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璐 许 阳 苟倩
[内容提要]当前,乡村振兴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农业经济和农村产业受到政府和人民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泰安市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农业产业发展可以从四类要素进行认识和分析,分别为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其他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同时,结合要素分析的乡村空间布局调整将更有效地解决乡村面临的产业升级困境。所以,从这四类要素切入,分析了泰安市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基础和空间错配问题,并基于乡镇和村庄两个层面的农业产业特征,将泰安市域农业空间划分为9个大区,提出了乡村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致力于促进泰安市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并为其他市县提供农业空间研究方法参考。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我国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1],并强调“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应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提出乡村的“五个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将产业振兴放在首要位置,并且提出优化农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和推进农业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产业要求。山东省随即表示“落实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指示要求,以发展农业新六产为总抓手,打造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2]。从国家的政策方针和现行的工作方法不难看出,研究乡村振兴问题,离不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农业产业发展的概念与多个词组密切相关,如“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本研究试图简单讨论几个词汇之间的关联与差别。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学者Roy A. Goldberg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其实质是种养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3]。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山东省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的总结中(1993年山东省潍坊市作为农业发展战略提出)[4]。山东省采用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引导传统农业和分散经营走向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生产体系,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学界的广泛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3年2月浙江省委党校作专题报告[5]时就指出“要深入研究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认真把握一些规律性的要求,积极探索一些政策性的导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结合相关学者观点(陈吉元[6];刘宋希、陈权利[7]),本研究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依托地域农业资源特色,以专业化农户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引导农户进入市场和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紧密连结,最终实现支柱产业的规模化、系列化和特质化的生产经营过程。
目前,农业产业化概念更贴近于农业本身纵向产业链上的延伸,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描述则更多使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说法,两个词汇含义基本一致。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8]”,之后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都提出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两层主要含义,一方面是农业在产业链上的纵向延伸,指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价值链;另一方面则是农业在横向上的功能拓展,开发农业的休闲、康养、教育等多种功能,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此外农村的创业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业也包含在其中。
在山东省的农业统计中,依然沿用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采用多个具体指标对全省的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四类内容:(1)农业产业化组织数;(2)产业类型;(3)龙头企业规模效益;(4)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9]。本研究在山东省的农业产业化统计指标基础上,结合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和要求,认为对泰安市农业产业发展的研究应包含以下四个基本要素(表1)。
表1 泰安市的农业产业发展的评价要素和指标举例
一是农业支柱产业的情况。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应拥有特色鲜明且专业化程度高的支柱产业,可以通过农产品的产值、市场占有率、加工综合增值率等指标来衡量。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和经营情况。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应当具有号召力强且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可以通过龙头企业的规模、效益、就业带动情况等来衡量。
