毒的环境,必然会损伤机体的正气,使气血偏衰[9]。因此,壮族人民在日常的养生保健中,不仅注重防范邪毒对机体的侵袭,还注重扶正补虚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在防毒祛毒方面,壮民平素就有逛药市、佩挂药囊、垫药席而睡等习惯。尤其是在5月初五端午节这天去逛药市,在饱吸百药之气的同时,也活动筋骨、愉悦心情,不仅有助睡眠还能预防疾病,使一年之中能少生病或不生病。对于失眠患者,还可佩挂放置宁心安神药物的药囊,或用芳香安神之品垫席而睡,以祛毒安神助睡眠。在补虚方面,壮医重视食疗和动物药,认为在补虚方面尤为适用[10]。广西盛产桂圆,有益气安神之效和食用药用价值,对失眠患者有较好的效果;血肉有情之品气血双补,且多为美味食物,虚人常服最有益[10],如山羊肉、老鸭汤等,食用可补虚益气安神。

1.5 情志和谐,养性宁神

情志是引发失眠的主要因素,恼怒、喜极、思虑、悲忧、惊恐等情志可导致失眠,但情志治疗失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11]。情志与人体的睡眠甚至健康密切相关。正如《灵枢·本脏》记载:“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记载:“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壮族是一个重视情志养生的民族,绝大多数的壮族人民均能安平乐道,情绪喜怒调节有度,心态平和。更有调研报道,壮族大多数的长寿老人均具有开朗乐观的性格和心思简单等特性[12]。壮族素来民风淳朴,关系融洽,精神上恬淡虚无,此种良好的情志有利于人们的修身养性、精神內守。壮族平日爱好歌舞,怡情养性,壮乡有“歌海”之称,舞蹈种类多样,舞步雄捷,民族风俗鲜明。壮民各种独特的爱好使人身心愉悦,情志畅达,精神安宁,因而在情志方面的疾病较少。因此,和谐的情志、平和的心性对预防和调治失眠有积极的作用。

2 结语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被授予了3名美国科学家,此次诺贝尔奖的研究结果,一方面提示人们良好的睡眠是人体保持健康的关键。但现今,失眠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地防治失眠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壮医养生思想蕴涵在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其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应用壮医养生思想在人们的起居、饮食、活动等方面指导调摄失眠,方法简便廉验,充分发挥壮医养生的作用,以期为防治失眠提供思路,提高人民的睡眠质量。

猜你喜欢
壮医壮族情志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医敷贴疗法文献记载及应用概况
壮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的评述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中医研究(2014年12期)2014-03-11 20:29:56
中医情志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