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同研究

2019-01-08 03:31:16相雪梅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耦合精准农村

相雪梅

(山东行政学院,济南 25001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取得了“最贫困人口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的减贫成效。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五年来全国农村累计减贫6853万人,剩余3046万(2017年底)农村贫困人口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实现2020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还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乡村振兴战略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涉及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生产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旨在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三农”系统,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顶层设计陆续展开,政策执行层层推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指出:“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融合,在工作思路、政策支持、工作力量、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统筹安排、协同推进。”事实上,在“三农”大系统中,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要素的重合叠加使得二者相互依赖、彼此影响,甚至发生协同效用。一方面,精准扶贫为乡村振兴补齐短板,乡村振兴为精准脱贫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村产业体系的构建,如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的完善,如“四通”“五化”以及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等,既利于推动脱贫减贫工作,又助于乡村全面振兴。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两个系统间存在的关联关系为耦合关系,这些耦合关系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耦合协同提供了前提。

然而目前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聚焦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本身。对于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准扶贫内涵及脱贫减贫方式方法上,这些研究对过去五年的扶贫脱贫工作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则主要从乡村振兴要素、乡村振兴主体、乡村振兴理论及个案研究等方面研究乡村振兴及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乡村复兴、乡村发展,相关成果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另有部分学者把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展开研究,主要类别有三:一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再思考和新路径,如徐虹和王彩彩围绕乡村振兴对精准扶贫提出的新挑战和新目标,分析了乡村贫困内涵、贫困发生区域的多维度和复杂性,进而对贫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精准化进行剖析,最后探索了精准扶贫的可行路径,并阐述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种特色路径的优越性和实施重点。[1]二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各个维度的新问题、新策略,如余应鸿针对教育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扶贫对象识别模糊、帮扶项目与贫困者需求脱节、帮扶措施缺乏针对性、扶贫资金指向不明、帮扶过程执行不力等问题,提出通过转变教育扶贫理念,建立精准的教育扶贫对象识别机制,提升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精准实施扶贫项目等,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扶贫的治理体系的建议;[2]李创和吴国清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机遇重大的现实,基于农村商业银行扶贫实践的SWOT分析,总结了我国当前金融扶贫现状,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3]三是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如田菊会、乔亚杰和孟祥屾以精准扶贫为背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论述了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的相互促进关系;[4]袁彪基于精准扶贫视角,探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5]然而这些研究或者是基于某一战略背景对另一战略的研究,不是严格意义上两者关系的研究,或者讨论了两大战略某一方面的关系,缺乏两大战略关系的系统研究。

事实上,如前所述,在“三农”领域,系统要素的重合叠加导致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两者间存在密切关联关系。无论是解决短板问题,还是解决发展问题,提高“三农”系统运转质量和效益的目标,要求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不能各为孤岛,必须基于系统思维,重视两者的耦合关系,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因此,本文将在分析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基础上,构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耦合系统,探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力求为推动我国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形成农村发展新动能提供借鉴。

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耦合关系分析

耦合原本是物理学概念,后来泛指具有某些共性的两个相异系统,因为静态相似性和动态互动性产生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产生优势互补和共同提升的作用。对具有耦合关系的系统进行引导、强化,促进两者正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激发两者内在潜能,可以提高系统耦合度,从而增强系统耦合协同效应。

精准扶贫战略采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通过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大扶贫格局,坚持“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物质扶贫与文化扶贫、精神扶贫相结合,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从而消灭贫困,共奔小康。因而精准扶贫战略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要素的有机系统,旨在聚焦贫困户,立足补齐短板,促进“三农”领域基础性提升。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之一,这些资源包括人才、资金、物料、信息、技术等;资源与产业、组织、教育、文化、环境等的科学结合及合理作用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之二。因而,精准扶贫战略还是包含人才、资金、物料、信息、技术、产业、组织、教育、文化、环境等异质要素的复杂系统。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针对“三农”工作的又一战略布局,它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不仅涉及农村经济建设,也涉及农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目的是推动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以促进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因此,乡村振兴也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要素的有机系统,旨在聚焦所有农民实现“三农”领域五位一体全面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样涉及资源的合理配置,涉及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资源与产业、组织、文化、环境等的科学结合及合理作用问题,是一个包含人才、资金、物料、信息、技术、产业、组织、教育、环境等异质要素的复杂系统。

综上可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两系统在构成要素、涉及层面和实施领域等方面存在极大相近性,相异之处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精准扶贫系统以贫困村贫困户为关注点,乡村振兴系统以农业农村农民为关注点;精准扶贫战略重点诉求贫困户脱贫、贫困县摘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诉求农业农村农民的整体性提升;精准扶贫战略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为抓手,力求和谐发展,重在经济效果;乡村振兴战略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为抓手,力求全面和谐发展,重在整体效果。

尽管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两者间存在三类差异,但因其在构成要素、涉及层面和实施领域等方面的极大相近性,两系统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利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全面开展推动了脱贫减贫。在“三农”领域,统筹协调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两个系统,推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现阶段高质高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必然选择,最终实现农村领域全部脱贫,乡村全面振兴。

三、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耦合系统构建

现阶段,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均是隶属“三农”领域的复杂有机系统,在构成要素、涉及层面甚至输入和输出等方面都存在相似性,这些相似性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耦合系统构建的基础。图1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耦合系统示意图。