三是规模化生产的经营主体情况。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应当具有大量参与度高且对劳动收益提升明显的生产主体,如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作为标志性要素单独列举)、新型职业农民等,可以通过专业农户比例、合作社数量、农民收益率、产业化劳动就业情况等来衡量。
四是社会化服务的情况。农业产业融合地区应当具有从生产领域扩展到加工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服务主体如地保姆、土地全托管、半托管、土地共营制等。社会化服务的指标获取难度比较大,如一体化服务用户覆盖率、接受社会化服务率等,本研究主要通过生产经营主体情况(土地流转规模、设施农业规模)等进行间接评价。
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南麓,总面积约7762平方公里,人口约558.87万人,辖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和东平县共6个县市区(图4)。泰安市的农业发展处于山东省中游水平,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约281亿元,排名全省第9位(全省共17个城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约295亿元,排名全省第9位(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山东省统计年鉴、泰安市统计年鉴、泰安市农业局提供资料)。具体特点如下:
1.从农业支柱产业规模来看,泰安市在蔬菜及食用菌种植、经济林等方面有一定优势。根据2016年农业生产情况统计,泰安市的粮食、瓜果、畜牧业等均处于全省中游水平。蔬菜及食用菌产量排名全省第3位(仅次于潍坊市和聊城市);经济林面积排名全省第3位(仅次于临沂市和济宁市);奶类产品产量排名全省第1位;蚕茧和羊毛产量均位居全省前茅;水果中的桃、杏产量较大,排在全省产量的前5名之内。
2.从龙头企业的发展来看,泰安市与省内发达地区仍有一定的差距。截止到2016年泰安市省级32家(全省共684家)、国家级3家(全省共89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共920家,年销售收入近900亿元(全省龙头企业总销售收入达到1.6万亿元)。
3.从生产经营主体要素中的农民收入情况来看,务工收入水平高,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收益较少。根据2016年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在各类收入数值方面,泰安市的人均工资性收入排名全省第3位(仅次于淄博和青岛),而人均经营收入排名全省倒数第2位(仅高于淄博市);在各类收入占比方面,泰安市的工资性收入占比排名全省第2位(仅次于淄博市),而经营收入占比排名全省倒数第2位(仅高于淄博市),与收入数值情况相一致。人均工资性收入排名靠前表明农民务工收入水平较高,经营性收入排名倒数则表明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获得的收益水平较低。泰安市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情况均位于全省中游水平。
4.从生产经营主体(除龙头企业)与社会化服务水平来看,主要通过土地流转和农业合作社规模来衡量,泰安市土地流转比重接近山东省平均水平,农业合作社发展水平较高。在土地流转方面,2016年泰安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6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其中50亩以上的规模化流转面积120万亩。与山东省数据相比,2016年全省的土地流转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比重在27.3%-32.3%之间(引用自新华社题为“山东土地流转面积超3000万亩”的报道,“2017年山东土地流转面积达3014.5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2.3%,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40%以上。”http://www.gov.cn/xinwen/2017-12/01/content5243768.htm)。因此,泰安市的土地流转比重接近全省平均水平[10-11]。在农业合作社方面,2016年泰安市农业合作社共7000余户,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相对密度为每136个人拥有1个农业合作社。根据山东省第三次农业普查公报,2016年全省农业合作社约9万个,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相对密度为每215个人拥有1个农业合作社。因此,泰安市的农业合作社发展水平较高。
综合分析以上四个要素,泰安市农业产业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理论层面,罗瑶(2014)强调通过农业统筹规划,打造城—镇—村高效联动的农业产业链,提高区域竞争力,有序引导农业产业化走差异化、特质化道路[12];马飞峰(2016)指出我国农业产业普遍面临难以科技创新与推广、区域协同程度低、利益分配欠佳、农业生产的关联性低、农业生产过程难以分离等问题[13]。韩俊(2017)指出,我国“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打造价值链,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14]。因此,本研究认为,加强对乡村空间布局的统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抓手。
概览泰安市乡村居民点布局与农业生产空间分布的关系,农业户籍人口在全市处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状态(图1),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则呈现显著的地区差异(图2)。这表明,泰安市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与实际的农业生产之间并不协调,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从事非农活动,另一方面不同农业耕种方式对农业人口的承载能力并不相同。因此,需要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乡村空间布局,通过系统的规划布局,更好的整合和衔接人口、土地、生产之间的关系。
图1 2016年泰安市各村庄农业户籍人口分布情况 图2 2016年泰安各村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分布情况
在考察泰安市农业发展整体水平的基础上,研究农业产业空间的具体布局,从而对乡村空间的发展进行分类指导。本次研究采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基于统计数据,从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种植水平、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土地流转、龙头企业分布等多个方面,对市域农业发展特点进行讨论。
