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
拨开迷雾:厘清传统音乐研究的文化观念 杨善武(1.05)
恪守不渝——《马桑树儿搭灯台》音乐分析 施 咏(1.13)
从上党梆子到枣梆——戏曲剧种异地扩散的系统分析 李 砚(1.18)
秦腔现代戏的高峰作品——评大型秦腔现代戏《祝福》 辛雪峰(1.26)
论传统戏班供奉的“戏神”与“喜神”的区别与联系 陈 晓 邹 旻(1.32)
西安鼓乐的曲目积累与发展创新 褚 历(2.30)
北非木卡姆的区域性分类与特点 曾金寿(3.43)
论汉传佛教梵呗的唱诵方法 周景春(3.52)
节庆音乐重构中的文化认同——以广西毛南族“分龙节”为例 孙 莉(3.58)
“申克”映现下的江苏民歌旋律特色研究(上)——江淮、吴语方言区民歌旋律风格比较丁 艳(3.63)
中华文化海外“泛家族”式传承传播初探——以马来西亚适耕庄福建会馆南音复兴为例 郑长铃(4.42)
“神官调”在陕北民间信仰体系中的文化内涵 任洁玉(4.47)
牟善平笙演奏与作品简析 牟 楠(4.55)
•中国音乐史•
商音中心地位之发现与证明过程的还原陈述 蒲亨建(1.37)
北魏平城时期西域音乐的东传与兴起 姬红兵 吴巧云(1.41)
魏晋时期诗与歌的“悲美”之情 孙熙然(1.52)
黄翔鹏“断层”分期观之意义 朱国伟(1.58)
哪来的“洋腔”“洋调”:晚清沪上学堂乐歌的意义与魅力徐文武(2.38)
礼乐文化变迁视域下郑国祭祀遗址镈钟形制分析曲文静(2.59)
论中国五声调式的风格逻辑 豆军红(2.65)
论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的复兴(1979-1992) 苏海鸣(2.70)
中国歌剧中的女性音乐形象——以三个历史时期的歌剧作品为例 王 琳(2.77)
近现代传统琵琶谱的用调机制 庄永平(3.05)
我的音乐形态学研究三十年 蒲亨建(3.13)
《礼记·乐记》在古代朝鲜半岛的接受与运用徐海准 周 晓(3.18)
主动还是被动:从蒋维乔的即时观察认识“学堂乐歌”的丰富性 徐文武(3.28)
历史的回声 时代的号角——读《党旗下的誓言》歌曲专辑有感 吕 品(4.09)
千寻铁锁沉江底——黄翔鹏与吕骥的一生纠葛 张振涛(4.25)
音乐的社会——历史、文化学分析深度观质疑——兼及对音乐本体分析深度观的重新认知蒲亨建(4.30)
•音乐美学 ·
深化、丰富与拓展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对音乐史学与音乐美学相结合研究的思考段 蕾(1.64)
女性主义的音乐批评策略 宋方方(1.132)
启山林以筚路 缘人文而彰美——访音乐美学家刘承华教授 曹家慧(3.69)
音乐文本深层意义的符号学方阵解——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 丁 鼎(3.78)
周密词乐之美 智凯聪(3.85)
殷墟甲骨文“美”字释义 张婷婷(3.90)
《入党誓词》的音乐表达 杨和平(4.05)
我与《溪山琴况》——对一份琴论文本的解读历程 刘承华(4.19)
•音乐教育 ·
探究电子音乐创作中多元化声音塑造方式 周 媛(1.120)
通识教育下普通高等院校“三位一体”公共 张 慧(1.128)
艺术教育改革研究
闽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比较研究 施 绵(2.109)
高校五大职能,音乐院系何为?——“海口国际音乐教育论坛”述评 王晓平 朱俊颖(2.139)
高校戏曲教育普及刍论 何 晶(3.122)
•音乐创作与教学•
严密理性的逻辑思维在“器乐具体音乐”中的体现——拉赫曼《Pression》中的“音色动机发展”探析郭建光(1.68)
论作品配器布局与音色结构力思维——以吉雅·坎切利《第四交响曲》为例 任 佳(1.80)
周龙早期创作中五声纵合化和声材料的运用逻辑刘 畅(1.89)
马克斯·雷格尔《五首二重唱》创作技法与风格探析聂普荣 冯存凌(2.82)
乔治·本杰明《中提琴,中提琴》织体形态与音高组织解朱 慧(2.88)
叶小纲《海天交响诗》的创作分析 郑 阳(3.95)
《山林之梦》的唯美魔幻色彩——以“滑稽鬼”和“雪儿”的音乐为例 郑秀玲(3.101)
从《我的爱人你可听见》析歌剧《长征》的历史精神王亚楠(3.109)
