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民
《声入人心》的出现对音乐院校的教学是一种促进。
凡是在电视画面中出现的歌手,除配上他们的名字和年龄等字幕外,还标有他们就读或毕业的学校。这对培养他们的学校是一种有形的宣传,宣传的力度和选手的曝光量是成正比的。比如最早进入首席位置的阿云嘎和郑云龙,都在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专业就读,那么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专业就得到了最多次的曝光。尤其是第十二期(最后一期),给了阿云嘎和郑云龙共同的专业课教师肖杰——一位年轻敬业的教师,至少四次特写镜头。这让电视机前喜欢音乐剧的学子首先想到的是报考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专业,这不就等于给这个专业、甚至为肖杰做了最好的广告。众所周知,现在有的专业音乐院系在招生阶段,并没有把最优秀的考生吸纳进学校,并不是招考的评委不专业、没有慧眼,看不准考生的天赋和专业素养,而是被个人眼前的物质利益蒙住了良知。
当然,人人都有受专业音乐教育的权力。但在这个音乐教育资源稀缺的年代,最公平的莫过于让最有音乐天赋、音乐素养最好的考生入校,所以评委的公平、公正是这种机制的先决条件。资质差的考生进入专业音乐院系就是对稀缺艺术教育资源最大的浪费。因为,优秀的考生入校经过四年至八年的专业培养,很有可能会成为音乐剧舞台、歌剧舞台的演员,甚至明星。但差的考生入校,无论他再努力、教师再尽力,由于天资所限,四五年过去,他都无法成为人民的音乐审美服务的演员、教师。
由于大多数考生对类似情况存在盲区,有的只奔着名气,殊不知,有的名校在入学考试时是最不公平的。九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国有资产的非典型流失》的文章,讲的就是由于某些音乐院校招生考试的不公平,导致优秀的考生无法进校学习,是对稀缺音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这不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吗?
而《声入人心》让选手的学校“陪绑”,在选手名字旁边也曝光,让广大的电视观众知道它们,报考它们。如果连着几季《声入人心》都是这些院系陪着优秀选手曝光,那它们就成了名校。而那些传统的名校老没有学生入选《声入人心》,很快,名校就没了美誉度,甚至被考生遗忘。所以,这会逼着传统名校改革招生考试,让最优秀的考生被招进名校,让名校这“好钢”(优秀的教育资源)用在“刀刃”(优秀的考生)上。
有人会质疑,《声入人心》就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吗?我的回答是能做到,把最优秀的选手选拔出来放在舞台的第一线。为什么?因为利益所迫。首先,评委中有廖昌永、尚雯婕、刘宪华三位出品人,这三十六位选手就是苗子,经过三个月严格的专业训练,出品人要培养出这些“产品”(舞台上的演员)。其次,评委中有五位音乐制作人,他们面对的是音乐剧、歌剧、舞台音乐会的消费者。如果选的演员观众不喜欢,没有观众买票,演出单位不就饿死了吗?这又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观众买票越多,他们才活得越滋润,而舞台明星就是票房的号召力。所以,制作人担任评委,选拔出的演员越优秀,他们的经济回报就越丰厚,他们能不选拔最优秀的选手吗?
