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美高校留学生事务管理

2019-01-08 05:41:52张洁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事务管理留学生管理

张洁云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 225009)

随着我国政治环境的稳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文教事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也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由于留学生生源国广泛,种族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不同,个体在语言习惯、生活习惯、个性特征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来华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很大挑战。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高,机制、体制建设较为完善,在留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1 中美两国高校留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

“学生事务”、“学生事务管理”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组专门术语,用来表示高校对学生课外活动及非学术性事物如“住宿”、“个人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关注和管理。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学生事务是用来描述校园内负责学生课外教育,有时也包括课堂教育在内的组织结构或单位”[1]。在我国,与高校“学生事务”、“学生事务管理”相对应的术语有“学生工作”、“学生管理”、“学生教育管理”等。留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在实现其管理上有不同,也有相似。

1.1 管理理念

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一直以来都服务于国家全球发展战略。美国高校在留学生管理方面坚持“统一性”管理,强调外国学生与本国学生的共同性而非特殊性。针对外国学生,学校并不会安排专门的教师、课程、教室、宿舍、食堂等,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学校在学籍状态、教学安排、行为准则等方面对外国学生的要求与本国学生一致。学校主要通过新生入学活动、学生社团、专门性咨询部门等在课余活动、权益维护、生活帮助等方面给留学生提供服务,后勤保障方面一般交由社会服务体系负责,彼此之间分工明确,学校并不直接参与,体现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我国留学生管理更多强调“特殊照顾”,留学生享受一定的“优待”,具体体现在:高校有专门的校级领导负责留学生工作,学校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及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为留学生提供单独的宿舍和食堂,专门安排教师为外国留学生上课等。

1.2 管理结构

美国高校留学生事务管理被纳入了学校学生管理的大篮子中,全校实行一级管理,即在学校层面统一分配权限,设置学生事务管理机构,各个办公室根据分工直接面向学生和学生组织开展工作,多头并进,条状运行。

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事务管理框架[2]

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哥大从学校层级出发,学生事务涵盖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术、生活、健康、奖助四大领域,留学生管理并不另设部门,统一涵盖到全校性的事务管理中。

在我国,留学生管理主要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和条块运行结合。学校由负责校长分管留学生管理工作,留学生在所在学院接受专业教育,各学院设有专门的外事联络老师,海外教育学院或国际处统一管理与留学生生活相关的事务,包括文化活动、签证、个人安全、保险、财务等。

1.3 人员构成

在美国,专职的学生事务人员一般分为初级水平的工作者,中级管理者和高级职员三种。美国高校从事学生事务的管理人员一般至少持有学生人事服务、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某一专业的硕士学位。较高职位人员大多要求拥有高等教育或其他学科的博士学位[3](p96)。

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队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专职为主”的管理制度。在留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学院,其外事联络老师多为兼职留学生管理人员,一般为学院从事教学的老师或管理中国学生的辅导员老师担任。海外教育学院或国际处负责除教学外的其他事务的老师多为专职人员,所从事的签证、保险事务、个人安全等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2 中美两国高校留学生管理特点的成因与利弊

一国的教育政策离不开该国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对留学生实施统一化管理,他们将本土学生接受教育与他国学生来美学习统称为“高等教育国际化”。 2000年, 美国颁布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备忘录》指出,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一方面使美国公民能为应付全球化的环境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继续吸引和教育来自国外的未来领袖”。

中国的来华留学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50年代第一批33名来华留学生发展到2017年48.92万人,从1950年5个生源国发展到2017年的204个国家和地区,这近70年的发展中体现出了来华留学教育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50年代主要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留学生交流;60年代转向同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70年代开始扩大同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教育交流;80年代末期以后再逐步实现全方位的对外教育文化交流。这种变化正是契合了我国相应阶段的外交政策的演变过程:从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反一合双交”、70年代“一条线”,到80年代后“全方位外交”[4](P144)。

美国对留学生实施的统一性管理,校方的压力相对较小,也能增加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互动、交流,使他们的语言水平、学术能力、人际交往都得以提升。但美国的这种管理模式对学生自身的要求较高,强调学生本身的主动性,对于害羞型、内向型的学生挑战不小,且统一性管理容易忽视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学生在适应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我国的留学生管理确实存在“特殊照顾”的倾向,一方面,无微不至的照顾使留学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但也带来了管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专门的食堂、宿舍,减少了留学生接触、了解中国学生的机会,减少了双方的沟通、对话。近年来,由于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双方的误解,高校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冲突也时有发生。

3 提升我国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3.1 逐步实现趋同化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健全并完善留学生管理体制保障留学生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的基础。我国在留学生管理上,除了在招生、签证等方面实行与中国学生的区别对待外,应逐步趋同于中国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在学习规范、学术要求、行为表现等方面。高校各部门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彼此间协调好工作,集中各部门力量共同推进趋同化管理。留管工作中,我们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平时工作中主动关心、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对于留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学习留学生生源国文化历史、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的知识,为留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专业化服务。

3.2 加强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留学生管理水平

留学生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群体的特殊性,管理起来难度更大,绝对不存在“是个老师就能做好行政工作,是个会说英语的老师就能管好留学生”。新时期,留学生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在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换位思考,敢于担当、勤于奋斗。各高校应充分重视留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重视留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为管理人员安排专门培训或提供其他机会,比如参加职业协会、安排有资深的从业人员进行经验分享、校内外工作研讨等,从而打造出工作能力强、办事效率高、综合素质全面、专业化程度高的留学生管理队伍。

3.3 加强留学生社团及自治组织建设,提高留学生管理的实效性

我国高校留学生社团、自治组织数量不多,部分管理人员不愿放手、放权让学生参与管理,即使已成立的社团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留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无法参与常规化的社团活动,归属感低。应该说,留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高校若能很好地进行因势利导,发展好留学生社团及自治组织,既可以为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服务他人的平台,提升留学生自我教育的质量,社团及自治组织中涌现出的骨干成员也能成为管理人员的得力助手,为其减轻管理上的负担,增强管理工作的实效。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规模逐步扩大,特别是“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我国来华留学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作为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我们应充分利用好当前发展中的机遇,既要积极吸收美国成熟的管理经验,也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现状,不断完善服务,以人为本,提升留学生的归属感,扩大来华留学教育品牌效益。

猜你喜欢
事务管理留学生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综合事务管理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5
社会事务管理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4
经济事务管理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