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美竹海背景下的竹旅康养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19-01-08 20:03朱芷贤陈其兵
竹子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竹海康养竹林

朱芷贤,陈其兵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

前言

中国竹林地理分布特征是:南北分野,东西有别,高低相差。在西部半干旱地区,只有少数山区有自然分布的竹林,属亚高山竹林带。亚高山林区是以散生为主的竹林。在四川的亚高山森林下限的2 000 m以下,又分布了一些混生型竹种,形成了混合竹林区。

研究团队利用四川盆地混合竹林区和西南亚高山竹林区的资源优势,构建了“世界大美竹海”总体规划,形成“两环一线”的旅游空间布局结构。“一线”指的是“世界竹林风景线”,它是穿插在四川盆地边缘的亚高山竹林带的独特竹林风景线。“两环”分别为“竹旅文化联动发展环”与“竹旅省际区域发展环”。其中,“竹旅文化联动发展环”指以竹文化和大熊猫文化显著的所在区域串连起来形成的环线,包括三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成都、雅安、乐山、宜宾等地。而“竹旅省际区域发展环”则指的是长江自西向东将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竹海串连起来形成的环线,将主要竹林风景区如昭通市绥江竹海、彝良海子坪竹海、乐山沐川竹海、宜宾蜀南竹海、重庆茶山和百里竹海、贵州赤水竹海等团聚在一起,起到整合和贯通的作用。

基于上述,以“世界大美竹海”为背景,基于社会对公共健康的迫切需求,从“竹生态、竹产业、竹文化”3方面并行推进,将“竹旅康养”作为旅游示范重点建设方向,致力于探索研究其高质量发展的融合与创新。竹旅康养产业[1-2],顾名思义,就是将康养产业完全融入旅游业,实现竹旅康养融合,改变以前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竹旅康养受竹林生态环境的康养功效、人的生理心理康养功效、竹林旅游康养功效等因素的影响。在本论文中,通过核心技术协同创新,依托山体和水系将整体资源串联,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从而推进竹产业链深度融合贯通,实现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目前来看,宜宾作为大美竹海的核心城市,享有“竹都”之美誉,在竹旅康养的践行上处于四川领先,发展成果丰硕。但是,在落地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一是在生态上,往往对竹种资源的保育不够重视;忽略了竹林康养环境因子的研究;二是在产业发展上,缺乏对选址、康养功能性的把握和对整体资源的有效利用,存在较大的思维局限性等;三是在文化上,研究到达瓶颈,重复现象严重。未来需要不断深化和创新竹景中的竹文化表达研究,将之上升为一种“人竹合一”的人文意境。

因此,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将宜宾的竹旅康养作为剖析对象,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理念,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重点通过竹林景观规划设计,创造优美的竹林环境;强化标志性竹居群落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建造文化旅游、康养休闲的最佳场所;深挖中华竹文化的物质成就、精神成果,提升竹文化的现代利用价值。大力发展竹林生态旅游,把竹林示范基地、竹林康养步道、竹林康养基地纳入重点建设工程,为世界大美竹海背景下的竹旅康养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保护竹林生态本底,提供优质人居环境

1.1 重视良种选育,提供优质种苗保障

高度重视新品种创制和品种繁育工作。充分发挥乡土竹种资源丰富、世纪竹园种类多、分布集中的优势,开展生长性状测定;利用性状优异的种质资源开展无性系选育、杂交育种等研究,选育各类良种8~10个,为竹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种质资源保障。

尽快建立竹子组织培养室,优化建立当地优良竹种组织培养体系;将组培快繁与大田繁殖相结合,快速繁殖优良笋用竹、材用竹、观赏用竹种苗,建立规模适度的良种种苗选育、繁育基地,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观赏竹培育基地,为宜宾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提供优质种苗。

1.2 加强珍稀竹种资源保护,丰富竹类种质资源库

依托宜宾及四川的区位和气候优势,以龙头山、世纪竹园为主,收集整理宜宾已有的种质资源,并重点引进生长表现好、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的竹种,如绿竹、黄甜竹等优良笋用竹种;螺丝竹、红秆寒竹、花叶唐竹、花秆小佛肚竹等国内外珍稀观赏竹种,使竹子种质资源种类达到500种以上,建成世界上种类最为齐全的竹子种质基因库,为新品种创制提供丰富的种质基础。