我以为,《声入人心》有一些细节,证明出品人的选拔是公正的,比如说王晰落选首席之位。王晰在《声入人心》里是主要角色,多次坐在首席的位子。他是罕见的男低音,曾获“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流行唱法第一名、“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更关键的是王晰是出品人廖昌永亲带的学生。在决定王晰能否最终登上首席的最后一场独唱中,他没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之后才知道是因为他的感冒还没好。王晰说,是因为自己没有管理好身体,他的老师廖昌永则动情地说:“王晰所表达的情感温暖着我们”。我原本以为依王晰之前一贯优秀的表现,再加上自己老师是评委,他一定进首席了,但结果粉碎了我的以为。
从严苛的演出环境来看,优秀的演员生病,那就是事故。如果带病演出,不能表现出自己最佳的状态,观众会觉得花这么多钱买票不值。这也会影响演员的声誉,尤其第一次买票的观众会直呼上当,他才不管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你的表现。如果备选替换你上场,观众则有权要求退票。如果两三次都被人替换,那你可能永远从这舞台上消失了,因为制作人不敢用你。
这个细节也警示,所有想学歌剧、音乐剧的人,除了有过硬的歌唱技能外,还要有一副好身板,成为舞台的明星后,或许你根本就没有权力生病。这还不像话剧演员,感冒了还可以上台说话,陈道明有一次带病上台演戏,观众愣是没有看出来。歌剧、音乐剧演员一感冒,嗓子这件乐器就半“毁”了,根本不可能发挥出最好的音质,演出必定打折扣。
《声入人心》是一次面向市场的范本。
第一,是声乐教学面向市场。这一百天,十二期的节目录制也是对歌唱演员的一次强化集训。集训的项目有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还有音乐素质考核等;有歌唱技能的培养,还有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素质的培养。在普通电视观众眼里,能称得上舞台歌唱家的人就是独唱演员,但在《声入人心》的舞台上重唱的比例远远超过独唱,在四分之三以上。为什么要花那么大力气训练重唱?这是市场逼迫的结果。
从目前的市场现状来看,再优秀的歌唱家开独唱音乐会都很难连开三场(在同一个舞台上),有些歌手,如迈克尔·杰克逊能巡演五十场,那是在不同的演出场地。而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在一个舞台上都能连演五场、十场歌剧演出。比如从中国走向国际歌剧舞台的女高音歌唱家和慧,常常一个舞台连演三五场《阿依达》《蝴蝶夫人》《托斯卡》等整部歌剧,而她在国家大剧院的个人独唱音乐会,连一场票都没卖完。有的优秀音乐剧演员在一个舞台上演一部音乐剧能连演三百场以上。比如我在纽约看的音乐剧《妈妈咪呀!》就连演一年,在日本看的音乐剧《猫》都连演一千场以上,那个剧场干脆就造成了“《猫》剧场”。
为什么歌剧、音乐剧比独唱音乐会有票房?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有人物,有戏剧情节。而人物性格和情节张力则多是通过重唱表现的,如威尔第的歌剧《弄臣》里男主角的独唱也就两首,却有很多二重唱、四重唱等,所以一个合格的歌剧演员,如果不会重唱,独唱再好,也不可能上台。演过歌剧《长征》的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说:“一部歌剧演下来,比开十场独唱音乐会都累!”为什么?就是因为在《长征》里有大量的重唱唱段,有和王喆的男女声二重唱,有和王宏伟的男声二重唱,等等。
一般的专业音乐院系,除了排毕业大戏外,很少进行专门的重唱训练。而毕业大戏也不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得到重唱训练。我经常去观摩我所任教的中央音乐学院期中、期末及毕业时的专业考试,很少考重唱。我也常进入声乐教授的教学课堂,发现也很少进行重唱的教学。
