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教育转变
——以音乐公众号的传播运营为例

2019-01-09 06:23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公众音乐教育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61)

自媒体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构成的电子化信息传播方式,是互联网综合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形成的产物。在自媒体概念出现之前,作为用户的社会个体通常是信息的接受者角色,如今变成了发布者和传播者,产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信息辐射。普通社会大众身份的转变,使其可以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实时发送,在产生信息创造力的同时,也与社会形成互动性。“新媒体潮流已呈浩浩荡荡之势,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在这样的潮流中应运而生。尤其是微信公众号更如雨后春笋,迅速占据大众的咨询和阅读阵地”[1](P13)。公众号是自媒体时代当之无愧的虚拟形象标志,借助公众账号平台形成订阅号、企业号、服务号及微信小程序,推送文章和资讯。在这一领域中,音乐公众号多以订阅号的形态立足发展,账号主体主要由自然人发起,形成具有媒体影响力的“音乐公众号”网络生态群落。这些公众号在横纵双向层面急速拓展,以教育之名为各种音乐知识的全社会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方法手段来看,自媒体音乐公众号主要是通过编撰多类型短文推送、视频直播回放、搜索关键词、订阅个人服务等方式实现资源输出与共享的。在其传播音乐欣赏知识、综合艺术知识及专业技能知识的过程中,教育功能较之课堂教学和其它网络教学模式,具有截然不同的新变化。

一、音乐公众号引发的教育方式转变

互联网时代对音乐教育而言,最大的改观之一在于教育方式的推陈出新。开放自由的教育空间促使传统教育方式在全新的理念构想中得以付诸于实践,教学方式随之改头换面,淡化了场地空间、时间节点甚至教学主体角色。使其由显性的实体形态逐渐转变为虚拟的抽象内容,潜移默化之中融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全新的教育方式促使音乐知识的学习最大限度地摆脱了咬文嚼字的晦涩,以寓教于乐和“赏心悦目”的方式“春风化雨”。转变在细微之处悄然而至,引领音乐教学走向新的高峰。

一方面,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于从实体讲台到虚拟平台的环境差异。众所周知,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氛围中,讲台和课桌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最重要的介质。教师一生围绕着三尺讲台,学生则正襟危坐,专注聆听。正是有了教学空间的限定,才有了教学方式的单向性。在今天的教学改革研讨中,许多学者在思考谋求解放传统课堂教学的单向灌输模式,但显然在这样的教学生态中,为学生预留的“发言权”和“主动权”无法占据更多的份额。当然,这只是传统课堂的局限性之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可能在一天之内要重复多次,并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且知识传播的受众数量十分有限,不具有重复温习的功能。在由讲台跨越到平台的环境之后,自媒体音乐公众号承担起诸多教师的工作,并在空间、时间、效率、水准等层面显现出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的知识发布多以文字和影音视频的形式发布。比如:当下炙手可热的“田艺苗的田”“音乐周报”“西方音乐评说”等公众号,内容筹备更为考究,知识体系更为完善且富于逻辑。信息发布之后可以同步出现在网络空间的多种终端设备中,反复循环,面向全社会广泛群体。受教育者可以在自由的时间段随处获得知识,并以提问、交流、留言等方式与教师或平台用户互动,这无疑是教育方式极为重要的转变。

另一方面,教育重心的位移促使教育方式更为人性化与活态化。中国民间音乐和曲艺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依靠师徒、父子之间的口传心授进行沿革。在无介质参与的传播环境中,无论是器乐的演奏技术或戏曲的唱念做打,均需要谨遵使命,通过模仿的方式最终达到继承衣钵的高度。显然,这种教学手法在“学堂乐歌”以来被转移至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基础教育领域的音乐美育课,或是大学音乐学科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师都成为唯一的主导角色,而教育的重心也存在于知识的直接灌输层面。在互联网思维占据大众传播领域的主流地位之后,教育思维的转变间接促使音乐公众号这样的自媒体形态异军突起,也代表了广大求知群体的心声。在宽松和相对自由的自媒体教育方式解构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功利性被淡化,转而形成了“以兴趣为中心”的非功利性。在抛开了教育目标的限定之后,兴趣重新回归到教育的初衷。音乐从属于美育教育的范畴,兴趣爱好是许多人从懵懂走向了解、喜爱、从事的精神支撑。自媒体公众号在发布音乐知识信息的时候,在设计方式上显然更为注重对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照顾。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视角多样翻新,视觉与听觉效果也尽可能保持新颖。这样一来,兴趣点的提升必然成为自媒体推广能力的支撑,人文色彩更为浓重,知识的流动性和活态化特征也拥有了充分的保障。

除此之外,在自媒体音乐公众号中,发声者的教育口吻不同于课堂语言,变得更具亲和力与交流感。这无形中盘活了压抑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喜好随心所欲地挑选所心仪的课程内容。归根结底,教学方式由“收”向“放”转变,促使自媒体音乐公众号的教学更加平易近人,在张弛有度之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美育目标。

