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心仿│文
养蜂人养蜂的目的多数是为了赚钱,而当前的养蜂效益比较低,且收入不稳定,成为影响蜂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产生的消极后果已日益显现,已经导致部分养蜂人退出这个行业,造成后继乏人等严重局面。向高效、稳定发展是人心所向,如何提高养蜂人的经济收入与稳定性,成为全行业的基本目标和迫切追求,也是全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的很多专业养蜂户,单体饲养规模在不断扩大,已由5年前的家庭夫妻二人蜂场的80~100群,发展到现在的100~120群以上,较大的达150群以上;从饲养方式上也在变化,在重视箱外观察、科学预测,开箱检查次数趋于减少,部分人对新设备、新技术产生兴趣。多功能蜂箱、数控管理法等新设备与新技术的问世与推广,将大幅推进我国养蜂业向规模化、高效省事迈进。
我国的养蜂生产日前仍比较落后,蜂群管理与生产实践中多数靠手工操作,机械化程度落后,技术含量尚低,从而导致了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事实。近几年来,一些新型蜂设备、新技术相继问世,正在加速示范与推广,使人们看到了从繁重体力劳动解脱出来的希望,部分养蜂人率先购买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成为敢吃螃蟹的人,既获取到了营养,也享受到了美味,有的已取得明显效果。
养蜂人勤取蜜、生产稀薄蜜,已成为我国养蜂生产的习惯;蜂企业低价收购稀薄蜜,再进行人工浓缩加工已成为常规。事实证明,这种习惯和常规,有违事实发展科学规律,不符合提升经济效益,有碍蜂产品国内外贸易与行业与国家形象,有损养蜂事业可持续发展。好在这个问题已被认识到,很多人感受到勤取蜜、取稀蜜并不合算,不仅影响蜜蜂正常生产、生活,导致蜂群病害多,还直接导致产品质量差、价格低,效益差。近几年来,部分蜂界人士正在拒绝生产销售稀蜜,全力推动和生产、销售成熟蜜,步入科学健康发展轨道。
长途大转地放蜂可以多赶几个蜜粉源,是提高蜂群利用率、增加养蜂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很多养蜂人坚持长途大转地放蜂,收到了较好的效益,也付出了较大的艰辛。这是因为,长途大转地放蜂有其积极的因素,但也有劳动强度大、费用支出高等不足。近几年来,部分养蜂人在正视长途大转地的意义作用的同时,也在反思长途大转地的问题,有的正在改变传统大转地、频繁转地方式,变定地或小转地饲养。
机械化养蜂,近几年虽有所发展,但其发展速度不够快,急需加大推广普及力度,提升机械化水平。机械化养蜂不仅解放和减轻养蜂人的劳动强度,还能改善养蜂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扩大养蜂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实行机械化养蜂,是实现现代化养蜂的必由之路,也是养蜂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养蜂效益、促进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条件。故此,加大养蜂机械化的示范与推广力度,尤其迫切,势在必行。为此,国家农业农村部于2013年5月曾下发《关于促进发展养蜂业机械化的通知》,指出养蜂业“迫切需要提高机械化水平”,要求“积极支持鼓励先进养蜂机械的研发推广……”。特建议,全行业应全面贯彻落实该文件,将养蜂机械化做为发展科学养蜂的突破口来抓,提升机械化养蜂推广普及力度,全力抓出成效。
小群取蜜、取稀蜜、勤开箱、喂代用饲料、常用药物等传统饲养方式与习惯,所带来的不足与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严重影响制约着我国养蜂业的健康发展与质量水平,需要尽快改变提升。改变已经形成的传统与习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其关键问题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念,以科学理念与方法,客观真实地认识旧的饲养方式之利弊,以科学创新的意识来统领发展行为,认真学习运用新技术,敢于投资购买使用先进工具设备,以饲养强群为主线,不断提高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
多数养蜂人在思想意识上比较保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养蜂人,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干事创业意识,淡漠发展或没有长久打算。这种思想意识,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及蜂业健康发展,即便面对发展机遇也无动于衷,更不敢或不善于投资。全行业应充分认识这一问题,应制定积极的鼓励引导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支持蜂农建立创业久远意识,使之树立勇气,敢于投资、学会计划,善于投资,促使其寻求发展、增进后劲,促进蜂业向着健康快速高效发展。
国内外大量实践与研究证明:饲养强壮群,蜂场发展上规模,是科学养蜂、提高产量与效益的先决条件。同时,取成熟蜜,不取稀薄蜜,是维持养蜂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养强群、取成熟蜜有着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已有现成的技术与实例,尽管近几年部分养蜂人已认识到这个问题正在改进,但深度与广度还都不够。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尚没有引起广泛的足够重视,没能得到有效的示范、推广。建议相关部门与全行业对此应引以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措施,将饲养强群、生产成熟蜜思想意识与技术,作为养蜂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与技术加大推广普及,切实融入到养蜂管理与生产的每一环节中,促进养蜂业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