图1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耦合系统示意图

第一,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耦合系统中,贫困户被纳入到农民这一群体,农民是系统运行的重要主体,农业农村是系统运行的广阔天地。

第二,相关政策制度是系统有效运行的前提,必须基于系统目标及功能制定相应政策制度,确保系统在政策制度允许范围内良性运转。

第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既是系统的构成要素,其全面提升也是系统运行的目标。

第四,人才、资金、物料是重要的投入要素,整合“三农”相应人财物资源,合理使用现代科技,采用创新的思维及方式方法,在产业融合、项目选择、合作社组建、家庭农场形成、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基础硬件及软件建设、制度化及非制度化教育、风俗文化、精神文明、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第五,土地作为关键资源在系统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前提下,在集体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牢牢把握在农民手中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第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耦合系统是个开放系统,既需要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有效输入,又有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类指标的输出,概括而言,运行良好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系统应该达到形成脱贫长效机制、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现阶段,我国剩余贫困人口大多聚集在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基础、教育质量、自然环境、生态条件、人口素质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对于其他地区,未脱贫人口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老年人、因病致贫人群和残疾人群。另外,对于已脱贫地区,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仍是短板。因此,本文综合考虑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耦合系统的要素、结构及功能,基于以下几点探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聚集人才,整合资源,发展高效农业,推动产业融合,夯实经济基础。

目前,产业扶贫中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资金不能整合使用、项目配套资金缺乏、扶贫资金的投放偏重短期回报、插花村产业项目资金短缺、品牌化程度低、产品销售风险高、难以长效“造血”、集体经济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如政策制度的限制、人才的缺乏、行业及部门的各自为政、考核的压力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注重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注重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激活和发展,注重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延伸,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等,这些为产业扶贫提供了方向。

要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在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在农民财产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条件下,把扶贫资金整合到乡村振兴系统中,吸引优秀人才,基于创新思维,采用科技手段,改良或改造现有扶贫项目,发展高效农业,促进三产融合,集合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现集约化经营,把贫困户纳入到新型经营主体中,确保贫困户的长期稳定收益,夯实乡村经济基础。

(二)易地搬迁,保护生态,完善基础设施,整治农村环境,实现生态宜居。

我国相当部分剩余贫困人口集中在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资源极为匮乏、社会服务水平低、人力资源缺乏的地区,需要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即使是沿海省份,如山东,也面临7市17县60万滩区群众的易地搬迁问题。另外,当前部分贫困村因为扶贫资金用途的制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亟待改善,许多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也极为薄弱,人居、道路、水电、管网等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

乡村振兴要达到“四美”的生态宜居要求,就要消灭上述问题,就要通过治理农业污染、加强生态保护、净化农村环境、完善村镇规划、规范农房管理、补齐人居短板等等,做好生态环境建设、人居环境建设,搞好乡村建设管理。

易地搬迁的人口安置不仅涉及居住、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而且涉及社会治理、发展稳定、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把易地搬迁扶贫(尤其是能够实现整村安置的易地搬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经过统筹规划协调安排,从而达到既保护生态,又实现搬迁扶贫,还获得宜居环境的目的,满足了扶贫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协调统一。

(三)教育扶贫,振兴文化,丰富精神生活,建设良好家风,促进乡风文明。

当前除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外,依然存在贫困户游离扶贫工作之外的情况,部分是因为缺乏劳动技能,部分是因为“等、靠、要”等懒惰思想作祟。贫困人口因为贫穷在接受正常教育上常常存在问题,这不利于贫困人口能力、素质、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提高。教育扶贫靶向瞄准贫困人口,因人因户进行帮扶,不仅让贫困人口获得了技能,提高了就业本领,而且阻隔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有助于推动乡风文明。

陶行知说“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把教育扶贫与文明乡风建设相结合,开展职业培训,资助职业教育,扶持高等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乡贤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生活,激发内生动力,激励孝亲敬老,创建良好家风,促进乡风文明。

(四)加强基层党建,健全农村法制,提升社会保障,推动治理有效。

贫困村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基层党建水平较低,集体经济力量薄弱。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支部,集体经济就难以发展,在区位、资源等没有优势的情况下,除了外出务工,贫困户难以造血脱贫,村民难以勤劳致富。加强基层党建不仅有利于发展集体经济,还有利于增强基层治理,在产业项目落地、项目收益分红、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特别是精准识别、精准退出过程中,存在部分贫困户强行纳入和拒不退出情况。乡村是法制网络的薄弱节点,法制观念相对淡薄,小农思想相对严重,道德建设相对滞后。通过普法教育和道德建设,强化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依靠法制、德治和自治,推动乡村有效治理。

社会保障兜底是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的有效措施。有效推进低保制度建设,实现与扶贫标准的“两线合一”,从而满足困难群众基本需求,充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物质保障提高了农民满意指数,增强村集体凝聚力,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五、小结

为提高三农领域“生产、生活、生态”质量和效益,精准扶贫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因存在耦合关系,可以在县区级层面、乡镇级层面或村级层面取消部分或全部行政壁垒,整合相应人、财、物、技术、信息资源,在一定的政策、制度框架下,包括产权制度、土地制度、财产权益制度等,基于创新思维,在产业、组织、基建、教育、文化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统筹创新安排,促进农村脱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保障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推动构建脱贫长效机制、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提高“三农”领域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猜你喜欢
耦合精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大型铸锻件(2015年5期)2015-12-16 11:43:20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求解奇异摄动Volterra积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