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亮 丁 芳*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1)
老年人随着身体功能的不断衰退各种疾病、骨折的发生率会有明显升高。因此老年患者手术治疗应用频次通常更高[1]。而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多存在心脑等重要器官存在不同程度的累及。在麻醉时,会增加安全风险,容易诱发各种并发症。所以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进行麻醉时应该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以降低麻醉风险,同时又能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2]。本研究主要探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最适合的麻醉方式。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需要麻醉手术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98例。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60~91岁,平均(71.22±7.73)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61~89岁,平均(70.43±6.6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诱导。应用面具吸入全身麻醉处理,同时给予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芬太尼3 μg/kg。之后应用维库溴铵0.1 mg/kg,并行器官插管。观察组采用靶控输注,进行持续面罩吸氧。设置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6 μg/L,丙泊酚血浆靶浓度4 μg/L。意识消失后再给予维库溴铵0.1 mg/kg,并行器官插管。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 h内心率、血压平均水平;观察组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后5 h内心率、血压水平:观察组患者术后5 h内心率和收缩压平均水平为(91.45±13.73)次/分、(143.74±15.84)mm Hg;对照组患者术后5 h内心率和收缩压平均水平为(83.28±14.52)次/分、(132.37±15.96)mm Hg。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5 h内心率和收缩压平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8619、3.5395,P=0.0052、0.00066(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分别(13.26±3.67)min、(10.67±2.39)min、(13.54±4.61)min、(16.75±4.39)min;对照组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分别(15.98±3.54)min、(12.84±2.67)min、(16.58±4.37)min、(22.38±5.87)min。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睁眼、拔管以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3.7340、4.2390、3.3501、5.3765,P=0.0003、0.0001、0.0012、0.0000(P<0.05)。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一方面麻醉药的大量应用可能会对各器官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患者血压、心率等各项指标的大幅波动,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另一方面,由于老年患者代谢功能较差,麻醉深度过深时,容易导致术后循环不稳定,术后苏醒延迟;另外麻醉方式引用不当还可能引起高血压患者术后疼痛和血压剧烈上升等情况[3]。所以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麻醉处理时应该注意尽量降低麻醉药物用量同时改善麻醉方式。大量研究报道证实,靶控输注静脉麻醉诱导平稳,能在有效抑制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同时,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不易对患者血压、心率等造成不良影响[4]。同时靶控输注静脉麻醉诱导方式麻醉深度较浅,术后麻醉苏醒时间较快,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对此本研究对我院近年收治的部分手术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组分析,对观察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符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芬太尼静吸复合全麻方式进行麻醉。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对患者血压、心率影响较小,术后各项观察指标恢复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瑞芬太尼符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应用效果更好对患者血压心率影响更小,术后麻醉苏醒更快,更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