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青
当地时间2019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彼得·汉德克,获奖理由是“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和特性”。彼得·汉德克是一名戏剧家、小说家及散文家,是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活的经典”,曾先后荣获毕希纳奖(1973)、卡夫卡文学奖(2009)及易卜生奖(2014)等奖项,其主要著作分小说与戏剧两大文类。其小说代表作有《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缓慢归乡》《左撇子女人》,戏剧代表作有《骂观众》《自我控诉》《形同陌路的时刻》等。汉德克的创作带有实验及先锋性质,作品意义比较晦涩。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汉德克的作品背景各异,手法多样,但他对人性的呼唤及对人类命运的忧虑贯穿其作品始终。他的人文关怀在其著作《形同陌路的时刻》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形同陌路的时刻》是汉德克的剧作集,包含三部戏剧,分别是《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形同陌路的时刻》与《筹划生命的永恒》,它们从不同维度展现汉德克对人性及社会问题的关注。
《不理想的人终将消亡》中企业主赫尔曼·奎特联合哈尔德·冯·武尔瑙、贝尔托德·科尔伯-肯特、卡尔-海因茨·卢茨及保拉·塔克斯等人形成价格卡特尔,他号召成立价格同盟,以便完全控制买方和卖方市场。这个牢固的同盟一旦形成,将为几人带来不菲的收益,因此奎特得到盟友们的坚定支持。然而,让盟友们预料不到的是,奎特虽然鼓动他人坚决执行价格协定,但他本人却打破承诺,以缩小产品规格、使用大包装并降低商品价格等方式,快速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并获得巨额盈利,盟友因此破产。这部戏剧从表面上看与商业合作相关,但其主题意义远不止如此。
首先,姑且不论奎特与盟友订立的契约性质如何,就契约精神来看,这部戏剧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奎特说:
重要的是,从现在起,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要和其他人商量。如果我去购买原材料,却没有告诉你们货源,那么这就算背叛。如果卢茨在市场上推出新产品,是为了分走我的一部分市场份额,这就算出卖。如果我们的神甫(指盟友贝尔托德·科尔伯-肯特)仅仅因为工人们都是虔诚的农家姑娘,就付给她们较低的工钱,并以此压低产品价格,这就叫背弃。如果您,保拉,让工人参与利润的分配,并因此擅自提高产品价格,也是不守信用的表现。(《形同陌路的时刻》P30)。
很明显,根据奎特的安排,与生产及销售相关的一切活动,都要告知所有盟友,否则就算违背约定。契约是社会或某个群体稳定的基础,包括法律、规定及道德观念等在内的所有“契约”都在不同层面维护着社会稳定。而《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中,奎特号召大家订立契约后又打破契约,这种做法很可能带来预想不到的后果。如卢茨所言:“奎特破坏了我们制定的统一价格,毁掉了我们的理智体系,我们还应该遵守什么呢?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还有什么规则可依?到最后我也会胡作非为!”(《形同陌路的时刻》P85)奎特的做法是对契约精神的践踏,它在剧中只体现为友谊的破裂和盟友的破产,然而,如果一个社会中多个或所有个体都会单方面随意打破契约,必然会破坏社会稳定。
其次,奎特主导多个企业主形成统一价格同盟以获取最大利润,是损害所有其他社会成员利益的做法。这种做法违背社会公义,无疑要受到谴责,任何有助于打破该同盟的做法似乎都值得肯定。然而,奎特虽然亲自打破这个同盟,但他的做法并不值得赞扬。他的行为并非因良心发现,也并非他甘愿承受盟友的指责而肩负起作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奎特“把这些人(刑满释放人员)封闭集中起来让他们生产某一类产品,只付给他们很少的工资……每一类产品的规格越来越小,但用的包装大小却不变……用廉价的原材料剽窃我们(其他盟友)昂贵的产品……”(《形同陌路的时刻》P82-83)。正如卢茨指责的那样,“他(奎特)让我们亏了本,倒把自己的市场做大了”(《形同陌路的时刻》P82)。很显然,奎特的做法不仅法损害了盟友的利益,更是对公众利益的践踏。公众成为其获取利益的棋子,他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任意调配。他这种基于“只管自己获利,不管他人死活”的做法有理由引起社会的担心。