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需理清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从市县、乡镇、村庄三个层级来查看泰安市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哪个层级的研究对乡村空间分类更有效。二是如何从复杂性指标中识别出农业产业空间的差异性,从而获得有效的类型归纳和描述。
在层级方面,研究发现,必须通过对乡镇和村庄两个层级的考察,才能真正了解泰安市农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在市县层面只能得到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大致方向的了解,并不足以指导泰安市域农业产业空间的具体布局。比如可以得知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泰安市的岱岳区、肥城市、新泰市,而桑蚕养殖主要分布在岱岳区和新泰市等。这些信息无法帮助了解蔬菜种植和桑蚕养殖是否位于新泰市内部大致相同的地区,也就无法对农业产业融合的具体措施提出建议。在对乡镇数据和村庄数据的比较中,本研究发现,一部分指标可以从乡镇层面获得显著的差异性归类,而另一部分指标则突破了乡镇的边界,应当从村庄数据来判识。如对设施农业的归类研究中,以乡镇为单位来判断,高新区的房村镇和良庄镇是两个设施农业发展较好的乡镇,宁阳县华丰镇、东庄镇等并不具有设施农业的规模优势。而当从村庄尺度考察时,则能发现,华丰、东庄两镇中与房村镇和良庄镇相邻的几个村庄(如永安寨村、东北庄村、东山阴村等)也具有较高的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因此将乡镇和村庄两个层级相结合,能更好地判断出市域农业产业空间的分布情况。
在归类方法上,本次研究选择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数据和空间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乡镇统计数据的定量研究,可以获得聚类分析结果。采取不同聚类方法,基本都会得到两类或三类簇群的结果。本研究希望对泰安市农业空间分类的多样性有更为详实的探索,因此,在乡镇定量聚类的基础上,从村庄数据出发,对单要素进行了地理空间绘制(图3-8所示),并结合定性判断,进一步确定了泰安农业产业空间分类。
图3 泰安市各村庄农作物播种面积分布情况 图4 泰安市龙头企业分布情况
图5 泰安市各村庄粮食播种面积分布情况 图6 泰安市各村庄蔬菜及食用菌类播种面积分布情况
图7 泰安市各村庄设施农业占地面积分布情况 图8 泰安市各村庄土地流转面积分布情况
基于上述思路,本研究将泰安市的农业产业空间分为A-I共9个大区。具体包括(如图9):
分区A:新泰市东部和中部地区,以果园种植为特征。
分区B:泰安市区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城乡双栖为特征。
分区C:新泰市西部地区,以林果种植为特征,部分地区设施农业发达。
分区D:东平县东部、肥城市南部、泰安市区西南部地区,蔬菜种植规模较高、土地流转规模较高。
分区E:东平县西部和南部,以基本农业为主,现代农业有待提升,蔬菜种植规模较低。
分区F:泰安市区南部、肥城市西部,设施农业发达地区。
分区G:新泰市中部,以城乡双栖为特征,矿业和乡镇工业发展较好。
分区H:宁阳县南部,以基本农业为主地区,土地流转规模较高。
分区I:肥城市东部和西部,以果园种植为特征,二三产业较发达(表2)。
图9 泰安市农业产业空间分类
表2 泰安市农业产业空间分类标准
根据A-I共9个分区的不同特点,提出乡村空间布局的发展思路建议。
在农业对劳动力吸纳水平与农业人口规模有明显冲突的地区(分区A、H),建议减少村庄数量,促进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降低农业人口密度。
在二三产业发展较好、农民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分区B、G、I),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应做强小城镇,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城市资本下乡(分区B、I);建议城乡双栖条件好的地区,应提升小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城乡双栖发展(分区G、I)。
在蔬菜种植规模较高和设施农业发达的地区(分区D、F),要培育小城镇,促进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就地深加工,升级农业产业链。
在林果种植较好的地区(分区C),要结合林果业培育乡村旅游。
在现代农业有待提升的地区(分区E),要加强外部资源扶持,挖掘乡村旅游特色,通过多元动力促进乡村地区发展(表3)。
本研究首先讨论了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概念和评价标准,认为农业产业化概念更贴近农业本身纵向产业链的延伸,而农业融合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概念内涵一致,并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农业在产业链上的纵向延伸,指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价值链;另一方面则是农业在横向上的功能拓展,开发农业的休闲、康养、教育等多种功能,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泰安农业产业发展的研究应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农业支柱产业的情况;二是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和经营情况;三是规模化生产的经营主体情况;四是社会化服务的情况。其次本研究总结了泰安市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认为要促进泰安市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乡村空间布局的统筹。然后介绍了对泰安市乡村空间分类的方法,认为在层级方面,需结合乡镇和村庄两个层次来研究空间分类,在归类方法上,需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数据和空间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将泰安市域农业空间划分为9个大区,并描述了各区的显著特征。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空间提出了规划调整建议,认为:在农业劳动力吸纳水平与农业人口规模有明显冲突的地区,要减少村庄数量,降低农业人口密度;在二三产发展较好的地区,要针对不同情况鼓励城乡双栖;在蔬菜种植规模高及设施农业发达地区,要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在林果种植好的地区,要结合林果业促进乡村旅游;在现代农业有待提升的地区,要加强外部资源扶持,发掘多元动力,促进乡村地区发展。
表3 泰安市农业产业空间分类和布局调整建议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