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194号公告。公告提出,为了维护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决定停止生产、进口、经营、使用部分药物饲料添加剂,并对相关管理政策作出调整。一时间,为什么要实施这一行动、又将对养殖业产生哪些影响等众多问题成为业内热点。
(一)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的不当使用,首先会引发细菌耐药性,长期低剂量使用饲用抗生素,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可能加速“超级细菌”的产生。
(二)人类健康
有些抗生素会被动物吸收,残留在肉蛋奶中,被人摄入,会直接损害人类健康。尽管实践表明,抗生素毒性小、在消化道内吸收差,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亦有研究显示,残留在畜产品中的抗生素,经加热不能完全失去活性,且有的抗生素降解后,还会形成毒性更强的、或者未知的物质。
(三)环境危害问题
饲料用药物以原形或排泄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会污染水源和土壤,培养环境耐药菌,杀死环境微生物,造成耐药及漂移,生态环境隐患较大。所以,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养殖业的“禁抗”和“减抗”是明智之举,是全世界有责任国家必选。
当今,抗生素滥用所导致的细菌耐药性、耐药基因、生态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畜牧行业的健康发展,人民对国产畜禽产品越来越缺乏安全感。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剧的今天,若不解决好饲料抗生素滥用问题,中国畜牧业只能停留在“大”,而非“强”。
饲料“禁抗”是中国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饲料“禁抗”后,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将得到控制;由抗生素引发的细菌耐药性、耐药基因及其漂移和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问题能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动物产品没有了药物残留,消费者对国产畜禽产品的信赖度也会大大增加。
由此,国家推行饲料“禁抗”政策,从根本上进一步倒逼我国饲料产业、添加剂产业、养殖行业必须升级,从而使得中国的畜牧业真正成熟起来,真正“强”起来,健康养殖与食品安全才会最终得以实现,也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
禁用添加剂
饲料“禁抗”真正禁的是11种具有预防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作用的抗生素/合成抗菌药,分别为杆菌肽锌预混剂、黄霉素预混剂、维吉尼亚霉素预混剂、那西肽预混剂、阿维拉霉素预混剂、吉他霉素预混剂,、土霉素钙预混剂、金霉素预混剂、恩拉霉素预混剂、亚甲基水杨酸杆菌肽预混剂和喹烯酮预混剂。
(一)自2020年1月1日起,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兽药生产企业停止生产、进口兽药代理商停止进口相应兽药产品,同时注销相应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和进口兽药注册证书。此前已生产、进口的相应兽药产品可流通至2020年6月30日。
(二)自2020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此前已生产的商品饲料可流通使用至2020年12月31日。
(三)2020年1月1日前,农业农村部组织完成既有促生长又有防治用途品种的质量标准修订工作,删除促生长用途,仅保留防治用途。
(四)改变抗球虫和中药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管理方式,不再核发“兽药添字”批准文号,改为“兽药字”批准文号,可在商品饲料和养殖过程中使用。2020年1月1日前,农业农村部组织完成抗球虫和中药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质量标准和标签说明书修订工作。
(五)2020年7月1日前,完成相应兽药产品“兽药添字”转为“兽药字”批准文号变更工作。
在实际生产端,实行饲料“禁抗”,真正达到健康养殖的效果,必须执行农业农村部“禁抗”规定,同时做到:畜牧业从业人员转变观念;改善养殖条件;转变饲养模式(由粗放转向精细化),加强饲养管理(适当控制动物的生长速度),平衡精准营养供给;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发展绿色添加剂产业。
