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封国华
2018年6月7日,国函〔2018〕80号《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这个节日的设立,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务院批复同意的。中华文明以农业经济作为社会物质基础,农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其重农思想可以溯源于上古。那么,“农”的最初意义是什么?
由于天象跟农事有关,人们通过观察日月星的运行规律来掌握农事,所以就用农具“辰”来统称日月星,这就是星辰。不过,其中有一颗星单独称为辰,这就是北极星。《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抱朴子》:“夫群迷乎云梦者,必须指南以知道;并乎沧海者,必仰辰极得以反。”意思是说:“成群的人在云梦泽迷了路,必须要有司南才能找到出去的路;如果在大海中航行,必须仰望天上的北极星才能安全返回。 ”“辰”与农事相关,农事又与时间相关。而古人就是看太阳运动的位置来判断时间。每个月的初一这一天,太阳和月亮会同时出现,这时月光会被太阳光遮盖,地球上看不到月亮,这一天就叫“朔日”。古人把朔日这一天日月相会的日子叫做“辰”。一年有十二个月,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的状态就有十二次,因此,太阳的位置有十二个辰。这十二个辰分别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命名。“辰”对应的是农历三月,这时万物萌发,蛰虫苏醒蠢蠢欲动。《说文·辰部》:“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由于太阳的位置跟时间相关,因此,“辰”也有了“时”的意义。古人以十二辰纪时,所以叫时辰。后来把时辰分为两半,每一半叫一个“小时辰”,简称“小时”。“辰”在十二生肖中对应的是龙,那是因为星辰在天,龙飞于天。
《说文·䢉部》:“䢉,耕也。”“䢉”的本义为从事耕种的劳作。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着。”意思是说:“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耕种,不耕种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農”由本义引申指农事、农业。商鞅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见秦孝公谈帝道、王道、霸道,秦孝公都不感兴趣。后来商鞅谈了强国之道,秦孝公非常高兴。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家兴旺的根本在于发展农业和重视作战。毛主席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農”由本义引申也指从事耕作的人,即农民。《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这里的农就是指农民。農,古代也指田官。由于重农,“農”引申也有浓厚的意思,这一意义后另作“濃”。又引申指勤勉。《管子·匡君大匡》:“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这里的“农”指勤勉,“贤”训为劳,财多则劳。意思是说种田者,出入不顺于父兄,用力不勤,有事不服其劳,行此三者,也是有罪无赦。“農”规范简化字作“农”,属于草书楷化。赵孟頫在《秋兴赋》中写的农夫的农作,简化字“农”与其相像。“农”与“農”字形相去甚远,如果没有学过草书和简化字的话,对于“农”的辨识有些困难。台湾没有推行简化字,“农夫山泉”进入台湾时简化字商标没有改成繁体字,由于台湾小朋友没有学简化字,这给台湾小朋友识别“农夫山泉”带来了一点难度。不过,我们不得不佩服台湾小朋友的想象力,他们将“农夫山泉”读作“衣夫山泉”。现在台湾小朋友都已知道是“農夫山泉”。
农为政本,食乃民天。为了劝农,古代天子、诸侯亲自下田耕作,以作表率。籍礼始于西周,行于孟春,是周礼的一部分,直至清代还保留籍礼。农民节民国时期就确立,1941年3月22日国民政府全国农林行政会议议决,以每年立春日为“农民节” 。在抗日战争其间,农民出粮出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1945年的农民节又被国民政府特定为“感功节”。 农耕文化绵延不断、长盛不衰。工业文明的轰鸣,信息文明的腾飞,都离不开农耕文明的洗礼。广大书法工作者作为砚农,也应肩负兴农报国使命,不忘习总书记殷殷嘱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