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纯
(大连市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辽宁 大连 116001)
重症胰腺炎是因多种疾病使得胰腺内的胰酶被激活,然后引发胰腺组织出现水肿、出血、坏死或者炎性反应,是常见的急腹症,病情危重紧急且发展迅速,常常涉及到多器脏或全身心病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重症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病死率高[1]。鉴于此,本研究120例重症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和治疗体会进行了探讨,旨在尽早发现和及时预防、治疗,提高该病患者的生存率。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接受的120例重症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72例,女58例,年龄36~67岁,平均年龄(51.5±15.5)岁。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无咳嗽、气喘等类似疾病史以及均无吸烟、饮酒史。
1.2 临床表现:重症胰腺炎患者通常有恶心、呕吐、腹痛剧烈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腹膜刺激症状、休克、血压降低、脉细数以及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生化检查白细胞水平平均为17.5×109/L、且血尿淀粉测定值出现明显增高,经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证实有胰腺坏死以及周围组织渗出现象。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呼吸频率加快,呼吸频数为<6.6 kPa、PaO2/FiO2<26.6 kPa,经X线影像学检查,患者肺纹理明显增多且边缘模糊,有大片状阴影、斑片状阴影等,出现肺泡性或肺间质病变。
1.3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用静脉泵注善宁(生产厂家:瑞士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090948)的方式抑制胰液分泌治疗、肠胃减压以及静脉补液纠正患者机体酸碱、电解质等。并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采用胰岛素对患者血糖进行调节,同时采用呼吸机对患者实施气末正压通气治疗。
1.4 观察指标:观察本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和有效率。
本次研究中120例患者有效机械通气时间为2.7~9.9 d,平均(6.3±3.6)d;住院时间为7.4~18.8 d,平均住院时间为(13.1±5.7)d;治疗2周内无效死亡20例,病死率为16.67%;治疗成功100例,总有效率为83.33%。注: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为严重感染、休克和器官功能衰竭。
重症胰腺炎患者通常会出现胰腺出血、坏死等症状,继而引发感染、休克等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给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左上腹疼痛、放射至左肩背部、有恶心、呕吐,呕吐后疼痛不缓解,是胰腺炎疼痛的特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重症疾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患者在严重感染、休克等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肺泡塌陷从而导致严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特别是肺内分流明显增加,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临床表现多呈急性起病、呼吸窘迫、以及难以用常规氧疗纠正的低氧血症等,具有极高的病死率。
李聪芳[2]在研究中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监护观察进行了探讨,将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与单纯重症胰腺炎患者APACHE-Ⅱ评分、胰腺CT评分、呼吸频率、胰腺感染率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各项指标均先显著高于单纯重症胰腺炎患者。经过全面的检查、评估以及早期呼吸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生命安全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雷洋[3]等在研究中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进行了阐述,发现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早期采用有效液体复苏、俯卧位通气、肺保护性通气、早期肠内营养等措施,能有效帮助患者渡过急性期,改善组织氧合、微循环灌注,能够有效维护胰、肾脏和心脏灌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并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对重症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了分析,发现恶心、呕吐、腹痛剧烈、白细胞水平、血尿淀粉测定值升高、心动过速、呼吸频率以及影像学检查肺部和胰腺部位出现病变是重症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通过在早期采取抗感染、补液、胃肠减压以及机械通气等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综上所述,早期诊断和对症治疗对于重症胰腺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生命的挽救和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