《声入人心》的重唱训练,观众看到的细节画面并不多,舞台上却呈现得很丰富。电视观众很难看到两人、三人、四人的固定搭配,而是不断地换搭档。这也是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因为成为优秀的歌剧演员或音乐剧演员,走的就是国际化的道路,和你搭戏、唱重唱的演员很可能就是今天萍水相逢,明天就各奔东西。
出品人、制作人对重唱的点评也很到位。第十二期,四重唱《光环》表演之后,廖昌永评价男高音王凯时说:“对你是很难的,因为在这里男高音很容易‘出来’,而你牺牲自己,与他们融合,最后也彰显了你的音乐光芒。”王凯就凭着这次演唱,最终坐定首席的位置。
还有一组四重唱刚唱完,廖昌永就邀请他们参加自己2019年1月16日在广州的独唱音乐会。余笛那组三重唱唱完,就有音乐剧制作人当即邀请余笛参加一部法国原创音乐剧2019年的巡演。这说明出品人、制作人非常看重选手在重唱中与别人合作的表现和能力,越是为了团体而牺牲个人,反而越能彰显实力。这也应了老子的名言:“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声入人心》这种面向市场的教学示范作用或许也会影响到专业音乐院系的课程设置,它们以后或许会把重唱列入本科教学计划中,考核甚至比独唱占比还高。
第二,是《声入人心》节目的面向市场。三个月,十二期节目演下来,等于是在为《声入人心》培养了一批人气演员、明星。节目第一季刚播完,接着就是在全国十五个重要城市顶级剧院的巡演。节目早就做好了这方面的铺垫,评委中的制作人有保利院线(保利在全国有数十家连锁剧院)的总经理,有国家大剧院的制作人,等等。他们当然乐于接纳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为他们推出的演出创造票房奇迹。更何况,《声入人心》为他们做了价值不菲的免费广告。更重要的是,《声入人心》拉来了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剧院,亲临现场观摩这些电视新星的演唱。《声入人心》或许会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并创造舞台演出市场的奇迹。
第三,是面向冠名广告的市场。由于电视观众厌烦了节目中断插进广告的形式,像华少那样“中国好舌头”式的口播广告应运而生。多了就贫了,人也烦了,广告效益也就差了。《声入人心》将植入广告做得与节目情节融合得天衣无缝,比如十八位选手用广告产品投票(说是充满能量),选手获胜庆贺时碰杯庆祝用冠名产品等,这就减少了观众“厌烦度”,广告效能达到最优值,这样厂家也愿意继续冠名,节目组就有了更充足的资金做出更精品的节目。
第四,《声入人心》的选手,经过一百天的集训,也增强了面向市场的素质。除了重唱训练中牺牲个性、融入团队的提高外,评委中的音乐制作人多是从市场受欢迎度方面评论选手的演唱。《声入人心》的最后一期鞠红川的演唱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他演唱的《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说是献给认识六年的“红颜知己”美国美女唐伯虎(尚雯婕语)。他的歌声催出了唐伯虎的眼泪,唐伯虎动情地说:“我特别感谢他为我唱这首歌,因为他不喜欢这首歌,而我喜欢。”
如果歌者都能像鞠红川投“红颜知己”所好,把观众当成自己的红颜知己,那市场的大门就将永远向你敞开。
最终坐入首席的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王凯说:“在上《声入人心》之前,我有三万关注者或崇拜者,而上了《声入人心》之后,这个数量超过了三十万。”而在2006年,我和声乐教育家晁浩建就策划实施过“十少男高音”的全国巡演,王凯是这“十少男高音”之一。这期间,他还获得了意大利国际声乐比赛的冠军,又主演过数部中国原创歌剧(如《红河谷》等)和意大利经典歌剧(如《茶花女》等),现在是国家大剧院的驻院演员。尽管成绩这么辉煌,其“崇拜者”也就三万多人。对于古典音乐演唱者而言,三万就算是很多了,因为市场就那么大。没想到,一上《声入人心》,他的人气马上涨了十倍,这当中绝大部分都没看过王凯演歌剧,但他们以后也许会追看王凯演的歌剧。表面上看,这是《声入人心》十二期数量累积的结果。