二、音乐公众号推动的教育内容转变

正所谓“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音乐是人类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的一种表达升华方式。自古以来,音乐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体现,在广域的社会环境中流传沿革,并博采众长,不断丰富。当代音乐发展虽形成了专业化和精英化的发展路径,但其根基仍植根于民间,需要回归到社会大众之中。音乐公众号中的“公众”一词,不仅体现出其所面对的受众类型和范围,还曾深层维度引发音乐知识内容组织的变化升级。可以说,音乐公众号是在当代音乐发展趋向于专业化和精英化之后,将研究成果和作品向社会公众“反哺”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基于技术水平所实现的成果,也是音乐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举措。

从内容的构成来看,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自中国音乐教育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形成专业化系统之后,在对欧美教育体系的借鉴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标准化的体系结构,也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吸纳学子进行研读。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材编修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显然出现了滞后和僵化的特征,这也导致专业教育“曲高和寡”的现象频出。举例而言,流行音乐在中国大众文化传播领域高歌猛进了近四十年的时间,但在专业教育领域,对其专业设置、学科规划、师资组织、教材修订、理论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完全与社会需求脱轨。因此,在以社会大众意志力为基础的音乐公众号充分发挥出自媒体的自由性与主观能动性,将音乐教育从小众的精英化中解放出来,将刻板的教学内容注入生机。在对当前网络中点击量和浏览量较高的一些公众号进行分类观察时发现,其内容涉及到:音乐作品赏析、低龄儿童音乐熏陶、器乐与声乐技能教学、音乐名家传记、音乐史、基本乐理、音乐考级信息、音乐电台等类型。这些公众号内容涉及到音乐领域的方方面面,覆盖面极为广阔,远大于专业教学领域的课程内容。针对社会不同年龄阶层和身份属性的受众,不同内容的音乐公众号拥有固定的观众群。这些公众号的称谓和每一组知识信息的标题均体现出新颖独特的个性,鼓励和保护着大众对于音乐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这一层面来看,音乐公众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无形中打开了音乐世界的大门,使那些看似神秘和高深的知识贴近了大众的生活,并以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让普罗大众有机会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和素养。而这一门户的洞开,也使音乐学院的资深教授及舞台上万千宠爱的音乐家开辟了一个与公众进行音乐对话的虚拟平台。这样的内容结构,显然对音乐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十分有益。

从内容的推送方式来看,体现出化整为零的优势,将内容切割为更为微小的体积。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上,一节课的时间通常为45分钟,一个专题讲座通常会近两个小时。在远程教育和慕课系统中,这种基于传统模式的授课方式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在一堂高效率的音乐课时间段里,知识信息传播的体量是十分庞大的,对于记忆和掌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专业学生消化起来尚有困难,何况在面向社会普及层面时,45分钟或者更长的学时,必然会扼杀许多人的求知欲。音乐公众号的设计理念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将缩短单次的学时作为亲近社会大众的一种优势特征,采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将每一个知识节点作为一次授课的核心,将45分钟的学习时长转化为几次甚至十几次。弹性教育时间基于音乐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来衡量,摆脱了教条的时间约束。与此同时,相对于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授课的学习成本,音乐公众号具有即时性及非固定空间的优势。在当前手机和生活形影不离的条件下,音乐公众号随时准备着提供知识信息,供人调阅和研究,这也无形中培养着大众对于音乐知识学习的新习惯。

三、音乐公众号激发教育目标的转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逐渐被广泛运用,人们成为信息使用者的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制造者”[2](P48)。正如上述内容所言,在自媒体推动音乐教育方式和内容转型的过程中,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的挺进还体现在教育目标的变更方面。自媒体的信息发布者并非教育部门所指定的官方教育主体,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点、教育理念不同,所提供的教育素材也大相径庭。随着自媒体主体的蓬勃发展,势必会带来社会化教育目标的新愿景。

首先,音乐公众号所提供的人才培养基本目标有着自身的定位。可以确定的是,自媒体在互联网平台中的生存与发展是具有功利性和商业属性的,这并无可厚非。正因为商业利润的刺激,才激发起自媒体主体投其所好,制作精良的课程内容,吸引社会大众的目光。而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来看,音乐公众号幕后的制作者显然认识到它不可能取代专业教育的地位,而传播的主要受众来自于社会空间中对音乐文化有学习需求的公众群体。因此,为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必须降低学习门槛和知识难度,以提高艺术综合修养和掌握简单音乐技能为目标。这一准确的定位为音乐公众号的大面积辐射营造了良好的基础,获得了优异的口碑。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当前中国大众有着提高精神文明的强烈需求,音乐公众号的教育目标便是提供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平台,设立一个全民均可达到的受教育程度。

