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景澎 张培奇 范亚旭
红灯笼、竹栅栏、木篱笆,鸡鸣、犬吠、青烟袅袅,三五孩童争抢着藤下新摘的葫芦,这一幕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即景,并非出自丹青妙手的画卷,而是河南省睢县白庙乡一个真实的乡村——土楼村。
地处河南省睢县土楼村,目前已经有32处农家小院,被来自北京、郑州、洛阳等地的艺术家们租赁并打造成书法、写意画、油画创作、艺术衍生品设计、民俗民居等不同特色的文化院。昔日的传统村落在艺术家们的 “装扮”下,短时间就成了都市人梦寐以求的田园世界。
有艺术的融入,产生的效果也十分明显。“近一个月来,我们每天接待来这里参观、考察的艺术团和游客不下3拨,游客累计已有1万多人。”负责土楼村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的睢县政协副主席冯新芳说。
“土楼是名副其实的‘土’啊,脱贫攻坚开始前俺村就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现在好了,道路、环境卫生、文化广场、卫生室都建了起来。”一前一后的变化,让土楼村支部书记蒋家军兴奋不已。
然而,基础设施建设对决心让土楼彻底脱贫的冯新芳来说都是“花架子”,他认为,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寻求新的、长久的支撑点。如何让土楼村的村民找到新的出路?视野开阔的冯新芳把 “金点子”定格到工笔画上。“工笔画是‘零基础’职业,村民既能家门口就业,又能陶冶情操,更是提升村民素质、惠及子孙后代的事业。”冯新芳介绍。
2018年春节刚过,冯新芳就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到洛阳找到画家胡怡,邀请她到土楼教画。“叫一个拿锄头的手画画?怎么可能!”胡怡乍一听这个想法真以为是在开玩笑。冯新芳三番五次到洛阳邀请,最后胡怡持着怀疑的态度来到土楼。
“我记得很清楚,4月26日我到的土楼。没想到,我这一来,竟然成了这里的‘编外村民’。”胡怡说,让她感动的有两点,一是冯新芳的为民情怀和执着,另一种感动是土楼村民的勤奋和淳朴,“我现在完全融入了村民们的生活,感觉到了城市里很难寻觅到的一种乡情或者说亲情。”
现在,胡怡以每年1000元的价格租赁一处小院,租期20年,在简约大方的艺术装修后,吸纳了村里80多名村民在这里长期搞艺术创作。
土楼村里74岁的老人黄培云不但不识字,当初连握笔的姿势都不会,现在平均三天就能画出一幅画,已获得1000多元的销售收入。“自从村里有了作画的营生,现在左邻右舍打牌、喝酒闹事的少了,大家放下锄头,拿起画笔,不仅能创收,业余生活都丰富了,自身素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黄培云高兴地说。
“看到胡老师发的朋友圈,我就迫不及待地来这里考察。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却有农村的淳朴;没有城市的热闹,但有农村的静谧,从城市回归乡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来自北京艺术村的杨智珍是艺术创意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她就业后就从事布艺、家纺、艺术灯具工作。今年7月,她也在土楼村租了一处小院,把“植物染”艺术品创作带到了村里。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她还教村民跳舞,引导群众把生活和工作融为一体,发展度假式生产。
“老百姓参与、消费得起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商丘市艺术爱好者永章说。他每周一准时从市里驱车赶到土楼村进行书法创作,住到周五再回市里和家人共度周末,同时还教村民练习书法,“来这里的艺术家既能够修身养性,又能给村里拓宽致富渠道,还能给群众增添精神食粮,一举多得。”
土楼村村貌
土楼村村民院落
10月26日,商丘学院与睢县土楼村文化产业发展基地举行签约挂牌仪式。商丘学院教授刘正义说,土楼村是具有内涵、有发展前景的村庄,我们在这里搞校企合作试点,是要为这里免费进行园林设计,建立文化艺苑,发展特色民俗产业,以乡村振兴为统领,打造集休闲、文娱为一体的现代乡村田园生活综合体。
谈到今后的发展,冯新芳说,“我们采取‘请进来、留得住、走出去’的方针,走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路子。现在,村里已经在着手改造50处具有农村气息的院落,打造集书画、民宿客栈、民俗商业街、民俗纪念品、土特产、手工艺术品、家庭式养老、‘相聚式’酒店等农家艺术院。”
初冬时节,豫东大地上一处“留得住乡愁”的中原传统风格艺术村落正逐渐成型,牵动着喧嚣城市里人们的“梦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