1.3 加强竹林康养效益的科学监测和研究

展开对观赏竹林中物理因素(包括小气候环境、声学环境和天然外照射辐射剂量水平)[3],挥发性物质(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含量、细颗粒物PM2.5含量、空气负离子浓度、芬多精含量)[4-8],竹林景观空间景观要素(包括景观空间、密度、色彩)[9-12],种群的组成(植物构成、种群面积、郁闭度、优势种群平均高度、平均胸径)[13]的日动态变化及年动态变化的监测,定量分析各个观赏竹林环境因子含量及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竹林环境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影响程度,深入研究观赏景竹林景观空间的康养功效。

2 打造旅游产业,完善设计规范及评价体系

2.1 竹林生态旅游总体规划

依托竹林资源和生态优势,以竹林康养理论研究为基础,重点发展竹业特色产业,打造以强身健体、修养心性、保健康疗、延年益寿、养生文化体验为特点的一批多健康业态聚合的居所集合地[14]。它可以是特色(村)镇,也可以是建制镇或风景区,其规划内容的涉及面较广,包括有人居环境规划及风貌设计、文化挖掘研究、旅游规划、新技术应用、体制机制创新、规划建设管理等。因此可见,竹林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的、需要多部门协同作业的工程,涉及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将康养人居本底——“生态”问题、康养人居健康——“心态”问题、康养人居建筑——“竹居”问题、康养人居建设——“空间形态”问题和康养人居发展——“业态”问题等方面逐个击破,最终不断完善形成竹林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思维,编制竹林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标准和规范以及建设导则。

发展竹林生态旅游建设有效践行了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发挥旅游特色小镇的节点作用,带动产业联动发展,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相关的创业、就业平台。同时,为提升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发展城乡一体化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2.2 竹景观与竹园等的设计

竹景,即主要由竹类植物参与构成的景物,包括含有竹的各类园林景观、古典园林、城市公园、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地以及风景名胜区等的竹景观与竹园。利用风景园林学科的先进的理念和手法,结合地域文化、经济、社会等要素,从整体规划、植物景观配置、竹建筑设计到竹构筑物设计、竹小品设计、竹雕塑设计等方面不断积极创新;积极营造多类型、多用途的竹林景观资源,打造一批优质的城镇竹林景观;系统构建竹景规划设计以及营建的方法、模式、手段、标准和规范。

2.3 标志性竹居建筑的建设

标志性竹居建筑(群落)包括旅游、餐饮、休闲、康养、住宿等建筑,也可以是乡镇学校、幼儿园、社区医院、民居。竹居建筑以竹质材料为主,通过圆竹、竹集成材、重竹、竹定向刨花板、竹型材等方法设计和制造竹结构,使其具有更加稳定的物理特性和更广泛的使用空间,以满足现代建筑对材料的要求:一是安全性(抗震性);二是协调性;三是实用性与舒适性(保温、节能、采光、防洪);四是相关设计参数和规范;五是可装配式(可拆装,易修复)。美丽竹居还包括了建筑中的竹装饰和装修用材、竹家具、竹餐厨用具以及竹文化、教育和休闲用具,其最终目的是组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康养的园林中心[14]。

3 加强文化发展,促进深度挖掘与充分利用

重视竹文化的传承,促进竹文化与其他文化如儒家思想、宗教文化、大熊猫文化[15]、茶文化等的融合。尝试提取传统竹文化元素,并进行适当的产品形态语义表征,实现了部分竹文化与现代产品设计的有机结合。应用高新技术,丰富了文化传播形式,打造了一些深层次、多角度、展开性的互动平台,以具象驭抽象,由单线输出转化为多元呈现。积极组织竹文化节、相关主题活动等,打破原先固有的传统文化宣传模式,建立了与当地城市建设交融共生的新契点。

3.1 重视文化融合与创新

3.1.1 强调文化的横向关联 首先,需要创新竹文化的展览方式。通过本展、租展、义展等方式,丰富展品内容,建议按照历史年代进行布展,展示从竹子化石与熊猫化石、尧舜时期竹子传说、中国最早的春秋时期的竹君子、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到唐宋的竹诗词竹典故、元明清的竹食谱、竹工艺品、竹器,再到现代竹工艺品、竹家具、竹建筑等,充分呈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竹文化,建成全国内涵最为丰富的竹文化博物馆。做好竹种配置,按竹子的系统演化进行科学布局。

