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全国两会期间,对于如何更好地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如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多位代表委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发表了诸多建议。
家庭农场是小农户的升级版,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全国经农业农村部门认定或备案的家庭农场已接近60万家,发展潜力很大。但是在各种新型经营主体中,家庭农场的发展还比较弱。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袁延文认为,应制定《家庭农场法》,明确家庭农场的地位。“因为主体地位未明确,会导致在注册登记、征缴赋税、土地流转、融资担保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因此,要加快立法工作,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撑和保障。”
在今年的“两会”代表中还有一名来自基层的家庭农场主——山东临邑县德平镇富民家庭农场的魏德东。他认为应充分发挥示范家庭农场的带动作用。因此,他建议,一是出台全国示范农场评选办法,在全国评选出一批品牌硬、标准高、规模大的示范农场。二是对评选出的示范农场实行动态管理,实行末位淘汰制,增强示范农场的自我发展动力,防止出现一劳永逸的现象。
除了增加家庭农场的自身发展动力外,代表委员们还建议政府明确扶持政策,加强外部扶持力度。袁延文发现,从中央到地方,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小于其他类型的经营主体,扶持范围也大部分限于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因此,他认为家庭农场的发展还需要精心呵护,建议从政策导向上进行强化,进一步完善水利、道路和电力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对家庭农场购买农业机械设备提供一定资金扶持,鼓励农业机械化生产。
针对一些地方对家庭农场的发展定位认识还不够清晰、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东望山乡元子河村党支部书记郭建仁呼吁,进一步细化家庭农场、合作社、田园综合体等概念和政策,比如建设范围、建设面积,是否可以配建建设用地和家庭用地,有哪些具体优惠政策等。除了概念性的东西,还要让老百姓看到真正的“干货”。
目前,我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214.8万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对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脱贫攻坚发挥着重要作用。“两会”前夕,11部委联合印发了《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专项清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因此,“两会”期间,如何更好地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特别关注。他们从金融、保险、基础设施、人才等方面,针对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提出了建议。
在资金支持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认为,鼓励现有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在农机装备上,要在农业全程机械化方向给予更多支持。除了农机购置补贴、维修库棚建设补助等方面,还应在优质粮油种植上,提供更多项目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也是资金支持的一种方式。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纪清巨认为,应探索建立针对合作社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对符合条件的简化程序、优先贷款。
设施农用地紧缺一直是限制合作社发展的瓶颈。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南王庄李素环瓜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素环建议应给予农民合作社设施农用地适当倾斜。她表示,农民合作社要开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培训教室、农残检测室、肥料配比室等设施配套,这些都需要设施农用地。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教授刘昕则从促进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角度进一步建议,建立利益紧密融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用地保障机制,并纳入土地利用规划,针对不同类型项目实现差别化土地用途管制政策,保障贫困户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
在合作社管理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建湖天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曼认为,合作社实质上是一种集体经济,涉及复杂敏感的项目资金、二次分配、农户管理等问题,因此最合适的牵头主体应是村集体,由村干部兼任合作社理事长。同时他还反映目前合作社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即合作社成员增减变化快,但工商变更太麻烦,导致登记成员与实际成员不符的情况很严重。
针对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市场、质量安全等风险问题,纪清巨建议,在商业保险不愿介入的领域,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农业保险公司,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项保险,以分担在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支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此前半个月,中办、国办也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下一步各地该如何把更多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不让他们“掉队”?不少代表委员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提升组织化程度是提到次数较多的一种途径。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蒋小松认为,生产的标准化和如何与大市场对接,是小农户发展前后两个最大的痛点。除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要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加强组织化程度是共识。因此,他建议应该支持建立以区域资源禀赋为基础而不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农民专合组织,建立跨村、跨乡、跨县乃至跨市的专业合作社,使规模做大。
作为小农生产的践行者,全国人大代表、十八届共青团中央常委、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对此很赞同,“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资源重新组织起来。”李君建议,在各地建设小农户标准化生产园;对小农户标准化生产给予奖补政策支持;针对小农户产品组织成本和流通成本高的问题,给予小农户产品组织销售专项奖补资金,把销售额与带动生产的小农户数量作为评判标准,促进小农户增产增收。
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也是带动小农户的一种重要方式。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应鼓励分散的种植户把土地交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降低生产成本。
政府应该重点扶持哪个领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指出了两个方向。他提出,政府应该特别聚焦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一是培育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办起来。二是拓展小农户急需的服务领域,特别是在市场信息、产销对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万连步进一步补充到,应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工厂化育供秧、秸秆还田、仓储烘干、产后加工等服务。
除了提升组织化程度实现衔接,张改平还认为,小农户通过自身发展,走特色、绿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也可以实现与现代农业衔接。而且在这两种衔接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小农户自身发展能力问题。他进一步提出,有三个问题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解决。一是经营规模问题,可以通过主动和新型经营主体合作,获得规模效益,也可以通过自己流转土地来扩大经营规模。二是适应市场问题,通过网络等渠道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理智选择生产经营方向。三是技术问题,不断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和经营能力。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研究员、安徽省种子协会秘书长李爱青还提出,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对小农户进行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