可是,《声入人心》如果仅有十二期的数量,没多少人看,或只看开始的几期,也不会达到让参与的歌手人气上涨十倍百倍的效果,这里就有节目制作水平的妙处,让电视观众像追谍战悬疑剧一样,盼着更新每一期的节目。
《声入人心》还就是照着悬疑剧的路子制作的节目。制作团队让《声入人心》像一部多集电视连续剧,里面有人物、有情节。人物分主角和配角,如王晰、阿云嘎、郑云龙、周深、高天鹤、蔡程昱、余笛、王凯、仝卓等是主角;而这些主角不是单一的,涵盖所有男声声部,甚至包括假声男高音。评委中,廖昌永是主角,尚雯婕、刘宪华、石倚杰以及制作人评委、专家团属配角,还有现场的观众等。
整个节目情节有舒缓流畅的,也有起伏跌宕的。如第一期阿云嘎一开始坐在替补席上,后来坐上了首席。在以后的节目中,他时而首席、时而替补,就在节目的倒数第二期,他还在替补席上,直到最后一期才逆袭成功,登上首席宝座。这就是情节剧中英雄人物的成长经历,它抓住了电视观众的审美趣味。
但,《声入人心》又不是真的情节剧,因为它们没有事先编好的剧本,在编导、主演心里是有构想的,也就是大的结构,谁能进入最终的首席,那也不是节目组能控制的。比如王晰落选就能证明“演员”并不是照着剧本演的。作为老师,廖昌永是多么想让王晰进入首席,为此,在第十一期节目中,他把自己手中仅有的一个争夺最终首席的名额给了王晰,但王晰落选了,廖昌永也控制不了这个结果。
正是每一期节目都有争夺首席的悬念,勾着电视观众的心,吸引他们追看这“连续剧”式的音乐节目。当然,还有更多的观众也关注“剧中人物”命运。比如最后一期专家评审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对登上首席的郑云龙说,有女观众情不自禁地爱上了郑云龙,一直追着节目看。
整个节目的情节亦张弛有度。除了有歌唱比赛及公布结果时扣人心弦的一刻外,还有选手歌唱请教失败时的泪水,有和歌唱无关的一些生活场景。但这些也是电视观众所关心的。别忘了,人物命运是节目的主题,况且有一部分观众开始就不关心歌剧、音乐剧,是由于对人物命运的关心而追星、从而关心了解歌剧与音乐剧,进而走进剧场。
本系统[1]根据气调库内的果蔬贮藏环境要求,设计了一种以STM32F103rct6为微处理器,通过空气温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对气调库内的环境状态参数进行采集,并将数据上传至上位机[2]监测平台,便于工作人员实时查看处理,实现对果蔬气调库的实时监测,维持果蔬最理想的贮藏环境,保质贮存期可达2~4个月。
节目还有暖人心的一幕,为六名超级替补——从来没有在舞台上演出的选手,组织了一场有五百位观众的现场音乐会,并且在节目中播出。
《声入人心》的人物、情节、悬疑、张弛弄得再完美,如果节目的核心不专业,那么节目也成功不了。节目组预设的观众收视群体并不是专业的歌剧、音乐剧从业者,甚至不是古典音乐爱好者,而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主要还是流行音乐爱好者,美剧、韩剧追随者,但是节目编导们还是以古典音乐、歌剧、音乐剧的专业精神,制作了这套专业的音乐节目。
第一是选手专业。三十六名选手全是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人,里面不乏名校毕业或在读生,如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他们中间有《中国好声音》的总冠军李琦,有《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鞠红川,有2016年《我是歌手》踢馆歌手王晰,有意大利国际声乐大赛第一名王凯,等等。