同时,也要促进文化之间的融合,例如竹与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竹与宗教思想中,竹成为佛教中的一种“法身”,传递出“空”的意境与“内省”的态度。再者,鉴于大熊猫文化作为竹文化的衍生,目前正在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着力打造大熊猫国际文化品牌。另外,竹文化与茶文化、竹文化与酒文化、竹文化与盐帮文化等也能够有机融合,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3.1.2 推进文化的纵向延伸 文化的纵向延伸伴随着在不同社会时期下累积的产物,主要体现在物质方面、行为方面以及心理方面。物质方面是指人们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相对应的社会生产方式;行为方面是指人与人在交往中逐渐形成的生活习惯、风土民情等表现形式;心理方面是指人们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因此,首先应充分利用定向化培育高效优质的竹林资源,在延续传统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充分应用新成果、新技术、新装备,加快低产低效竹林复壮改造。推行竹子与桢楠、香樟、红豆杉等珍稀树种混交种植,加强竹林林下地被植物的栽培,积极推进竹下生态种植、养殖、采集等复合经营,构建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更高的立体复合植物群落模式。其次,政府应积极组织竹文化相关节庆及主题活动,引进一批竹工艺大师,培养一批年轻竹工艺师,开设竹文化线上线下课堂,依托当地既有学院开展竹文化产业相关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采取“产研院+企业工程中心”模式,引导建设一批竹文化研究中心。再者,随着竹材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精深竹材加工产品的不断开发及国内外市场对竹材加工产品需求量的日渐增长,这都促进我们在建筑、家具、生活用具等方方面面对竹及其相关事物上实现了认知、意识的一切内化。

3.2 促进文化效益的提升

在传统的宣传形式中,往往片面地以旅游为目的,很难将竹文化进行全面地、渗入性地介绍。从效益发展来看,真正能够深入人心还需要在城市发展中注入其传统的文化内涵,实现竹文化与城市精神建设的交融与共生。而这样的融合必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涉及了社会、遗产、美学等复杂的多方面。

另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打造人机互动平台,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了解竹景文化,其动态化、分解式的讲解形式尤其对语言难以描述的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虚拟现实的手法对竹景建造过程进行详细地展示,实现深层次、多角度、展开性地了解。另外,将高新技术用于竹文创产品,研发竹名片、邀请函、入学通知书、标牌等,还可以制作竹子书、画与诗词书籍等,挖掘高端应用潜力,大大提升竹文创产品在市场上的价值。

3.3 注重景观意境的发挥

加强竹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建设,讲好竹子故事,实现处处有竹景、处处有文化。其一,重视景观意境的营造。直接运用竹类植物的造景艺术手法,通过“丛植”“对植”“列植”“林植”等配置方式,结合山石小品营造出“竹里通幽”“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竹坞寻幽”“结茅竹里”等意境[16]。也可借用引申,对竹文化符号进行抽象、简化、夸张、微调、变形等处理,继承和发扬竹的原有精神信息。此外,还可运用园名、景题、刻石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现和深化说明意境的内涵[17]。其二,重视场所精神的形成。掌握竹景的历史起源、现状发展以及未来趋势。以四川典型的竹文化景观“望江楼公园”“杜甫草堂”“三苏祠”为例,尽管历经了时代变迁与隶属性质的转变,其园林物质形态较造园之初已有较大改变,但主人公所赋予的场所精神始终指导、贯穿着竹景的整个体验过程。

3.4 加强景观原真性保护

促进景观活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原真性的解读、梳理和凝炼,从生态环境、物态环境和情态景观3方面着手,实现整体性保护、多样性延续和真实性传承,体现景观的原真价值。同时,在对景观原真性保护基础上,坚持遵循以人为本、文化继承性、地域特色性和发展可持续性等原则,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路径和保障,编制竹景遗产保护规划、相关保护技术攻关路线图等。除此之外,相关管理部门还需完善保护制度,加强机构督查,强化专业从事人员的培训,给大众普及正确的保护理念。

4 结语

风景竹林具有丰富的养生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在世界大美竹海的发展框架下,积极推进竹林康养旅游产业,这对于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竹景观营造、公园城市和城乡竹林风景线的建设、康养型风景竹林的培育、竹旅融合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将有助于中国竹林经营的一二三产业链联动和产业业态的战略性调整。最终依托国际大旅游支撑体系,构建竹旅康养综合产业集聚区及产业集群,形成旅游立体开放新格局,增强竹业旅游竞争力,提升地区民生价值。

猜你喜欢
竹海康养竹林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Kurixalus (Anura:Rhacophor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寻访竹林隐士
服装设计作品
——竹海印象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那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
竹林野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