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止安和 风神凝远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书法欣赏

2019-01-08 06:11
江苏教育 2018年93期
关键词:虞世南欧阳询庙堂

隋唐之际是书法技法的全面总结时期,而在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虞世南乃继承王羲之风规最为纯正者。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余姚人。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由隋入唐,是唐太宗政治、文化集团中的重要人物,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弘文馆学士,授秘书监,封永兴县子,赐礼部尚书。世称“虞秘监”“虞永兴”。虞世南家学深厚,又与其兄虞世基同学于博学多识的顾野王,奠定了其学术之根基。唐太宗评价虞世南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此五绝在当时士子若能得其一足以成为一代名士,以此可见虞世南学识之博洽、修养之精深。

虞氏书法授业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用功至勤。《宣和书谱》云:“释智永善书,得王羲之法,世南往师焉,于是专心不懈,妙得其体晚年正书遂与王羲之相后先。”以此可知,虞世南书法承继南派,并恪守王羲之古法,而以楷书成就为最高,一度堪与王羲之相媲美。唐太宗常与其论书谈道。因此,元代袁桷认为:“永兴公守智永旧法,故唐能书人尽变,唯永兴号为一,以右军谱系犹在也。”系在虞世南名下之书法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汝南公主墓志铭》以及阁帖中散刻的一些手札(见图1)。此外,尚有虞摹本《兰亭序》传世,被列为兰亭八柱第一。亦有《笔髓论》等书论传世。

《孔子庙堂碑》(见图2),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立,石碑毁而复刻,屡遭祸难。宋代黄庭坚评此碑云:“顷见摹刻虞永兴《孔子庙碑》,甚不厌人意,意亦疑石工太远。今观旧刻,虽姿媚而造笔之势甚遒,固知名下无虚士也。”也就是说,该碑翻刻已不及旧刻,而此碑又屡经捶拓翻摹,版本亦多,故而唐拓、精拓本尤为世人所珍宝。

这件作品可谓虞世南楷书代表作,集中反映了虞氏书法之风采。论者一般将虞世南与欧阳询相比较,以为此二者在初唐四家中势均力敌,认为欧阳询的书法以猛利见长,而虞世南的书法以冲和为胜。如张怀瓘云:“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图1 虞世南《去月帖》

就用笔来说,虞世南的书法以含忍之力见长,绍继王羲之晋楷笔法体系,一拓直下,鲜有鲜明的提按华饰现象,笔法以筋骨见长。刘熙载云:“学永兴书,第一要识其筋骨胜肉。”即是就其笔法而言。筋骨以是笔法之内质,“骨”呈坚质,“筋”呈遒质,“肉”乃锋毫留在纸上的华彩。因此,虞世南该碑用笔以坚质遒劲胜于华彩。此外,虞氏这种以筋骨见长之用笔较少锋芒,绝少刻露,从而呈现含蓄的审美感受。这也是学虞世南书法所需要注意的地方。

就结字而言,虞世南该碑以“圆润”见称,体势内敛,与欧阳询楷书之“方峻”形成鲜明对照。这是一种整体审美感受之对比。具体而言,虞世南结字之“圆”,其内含方,以圆制方,故而虽然不露圭角,仍可方圆具备,刚柔相济。另外,虞氏的点画组合以萧然简远为特征,在风格上亦与钟繇、智永有些相似。虞氏这种结字具有“平正”“冲和”之审美特质,其外平正,而其内往往寓以奇趣。如傅山所谓“正极奇生”是也。虞氏这种结体观念与其儒道互补的审美思想有很大关系,其《笔髓论》云:“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因此,虞氏强调书写状态之调整,倘若心神不宁,志气不和,那么,结体必然颠仆欹斜,难以平正,更无法达到冲和的审美境界。

图2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局部)

此外,虞氏强调“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这是其关于书法艺术之认识,亦即书法虽有可观可感之形质,然而这种艺术形象之创造本乎“无为而有为”,因此,需要“体道”,对阴阳动静之变化加以把握,对自然万物之文采加以感悟,从而熔铸于书法艺术形象之创造中。那么,这也可以作为我们欣赏虞氏该碑的美学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虞世南欧阳询庙堂
书法家欧阳询貌不如字?
春夜
从“庙堂”走向“民间”
唐欧阳询《用笔论》
卢迈行走在“庙堂”与“江湖”之间
从江湖到庙堂:风电产业一线深度调研与价值发现(下)
寄诸吟友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