古典形式下的复调思维——以肖斯塔科维奇《A大调弦乐四重奏》为例 戴 磊(3.115)
《党旗下的誓言》音乐创作分析 郭 强(4.13)
爱国主义歌曲创作特征探究——以《党旗下的誓言》为例 吴 延(4.16)
从《阿里亚德涅在纳克索斯》看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冯存凌(4.62)
龚天鹏《第九交响曲(启航)》创作特色评析 赵晓鸥(4.69)
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宣叙调的运用与处理特点朱婧燕(4.74)
德奥复调技法特色的形成初探 孙梦琪(4.80)
《九儿主题变奏曲》的创作历程与内涵诠释 赵江珊(4.89)
“新潮音乐”何以新?——以20世纪80年代部分加入“人声”的作品为例 王 琳(4.94)
•音乐表演与教学 ·
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守护者——汉斯·普菲茨纳及其艺术歌曲《维纳斯母亲》 聂普荣(1.95)
美国百老汇“说话式歌唱”的启示——浅论SLS声乐训练法 罗 怡(1.101)
西方室内乐演奏形式与组合特征探微 程 楠(1.106)
文化环境变迁中的秦派二胡发展刍议 牛苗苗(1.110)
试论中国现当代舞蹈编创中的文化融合与创新——以巴托克舞剧《神奇的满大人》为例高 爽 曲 磊(1.115)
刘畅标教授钢琴学术探賾 罗艺峰(2.05)
难忘琴缘 任抒真(2.09)
曾经的记忆——贺刘畅标先生九十高寿 白陆平(2.12)
导师风范 学术楷模——刘畅标教授印象 刘荣弟(2.14)
琴声相伴 乐动人生——记著名钢琴教育家刘畅标教授 李壮壮(2.17)
在刘畅标先生身边的日子 葛 明(2.21)
谈刘畅标老师的教学风格与其传承性 朱 迪(2.24)
我心中的导师 梁 爽(2.27)
威尔第歌剧《法尔斯塔夫》的二度创作研究 王恪居(2.100)
琵琶曲《点》与书法“永”字八法关系之探讨 陈雯雯(2.105)
琵琶曲《渭水情》的演奏分析与技术处理 任 畅(3.127)
江雪古筝作品的创作意涵诠释 余御鸿(3.131)
建国70周年中国钢琴音乐的审美阐释 武 宁(4.099)
《党的女儿》“桂英”形象塑造与演出体会 李 雅(4.119)
歌剧唱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艺术特征分析 谢 言(4.124)
米雷拉•弗蕾妮与欧洲文化(意)圭多•帕多诺著 周 玲译(4.142)
•音乐基本乐科与综合研究 ·
视唱中调式音级的音准感输入训练研究 姜秦丰(2.95)
我国音乐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景月亲(2.118)
新媒体环境下音乐期刊编辑工作探析 刘春晓(2.126)
解析钢琴调律中检验方法对基准音组音高的影响胡倩如(3.138)
比波普爵士乐的传承与创新之路——查理·帕克与本尼·古德曼早期录音的对比分析 陈 晞(4.111)
自媒体时代的教育转变——以音乐公众号的传播运营为例 杨 娟(4.116)
视唱练耳教学方法与教师专业能力现状的思考王光耀(4.129)
“乐”游中西——琵琶演奏家吴蛮访谈高贺杰 吴 蛮(4.132)
·书 评·
书信中的莫扎特——《莫扎特书信集》与《莫扎特家书》品读 景月亲(1.139)
追本还原 穷理致真——评章华英《宋代古琴音乐研究》 余亚飞(1.143)
接通传统经典 走向当代流行——读施咏《中国风流行歌曲鉴赏指南》 高 妍(2.130)
博约之间显音乐文化传承情怀——杨赛主编《中国历代乐论选》书评 吴玉堂(2.134)
评谢福源《阿尔弗莱德·施尼特凯交响曲创作研究》李鹏程(3.143)
·大学生研究生学术园地·
张寒晖在竞存中学任教期间音乐创作研究 孙 武(1.147)
陈银淑的文化身份及其三首钢琴练习曲吴羽萌 邹 彦(1.154)
自他参照:布里顿歌剧《仲夏夜之梦》探究 张晨婕(2.142)
刘向《别录》编撰方法与影响探析 曹舒然(2.155)
许舒亚室内乐《虚实》作曲技术探究 崔世卉(3.148)
汉乐府用筝之辩析 樊 荣(3.155)
感伤:“疯女人”的另类表达——论歌剧《梦游女》的“凝视”与性别关系 贾海艇(4.145)
从两首《爱德华》窥探勃拉姆斯的创作理念 孙 杭(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