可以说,汉德克的这部戏剧并非仅与商业活动相关,更多是他对社会契约、社会公义的思考。剧作名《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中“理性”带有极端理性的色彩,这种理性可以不顾社会公义与他人的死活,具有这种“理性”的人才可以脱颖而出,其他人都要逐渐消亡。这种局面同剧中情节基本吻合。戏剧提出了严峻的问题:这种所谓的“理性”是社会所需吗?这种“理性”带有极端的损人利己性质,对社会有序发展将产生严重的負面效应。戏剧对欣赏者造成冲击的同时势必引发他们对戏剧主题的思考。
汉德克的剧作《形同陌路的时刻》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的“反戏剧”创作思想。剧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不同年龄和性别,从事着各种职业,他们“来来往往,往往来来”(《形同陌路的时刻》P156)。尽管剧中人不断在某处场景相遇,他们“在场上跑来跑去,在上面一哄而散,离开场地,立刻又跑回来,独来独往”(《形同陌路的时刻》P115),但他们几乎没有言语交流。剧中基本的场景可概括为:“出现”而后“散去”或“离开”抑或“逃之夭夭”。这部剧作呈现出一幅凄冷、暗淡的社会生活画面。读者在阅读这部戏剧时,一定会被剧中荒诞的场景触动,这是人类生活的世界吗? 德国剧作家及导演布莱希特认为,需要打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思想,将现代戏剧从逼真模仿中解放出来,以不时打断观众对戏剧情节的沉迷,让观众意识到自己在观看戏剧,以此提醒观众对剧中情节表现的主题进行反思。汉德克在《形同陌路的时刻》中似乎顺应了布莱希特的观点,他从一开始就展现一幅让人难以置信的现代社会生活画卷:社会个体彼此间没有交流和关心,在忽然意识到他人存在时,表现出的却是惊慌失措。
《形同陌路的时刻》给人的触动深刻且深远。人类社会以相互依存为存在与延续的基础,相互交流是相互依存的前提,表现为友爱与协作。远古时代因科技不够发达,个人的力量与自然及自然界中其他物种相比异常渺小,既无法与狮、虎等猛兽比拼力量,又无法与兔、鹿等动物比拼速度,需要多人共同协作,方能猎取动物果腹。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的能力因各种工具及知识的出现而得到增强,单人的能力看起来至少要数倍于人类祖先。但情况并非如此。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就是很好的例子。鲁宾逊可以离开人类社会独居孤岛数年,并以一己之力震慑尚未开化的部落族群,看似因为他个人能力强大,其实不然。他的成功得益于两点:他有诸如枪支等防身工具并可借助现代知识谋生。他使用的枪支以及掌握的知识,都是人类社会协作的产物或智慧积淀。离开协作,鲁滨逊必然无法存活于荒岛。可以试想,离开协作,人类还能生存多久?
此外,因思维及智力因素,人类社会离不开相互交流。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认为,人类是有理性的动物。理性在帮助人类适应社会的同时,也让个体意识到存在的可怕状况:人孤独又渺小,他对社会的不安与惧怕随理性的增长而与日俱增。这种焦虑与孤独让人备受折磨,如果人不从这种状态中得以解脱,就会因孤独或焦虑而崩溃。《形同陌路的时刻》中,多个个体可以一起出现在舞台之上,象征人类社会常见的交集。但几乎所有个体都对他人视而不见:大家“来来往往穿过舞台”,但彼此并未展开有效的沟通。从欣赏者的视角看,所有人行为诡异,仿佛深处梦境。这意味着,尽管社会成员众多,但仍是缺乏真正交流、各自为战的孤单个体,相互关心、彼此友爱不复存在。如果这种状况无法改善,社会成员将不得不继续忍受独孤与焦虑的折磨,幸福将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汉德克将这样一幅人类生活画卷编织成戏剧场景,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社会是冰冷、漆黑的海洋,社会个体被分割为独立存在的孤岛,他们在这片无垠大洋上无依无靠,倍感孤寂。如果说人类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将分崩离析或许有夸大其词的嫌疑,但个体间缺乏交流,人像机器一样相处也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社会即便没有形式上的肢解,事实上也已处于极度分化的状态。