在饲料“禁抗”不断推进、畜牧业供给侧改革的“新常态”下,绿色饲料添加剂大有可为。所谓“绿色”饲料添加剂,就是指添加于饲料中能够提高畜禽对饲料的适口性、利用率,抑制胃肠道致病菌感染,增强机体免疫力;对机体不产生毒副作用,不在畜禽体内残留;能改善畜禽产品品质,对人体无害,且对环境无污染的饲料添加剂。
从抗生素替代品的角度,可大体上将绿色饲料添加剂分为两大类:效果替代和功能替代,中草药添加剂属于功能替代。
在提倡健康养殖的大环境下,中草药添加剂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来源天然
经长期实践检验对人和动物有益无害。
功能多样
中草药的合理组合能协同发挥多重功效。
安全可靠
中草药毒副作用小,无耐药性,无有害残留。
经济环保
中草药来源天然广泛可降解,经济简便又安全。
但需注意,中草药添加剂在快速治愈动物疾病上的功效并不十分明显。从目前的科研实际情况来看,单独一种中药添加剂完全替代抗生素较难实现,故中草药添加剂的“替抗”应用需经全方位的科学、准确评估和组合,并结合抗氧化和免疫刺激的营养调控、饲养管理等措施,为最终“无抗”综合替代方案的出台奠定基础。
饲料“禁抗”对养殖业的影响会逐渐体现出来,目前来说,仍未发现任何像抗生素那样能有效改善动物生产性能的饲料添加剂。这也意味着饲料“禁抗”后,养殖业将面临巨大考验。
在研发端
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部门面临巨大压力,为应对饲料“禁抗”,必须开展“无抗”营养调控的基础研发工作,不断完善维护动物间的综合调控方案,尽量从饲料层面上易化养殖场户数操作,减轻养殖户损失,共同应对畜牧业即将到来的“危机”。
在企业端
饲料“禁抗”会使市场上饲用抗生素的需求量大大降低,同时,“兽药字”的需求量会在短时间内激增,因此,兽药企业要立即调整经营模式,适应市场需求,避免利益冲击。饲料“禁抗”,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饲料企业利益,需要有针对性地生产“无抗”营养平衡、兼顾动物生长生产繁殖和抗氧化免疫需要的饲料,这可能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
在养殖端
饲料“禁抗”对养殖户的冲击性最强,动物抗病能力降低,发病风险增加,亚健康状况增加,生产潜能不能充分发挥,意味着饲料成本(畜禽生长速度下降)、饲料消耗、养殖成本均增加;一些中小型养殖户可能会因为管理水平不高、生产技术落后、饲养环境较差而被市场逐步淘汰,养殖场/户也需要“腾笼换鸟”。
虽然短时间内养殖企业会受到不小的冲击,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绿色产品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消费者更愿意为“无抗”买单,畜禽养殖市场也会趋于稳定。因此,随着短暂冲击的结束,我国会慢慢适应“无抗”的新常态,迎来畜牧业真正成熟和做强,最终实现健康养殖与产品安全。
饲料“禁抗”和养殖“减抗”是大势所趋,是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强做大的必然选择。这要求养殖业相关从业者都行动起来,彻底执行饲料“禁抗”工作。
在研发端
首先,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研发者应该在“减抗/替抗”相关技术上探索和储备,尝试采用多种添加剂组合方案,筛选出真正可以替代抗生素的“替抗”产品。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上应用的各种抗生素替代品都应该在实际应用前进行严格的产品品控及作用评价,以确保其效果。其次,研究亚健康或处于免疫应激状态的畜禽所需营养,以期研制出有针对性的“无抗”营养型饲料。再次,研究动物健康评价的敏感指标,建立相应的模型,什么样的动物健康状况,如何使用相应的添加剂。
在企业端
调整业务重点和方向,努力为市场提供更多合格、安全和有效的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改进饲料营养技术,调整一些适用于“无抗”养殖的关键性营养指标,如平衡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营养,搞好纤维、蛋白质、淀粉、钙磷营养等;采用适度的抗氧化营养调控、免疫刺激等手段,确保动物有较好的抗应激能力。从环境控制和饲养管理方面着手,从育种角度着手,均有助于“禁抗”的顺利完成。
在养殖端
第一,需要改进饲养模式,完善饲养体系,配备完好的设施设备,加强营养、预防接种,减少疫病的发生;第二,改善养殖条件,提升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比如加强消毒、隔离、通风,科学处理粪污等,改善农场环境,提升动物自身免疫能力,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第三,严格依法依规合理科学地使用抗生素,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无抗”肉,减少抗生素滥用所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