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力博
(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由于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的改变,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11年直肠癌发病率为12/10万人。中低位直肠癌约占直肠癌总量的70%,在老年人群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直肠癌的发病与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过多摄入腌制、油炸食品,遗传因素,癌前病变等有关。全直肠切除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标准手术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手术同时也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高龄患者,耐受程度差,治疗和护理过程更加困难。本研究收集了40例高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过程,现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锦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40例,年龄71~86岁,平均年龄(74.6±5.3)岁,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及肠镜、病理学检查符合直肠癌诊断标准。肿瘤距肛门距离<7 cm。同时伴有高血压患者12例(30%),伴有高血脂患者6例(15%),伴有糖尿病患者7例(17.5%),伴有冠心病患者5例(12.5%),伴有肺部疾病患者2例(5%),伴有心律失常患者6例(15%)。
1.2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采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行全直肠切除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1.5~3 h。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评估:高龄患者往往合并有心、脑、肺、肾等其他器官疾病,应在术前积极进行治疗和纠正不良状态,提高手术的耐受度,降低手术、麻醉风险。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降糖药、含利血平类降压药要及时停用或替代调整。术前禁烟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术后肺功能的恢复,术前应进行屏气和咳嗽、咳痰的练习。术前积极纠正贫血状态,维持血红蛋白≥8 g/L,冠心病患者应维持血红蛋白≥10 g/L。
2.1.2 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往往心理负担较重,护理人员要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不良情绪。通过宣教使患者了解疾病,建立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过程。
2.1.3 肠道准备:手术前3 d进食少渣半流质食物,手术前2 d食全流质食物,手术前禁食12 h。手术前口服卡那霉素、替硝唑等,抑制肠道内细菌。术前10 h开始口服肠道清肠剂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减少术中和术后感染概率[1]。若有肠梗阻症状患者应先行胃肠减压处理,留置胃管。
2.2 术后护理
2.2.1 加强监护:术后密切监护患者血压、心率、心律、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幅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手术的影响、原发疾病的变化都会造成这些生命体征的波动,应注意区分。
2.2.2 伤口及引流管护理:应注意保持伤口的干燥和引流管的通畅,伤口出现污染后应及时更换敷料,避免成为细菌繁殖的培养基。对引流液的颜色、量要仔细观察和记录。
2.2.3 造瘘口护理:定时观察造瘘口颜色和血运情况,保持造瘘口的清洁。造瘘袋定时更换,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造口黏膜。
2.2.4 呼吸道护理:术后患者头应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对出现舌后坠堵塞气道的患者可使用口咽通气道或鼻咽通气道进行解除[2]。
2.2.5 体位护理:术后去枕平卧6 h。注意对患者下肢和身体受压部位的按摩,防止出现静脉血栓或褥疮。定时翻身,同时可结合叩背,促进患者排痰,防止出现肺部炎症[3]。
2.2.6 尿管护理:详细记录尿量,为出入平衡提供依据。尿管妥善固定,避免拖曳损伤尿道;尿袋应低于尿道口,防止尿液反流。尿道口每日消毒,避免感染。
本研究所收集患者住院时间12~23 d,均顺利出院,无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发生肺部感染2例,造口出血1例,切口感染2例,下肢静脉栓塞1例,经积极治疗均得以纠正。无护理并发症出现,护理满意度提高。
由于高龄患者常伴有慢性器质性疾病,因此行全直肠切除围手术期护理难度加大,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是医护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本研究发现,通过实施优质的护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临床治疗效果提升。通过术前有效评估,降低手术风险;通过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通过肠道准备降低感染发生率;通过术后严密的监护和护理,提高康复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精细化护理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也是提高整体护理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