汉德克想追问欣赏者:人类生活的意义何在?人类需要满足吃喝等基本需求,也需要满足诸如安全、情感、获得认同及创造的需求,才能收获幸福感。在缺乏交流的社会,人类必然无法满足其他需求,所有个体都注定无法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谋划生命的永恒》是一部童话剧,以战争为背景构建了另一幅人类社会生活的画卷。汉德克借助剧中“外祖父”之口,将战争发动者称为“罪魁”及“战争贩子”,并将充满战争的世界描述为“千疮百孔的世界”(《形同陌路的时刻》P167)。因饱受战争之苦,外祖父冀望两个女儿产下的婴孩巴勃罗与菲利普将飞地变为和平、繁荣的王国,书写历史与制定完备法律则成为谋划永恒时刻的核心任务。如戏剧展示,剧中的巴勃罗強大无比,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代表邪恶与侵略势力的“空间排挤帮”,他像所有英雄一样游走世界并在数年后以英雄的姿态回归飞地。他的表弟菲利普则身患残疾,充当飞地事迹的纪录者。鉴于汉德克一贯持有反战立场,他对巴勃罗与菲利普的塑造则具有寓言色彩:姐姐因强暴怀孕,她没有向侵略者屈服,因此生下了健全的巴勃罗。妹妹因与侵略者私通,她没有表现出反对“侵略”的态度,因此生下的是身有残疾的菲利普。然而,由于本质上巴勃罗的父亲也是“侵略者”,他虽然是肢体健全,但终究只是耽于空想,缺乏行动力。
因剧中人物的言语缺乏逻辑,对话又经常失焦,因此学界对其主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鉴于这部戏剧的创作背景及剧作家的反战态度,可以认为这部戏剧兼有反对战争与期盼稳定的诉求。剧名中的“永恒”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叙述内容,它被记录后将成为永远被铭记的历史。另一个是指法律的制定,它代表着对秩序及永久和平的期盼。叙述内容是包括战争在内的一切历史事件,会被永载史册。如同女叙述者暗示般所言:“别走,人民,你溜不出我的掌心”(《形同陌路的时刻》P204)。所有事件也将成为历史,被人类永远铭记。汉德克借此对战争贩子提出警告:他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悍然发动战争,给无辜人民带来伤害,他们的罪行将被历史记录,永远无法摆脱历史的审判。就法律来说,它具有稳定秩序或重建秩序的作用。而秩序一旦被确立,会成为所有人享受和平的基石。法律可以让飞地恢复秩序,也可以让世界井然有序,不会动辄遭受战争创伤。然而,尽管巴勃罗未能制定出完备法律,或者说法律即使被制定出来,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现状,但对完备法律的渴望却体现了汉德克对秩序与和平的殷切期望。
《形同陌路的时刻》包含的三部戏剧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们分别从个人行为、社会交往及和平诉求层面表达了汉德克对人类社会问题的关切。汉德克并未明确指出人类应该采取何种行动构建理想社会,而是通过呈现社会生活阴暗面引发欣赏者的关注与思考,并将思考结果化为构建美好社会空间的行动。从个人层面而言,个体需要在坚守公义的基础上恪守契约精神,为社会的有序运转奠定基础;从社会交往层面而言,社会个体需要进行顺畅的沟通并相互关爱,为搭建温馨与幸福的生活空间提供必要前提。同时,人类社会应当冲破重重阻碍,携手协作消除战争,共享和平与繁荣。汉德克从三个方面构建了立体的理想空间,体现了他对人类社会现状的焦虑,寄托了他对未来社会憧憬,体现了他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当我们翻开古代工匠绘制的设计图样、画师描绘的园林场景、皇帝创作的御制诗文和大臣抄录的宫廷档案,会惊讶地发现:三山五园不再是历史的片段或是空旷的遗址,也不再是单纯的园林风景,它其实是一个由皇室、臣子、农民、商人、工匠、僧侣和军人等组成的古代社会的缩影,这里面既有国家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演练,也有皇室的日常起居和艺术生活,还有官员的苦心经营和百姓的辛勤劳作……这里面出现过的人和发生过的事,都使这个文化遗产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对三山五园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它远逝的辉煌值得让更多人所了解。
《今日宜逛园—图解皇家园林美学与生活》
●作者:朱强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8月 ●定价:9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