第二是评委专业。出品人当中,廖昌永是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出演过数十部歌剧的主角;有尚雯婕,得过“超女”冠军;有刘宪华,能拉小提琴、弹钢琴、跳舞、唱歌,是音乐舞台的全才。制作人当中,陈斗、耿军、钟丽芳等都是从业多年的演出制作人。歌唱评委当中,有吴碧霞、阎维文、陈小朵、梁宁等。
第三是演唱专业。首先在曲目上,这十二期节目演唱了歌剧《艺术家的生涯》里的咏叹调《冰凉的小手》,《图兰朵》里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军中女郎》里的咏叹调《多么快乐的一天》,等等。编导将选手蔡程昱和以出品人身份出现的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杰完整演唱的《多么快乐的一天》剪入节目中,这让观众能清楚地比较孰高孰低。其次,有的曲目虽然原唱是流行唱法,如《青花瓷》《光环》等,再以“美声”方式演绎,让观众耳朵一惊,原来这些作品还能这么唱。再次就是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的表演,最能体现这个节目的专业性。还有三十六位选手演唱的《光之心》(领唱与合唱),舞台呈现虽是在最后一期,但节目组将该曲每集节目都播放,似电视剧的主题歌,这也是连续剧的路数。在普通人眼里,越专业就离大众审美越远,但《声入人心》里的重唱是那么好听,比独唱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如廖昌永领衔的重唱《天边》,如重唱《雪绒花》《山楂树》《采珠人》等,观众在其他节目中无法欣赏到这么美妙的和谐。
第四是点评专业。点评环节分为四个群体:一是出品人,二是制作人,三是歌唱家,四是选手。四个群体均从专业的角度予以点评。在出品人中,我最喜欢廖昌永的点评,如果把他参演的十一期节目的点评语录汇总起来,那就是一部很实用的“美声”教科书,从歌唱的呼吸、发声、选曲、转调,重唱中各声部的配合及情感运用,肢体律动等,他都给予了中肯的建议。比如有一位歌手演唱完,点评产生了冲突,制作人评委李盾说:“激情出来,嗓子哑就哑了。没有感情的声音,那就是噪音。”廖昌永针锋相对地说:“从声乐教师的角度看,歌者一定要会保护好自己的嗓子,如果用情太猛,没控制好自己的嗓音,嗓子毁了,以后怎么唱?”这都是丰富舞台经验的教训和总结。再如一位歌者唱完后,廖昌永点评道:“你们形体动作过于缰紧,会影响歌唱的呼吸,呼吸不好,又会影响你的音准,你最后那几个音没唱到位置上,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在选手的点评中,我最喜欢高天鹤。他最先给人的印象是表达不满,对自己获得的席位建议永远不满,开始我以为这是节目组为了节目效果、为了收视率专门安排一位“发泄者”。可往后看,发现他的点评很到位,有激情、富想象、妙言词。一百天里,三十六名选手像进了一所学校,学到了很多在原来课堂未曾学到的东西。高天鹤进入最终首席的感言很有代表性:“自己以前很满,但现在自己很空,是碗大了,能装更多的东西了……”
这些专业的点评也在引导着电视观众学会欣赏歌剧、音乐剧的好,点出它们到底美在哪儿。
《声入人心》第一季就获得很好的收视率,这是近年来,最好的一档和歌唱艺术有关的节目,但它还有巨大的提高空间。比如,在舞美上,在炫目的同时,还应追求准确。有一期演唱曲目是重唱《绒花》,背景画面是满天白色的雪花,曼妙诗意,但和歌曲内容不符。其实不如就配以电影《小花》中女主角小花跪地爬山救伤员的镜头。这个绒花是小花膝盖的血流在石板上,这才能对应上歌词:“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它。”
又如,在三十六位选手的选拔上,如果做一些介绍就更好了。如,下一季第一期,有数十所专业音乐院系的数千毕业生或在校生竞争这三十六个选手席位,那节目将会更吸引人。