其次,教育目标的位移也在于对多年龄层人群的辐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所涉及的社会人群相对固定,年龄界限也有着相对精准的划分。比如:专业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与高中阶段的学习相互衔接,重点对青少年人群进行教育,并将教育的目标设置为未来专业领域的栋梁之才。多年来传统教育理念始终遵循着专业化的目标构想,从针对少年儿童的音乐考级制度到专业的面试和笔试选拔,不断推进音乐学习的专业化。而在这一路径的反面则是对音乐社会普及性教育的疏忽和遗漏。全社会层面很难找到持之以恒且效果深入人心的音乐普及化教育团体,也鲜有人在无利益驱使的情况下踏实履行这一社会职责。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音乐公众号的出现是以最低的成本和物质消耗达到了最大化的社会传播收益。这里所讲的“最大化”,很大程度上是指全社会各个年龄和身份阶层的大众。音乐公众号的传播具有明确的定向性,针对不同人群的求知类型进行设计。无论是胎儿、婴儿、少年儿童、专业学者、孕妇、教育家、白领、中老年受众,都可以在浩瀚的互联网终端中寻求到与自己音乐欣赏观和认知观具有通感的内容。这样“投其所好”的公众号制作特点全面覆盖了全社会各个年龄层的人群。想之所想,传之所求,将“培养公众音乐兴趣”作为立足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自然获得了良好的反馈效果。

此外,自媒体音乐教学也并非一味提供浅尝辄止的教育,在音乐公众号的规划设计中,同样可以提供给专业学生跨界性的知识积累,有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人才。在“互联网+”战略中,“跨界”的概念不仅体现于多种媒体之间的融会贯通,也强调在知识传播过程中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灌输。音乐公众号的制作者大多是具有深厚音乐素养的专业人士,他们显然理解了音乐知识在社会多个领域的应用方式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在公众号大量介入辅助性教育,甚至成为专业教育领域的一个新构成部分时,势必会促使学生由单一能力转变为复合性能力,将音乐学内部的各类知识协调交织,并触类旁通,谋求与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关联。这一点,本身就是音乐公众号践行的基础,也是其携带给受教育者的宝贵财富。

四、音乐公众号促使教育者身份转变

当实体教学转变为虚拟教学之后,教育者的身份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全新的教育平台中,公众对于知识系统求新求变的审美需求,促使教育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特长,并根据互联网特有的树状传播形态进行身份角色的再适应。

一者,音乐公众号的出现促使教师的个人形象蜕变为公众号的品牌形象。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个人形象的代名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还要具有卓越的教学方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格魅力。往往教师的个人形象会大于课程本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会产生大量学界的名师。“名师”这一称谓有一部分含义在于授课质量高,还有一部分则体现于教师个人受欢迎的程度。而在音乐公众号的虚拟语境中,公众号自身的品牌形象和类型特征成为用户选择的首要标准,而知识传播者和幕后主导者的形象被淡化了许多。比如:最受欢迎和点击量最高的古典音乐公众号之一“橄榄古典音乐”,发布专项音乐文章1000多篇,大众对这一公众号品牌名称耳熟能详。又如:“胡彦斌的牛班”这样的APP,虽然以歌星名称树立品牌形象,但是其主要内容仍为音乐知识普及,公众注重的主要是内容质量以及是否对应自己的兴趣点。由此可见,在音乐公众号时代,教育者的个人形象已逐步转变为公众号品牌形象和幕后运营的团队实力。

再者,教育者的绝对主导权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融洽的引导者角色。与传统音乐教学的课堂不同,在教师与学生严苛的对位关系被置换之后,自媒体音乐公众号所发起的教育传播使教师降低了姿态。不仅与求知者之间建立了“知识共同体”和“交流伙伴”的关系,还由耳提面命的“主导者”转变为“领路人”和“推介者”的角色。在当前的音乐公众号竞争生存中,同类型的公众号比比皆是,如何能够被公众选择,这牵涉到商业利润,也涉及自身的教育尊严。因此,音乐公众号不遗余力地制作原创知识内容,保持常态化的频繁更新,并实时掌握观众的诉求,不断升级改良。比如:流行音乐类型的音乐公众号“潮音乐”,面向青年群体,提供各种新鲜的流行音乐资讯,并进行对歌手和作品的详尽解读。公众号开辟了“经典现场”“影视原声”“环球音乐”“晚安曲”等多个板块。采用定式发送和随机发送相结合的方式,在2018年全年发布了1000余篇文章,其中包括原创文章120余篇。正因为其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原创解读能力,使其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累积阅读访问量高达4000万次之多。可见,音乐公众号作为虚拟的教育者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长者”形象,而是尊重受众情感,主动贴近且和蔼可亲的服务者。在求知者用点击量来决定教育者命运的时代,角色的反转也客观上激发了教育信息提供者能够俯下身段,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心平气和地传道、授业、解惑。

结 语

毋容置疑,自媒体凭借着以音乐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平台,对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颠覆和创新。这一点从教育方式、内容、目标和主体角色等多个层面的转变便可见一斑。在不同于以往的受教育环境中,社会大众能够自由获得各种音乐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也逐渐培养着个性化的兴趣点。综合性音乐知识的全面供给,使新样态的音乐教育不仅完成了有效的“跨界”,更具有消除不同音乐类型之间的门第之别的趋势,形成“无界”的大繁荣局面。未来,自媒体音乐教育无疑会向着更为全面、专业、深入的角度发展,为社会各界群体提供便捷丰富的音乐教育服务。

猜你喜欢
公众音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