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瑞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尿毒症属于肾内科疾病,是由机体代谢物蓄积、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导致一系列自体中毒现象[1]。尿毒症的发病率较高,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是该疾病的主要产生原因,临床多采取血透治疗。应用血透治疗尿毒症患者,在治疗期间不仅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而透析的费用较高,导致大部分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对患者身心健康均造成巨大的影响。如何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目前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次研究对46例尿毒症血透患者采取护理干预,现将临床护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6例尿毒症血透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2.5±7.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至大专18例,大专以上12例,所有患者平均透析在超过3次/周,透析时间超过1个月,无精神疾病患者,无脏器损伤患者,在患者知晓且同意参加研究后,医学伦理会批准后,研究正式进行。
1.2 方法。护理方法如下:①病情护理:在患者治疗期间,需要对患者的体征密切的观察并记录。②饮食护理:尿毒症血透患者多表现为营养不良,因此需要对患者的营养情况进行评估,并结合患者经济情况、病情等制定合理、针对性的饮食方案,告知患者多摄入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例如牛奶、鸡蛋等,并定期对患者营养状态进行评估。③健康教育:对尿毒症患者详细的介绍疾病的发生、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可以采取专家讲座、微信群交流等多种方式,让患者有一定的认知,减轻其恐惧。④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临床护理干预中重要的部分之一,改善患者的心理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具有巨大的影响,由于患者对疾病认知不够、担心巨额的费用等使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烦躁等多种不良心理,护理人员一方面要积极和患者沟通,找出使其出现不良心理的原因,一方面要针对具体的原因予以针对性的疏导,帮助患者释放内心的情绪,多倾听患者主诉,支持、鼓励患者,讲述良好心态对疾病改善的意义。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探究护理干预对尿毒症血透患者心理的影响结果。
1.4 标准评估: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分别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即SAS、SDS对患者焦虑、抑郁进行判断,两个量表满分均为100分,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以50分为分界,焦虑、抑郁(轻度):评分50~59分;焦虑、抑郁(中度):60~69分;焦虑、抑郁(重度):>70分,分数低说明改善效果越好[2]。满意度:满意情况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并采取匿名填写满意度调查问卷方式评估,共10分,>8分为满意,5~7分为一般,<5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3]。
2.1 护理前后焦虑、抑郁心理评分:护理前,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78.64±5.16)分、(77.96±6.15)分,护理后,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43.12±3.11)分、(42.66±2.17)分,护理后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得到明显的改善。
2.2 满意度:患者护理满意16例,一般27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93.48%。
尿毒症作为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等特点,需要长期采取血透治疗,因此,大部分患者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继而出现不安、焦虑等不良心理,尤其是血透不仅治疗措施繁杂,且治疗费用十分昂贵,增加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大,依从性差,对临床疗效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可见,应用适当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心态对治疗具有显著的作用。
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加强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不仅从患者的生理方面予以护理,还加强了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干预,对调整患者的心态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且满意度较高,对该结果原因分析是护理干预不仅对患者予以物质上的支持,还增加了精神上的干预,同时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饮食指导等护理,不仅增强了患者抵抗力,还可以让患者充分感受到大家的关心,从而使患者可以保持健康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综上所述,尿毒症血透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心理状态改善好,满意度高,护理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