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玥
(辽宁省抚顺市矿务局总医院病理科,辽宁 抚顺 113008)
据了解,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乳腺癌的发病率占第1位,病死率占第2位[1],已成为全球女性的健康杀手。表皮生长州子受体(EGFR)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均为促血管生长因子。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EGFR、VEGF的表达,分析这2种因子与乳腺癌发病与进展的关系,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6月65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均经病理组织或脱落细胞学检查证实,术前均无放化疗及免疫治疗史,年龄49~68岁,平均(57.23±6.45)岁,TNM分期标准:Ⅰ期11例,Ⅱ期20例,Ⅲ期24例,Ⅳ期10例;组织类型:低分化32例,中分化15例,高分化27例。切取患者的乳腺癌组织,同时切除距肿瘤切缘5 cm的正常组织作为癌旁组织。
1.2 仪器与方法。主要仪器:兔抗人多克隆抗体EGFR、VEGF(北京博奥深)、DAB显色剂(中山金桥)、免疫组化SP试剂盒(武汉博士德)。所有标本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厚连续切片,按试剂盒说明书行免疫组化染色,依次完成脱蜡,修复,一抗孵育,二抗孵育,DAB显色等,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结果判读:在200倍显微镜下选5个视野,细胞质或细胞膜内出现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2~3分)表示阳性,计算每个视野中阳性细胞的比例,<25%计1分,26%~50%计2分,51%~75%计3分,>75%计4分,将着色得分与阳性细胞比例得分相乘,最后取5个视野的平均值,>2分为阳性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表示有明显差异。
2.1 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EGFR、VEGF的表达:癌组织中EGFR表达(+)有47例(72.3%)、VEGF表达(+)有46例(70.8%);癌旁组织中EGFR表达(+)有8例(12.3%)、VEGF表达(+)有7例(10.8%);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乳腺癌组织中EGFR、VE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乳腺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转移有关(P<0.05);VEGF的表达与TNM分期、组织类型、淋巴转移有关(P<0.05)。
EGFR是一种含1186个氨基酸的跨膜糖蛋白,是一种受体酶,在哺乳动物上皮细胞膜上广泛分布,具有促肿瘤内血管增生以及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等作用。研究表明,EGFR信号传导通道处汇聚着多种信号通道,当EGFR被激活后,可刺激细胞增殖、分化[2]。研究发现,相近30%的癌症患者存在EGFR过度表达的情况[3]。本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EGFR表达(+)的比例占到72.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同时EGFR的表达与乳腺癌的TNM分期、淋巴转移有关(P<0.05)。丰富的血管生长是癌细胞转移的先决条件。VEGF可特异性激活内皮细胞,参与血管形成的过程,与肿瘤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研究表明,VEGF可刺激MMPs和组织因子的产生,诱导凝血酶的生成,使明胶酶原A激活,促进细胞增生;此外,还可提高血浆酶原活化因子的活性,水解细胞外蛋白,刺激毛细血管更多的生成;还能够使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发生改变,促进血管的生成。研究表明,VEGF在很多实体瘤中都表达过度[4]。本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的比例占到70.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同时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的TNM分期、组织类型、淋巴转移有关(P<0.05)。可见,EGFR、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与肿瘤的发生、转移有密切关系。
目前,临床上出现了“饥饿疗法”来治疗肿瘤,即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使肿瘤细胞因缺乏营养补给而凋亡。以EGFR或VEGF为靶点治疗乳腺癌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如目前临床上已出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竞争性与三磷酸腺苷结合,从而影响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并能阻断下游信号传导。
综上所述,EGFR、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与肿瘤的发生、转移有关,检测EGFR、VEGF对乳腺癌的靶向化学治疗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