再如,《声入人心》男声组搞成功后,可以再搞女声组,这样节目会更多色彩,重唱也多了数种可能,起码有了男女声重唱。关键到节目的最后,可以选歌剧、音乐剧的唱段,进行公演。如歌剧《弄臣》片段、音乐剧《剧院魅影》片段等,这既满足了电视、影视观众的审美需求,也为这些剧目做了推广与普及。将来,《声入人心》品牌在全国十五个城市的巡演,还可以有整部的歌剧、音乐剧,因为今后的比赛分为男子组、女子组,可以为《声入人心》培训、聚集一大批歌剧、音乐剧明星。
还有,《声入人心》可以和电视观众有多种互动方式,可以搞竞猜活动,即三十六名选手一亮相就猜哪六位可以最终荣登首席宝座,期期猜中者即可赢得《声入人心》巡演入场券。还可以设置互动内容,让观众投票排出六名首席的名次,看看和专家评选结果有什么差别。
《声入人心》十二期主项节目之后,还可以再出一套副项节目,内容是导师是怎么训练选手的。喜欢“美声”的人一定想看看廖昌永是怎么给学员上课的,喜欢音乐剧的人一定想知道肖杰是怎么给学员上课的,首席选手或优秀选手世界各地出演歌剧、音乐剧的实况。这会吸引更多的音乐院系毕业生参加《声入人心》的选拔,因为这会开辟青年学子的演出市场。
《声入人心》自开播以来,就争议不断。这倒稳了编导的心、如了演员的愿,因为争议越大,收视率越高。我看了一些非议的文章,无非就那么几条,这个节目不是中国原创,是学韩国的;这根本就不是一档“美声”音乐节目,不过是拿“美声”当说词,里面大多是音乐剧、通俗歌曲的演唱;这不是一档高雅节目,不过是另一种大众娱乐节目;这个节目唱歌时间太少,太多的花絮,选手的反应,公布首席位子的故弄玄虚,等等。他们说得都有理,但冷静地分析一下,看一看编导制作节目的初衷,以及他们的目的实现没有?这是评价《声入人心》的基础。
《声入人心》节目定位的观众群体就是流行音乐的欣赏者,这类观众占了喜欢音乐节目的观众的绝大部分,再就是情节剧、悬疑剧的观众群。想看歌剧和音乐剧的观众可以直接去剧场欣赏。如果面对广大的电视观众,把歌剧咏叹调等原封不动地照搬到电视舞台上,不仅歌剧观众不看,因为他们要到剧场看“原声态”(不带音响的演唱),流行音乐喜好者更不会看,因为那些咏叹调离他们太远。
所以,《声入人心》节目组用流行音乐的形式,炫目的舞美引导特定的观众群观看节目。当然,即使是流行音乐的作品,经过《声入人心》地演唱,有了更高的艺术品位,比如余笛重唱组唱的美国电影《教父》中的《轻声倾诉》,仝卓演唱的电视连续剧《红高粱》的主题歌《九儿》,让电视观众觉得流行歌曲亦可以“美声”唱。
编导组也确实为广大观众普及了专业知识,比如在演唱的技术难点,如转调、HighC以上的高音、较长时值都及时地打上字幕,让外行的观众也学到一点儿专业知识,还有廖昌永深入浅出地讲解男高音的试金石、带九个HighC的《多么快乐的一天》,男中音的试金石《快给大忙人让路》,等等。这些细节的展示,都会增加观众了解、欣赏“美声”歌剧的兴趣。吴碧霞点评郑云龙演唱说:“我的一位朋友被你迷住了,你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初恋。”她评价高天鹤的演唱是“长满鲜花的绿草中,一只仙鹤飞向天空”。她那极热情的哈哈大笑,也是普通电视观众特别喜欢的,虽然这和“美声”技术没什么关系,但能让观众追着往下看。
追情节剧的观众喜欢角色的悲欢离合,编导们抓住观众这心中的柔软处,恰当地表现选手甚至评委、观众的眼泪,选手落选的遗憾或不服的表现,如周深落选后投入王晰的怀抱痛哭的镜头等。编导们分寸把握适度,而非滥煽情,否则观众也会腻而生厌。最后一期节目也打了亲情牌,鞠红川的“红颜知己”唐伯虎露脸了,余笛的爱人主持人陈辰出镜了,高天鹤的妈妈拥抱了获得胜利的儿子,这些都将终场的情绪推向了高潮。没办法,普通观众就喜欢看人间的喜怒哀乐,我们喜欢的歌剧、音乐剧内容不也正是在表现人间的喜怒哀乐吗?
从收视率的结果来看,《声入人心》的编导目的实现了,但也不能太乐观。《声入人心》节目的观众不可能全走进剧场看歌剧、音乐剧,能有百分之十去看一回、百分之一坚持进剧场,并喜欢上歌剧、音乐剧就知足吧!因为歌剧、音乐剧是小众艺术,当然,音乐剧比歌剧的观众要多不少。它不可能像电影《战狼》那般老少宜皆。因为歌剧、音乐剧是观赏艺术,不能像电影那样逼真,也不像流行歌曲,观众可以参与娱乐。尽管如此,对歌剧、音乐剧的宣传还是必要的,因为小众艺术也需要一代一代往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