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军
(辽宁省沈阳市肛肠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2)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在临床上的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进入晚期之后会出现体质量下降以及贫血等全身性症状,其发病率以及病死率较高[1]。临床上常用手术与化疗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患者在化疗期间容易出现发热、呕吐等不良反应,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增加患者治疗信心,并提高其依从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1 一般资料:本次临床观察资料为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共54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命名为对照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25~60岁,平均(44±1.7)岁;采用优质护理的患者命名为观察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27~62岁,平均(45±2.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1.2 方法:两组结直肠癌手术后患者均给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的系统化疗方案和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化疗期间进行优质护理:
1.2.1 化疗前护理。化疗时间较长,限制患者的各项活动易导致患者产生恐惧和焦虑等负性心理,并为身体难以承受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而担忧,需要使患者建立全面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应详细讲述化疗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其药物应用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并且通过靠垫或是摇床等方式,满足患者调整体位的需要,使患者以舒适的体位接受化疗。在化疗期间内,患者会出现恶心等不良反应,其反应较为剧烈,护理人员需要详细讲述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减少患者内心的恐惧,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
1.2.2 化疗过程中的护理。首先,对置管进行护理[2]。目前,为减少穿刺次数、避免药物渗透到患者皮肤组织一下,主要采用留置针的化疗方式。选择留置针时,需要根据化疗时结合药液的流动速度选择合适的型号,且置管过程应操作轻柔,置管结束后并在患者的皮肤处进行有效固定;同时,输注泵应放置在患者的枕边或是口袋旁边,避免压拽。其次,若是在化疗中患者体循环效果不理想,则可以采用热敷的方式改善体循环;并检查患者穿刺点是否出现渗血以及肿胀等现象。
1.2.3 化疗后的护理。患者在化疗之后的一个月之内,要尽量少活动,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便于及早发现并避免患者的肝肾功能受损,预防白细胞降低现象。此外,要增加患者的营养,尽量食用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快速补充患者营养,增强患者体质。
1.3 临床观察指标。本次临床观察指标: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以及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组27例患者护理效果,显效有19例(70.37%),有效为7例(25.93%),无效为1例(3.7%),护理总有效率为96.3%(26例);对照组27例患者护理效果,显效为16例(59.26%),有效为6例(22.22%),无效为5例(18.52%),护理总有效率为81.48%(22例)。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和护理理念[2],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的一种动态、完整、连续的综合护理过程。其理念是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基础护理,深化护理专业内涵。优质护理通过整体化和个性化以及创造性和有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达到最佳的状态,同时获得全面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从而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最大限度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3-5]。
结直肠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便血、局部腹痛以及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等症状,且逐渐加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术治疗与化疗结合的方式,挽救患者生命。化疗中患者不仅承受身体上的疼痛,还要承受心理上的折磨。因此,应在化疗中结合优质护理,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实施护理[4]。
本次临床观察护理效果:观察组显效有19例,有效为7例,护理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护理效果,显效为16例,有效为6例,护理总有效率为81.48%。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根据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针对性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且采用优质护理模式的患者发生恶性呕吐、食欲下降、脱管、并发症的比率均明显减少,同时其护理舒适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提高。由此可见,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中采用优质护理,获得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