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华军
为了将崇明建成上海市郊最大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崇明区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面提升“三场一社一龙头”(家庭农场、博士农场、开心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的质量和水平,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课题组2018年一季度在崇明区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协助下,调研了农业企业10家、家庭农场157家、合作社137家、普通农户104家,调研范围覆盖全区所有乡镇和农业园区。
从调研情况看,崇明区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途径大致有组织化、土地规模扩张和社会化服务三种,而且这三种途径下的规模提升程度与农产品类型是有密切关系的。
其一是组织化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由合作社将众多小规模的经营主体组织起来实现规模经营,其典型代表是围绕某个或某类特定农产品组建起来的专业合作社,形成规模以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从崇明各类产业的发展情况看,水稻和蔬菜通过合作社组织化提升规模的成效较为明显,而水果和水产类相对弱一些。从事水稻生产的合作社49家,平均经营规模为555.90亩,中位数为270亩,最大规模为3500亩,分别是农户对应规模的59.97倍、100.37倍和29.99倍;从事蔬菜生产的合作社41家,平均规模695.41亩,中位数为350亩,最大规模为3022.78亩,分别是农户对应规模的86.6倍、116.67倍和94.46倍;从事水果生产的合作社18家,平均规模291.68亩,中位数为177亩,最大规模为800亩,分别是农户对应规模的13.04倍、17.7倍和7.12倍;从事水产生产的合作社11家,平均规模572.16亩,中位数为256亩,最大规模为2600亩,分别是农户对应规模的14.47倍、10.24倍和20倍。
其二是土地规模扩大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通常由单一经营主体扩大经营面积来实现规模经营,其典型代表是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以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实现收入增长。在崇明当前的技术水平下,水稻机械化水平高,家庭农场可以实现比普通农户大的土地经营规模;而蔬菜、水果和水产养殖规模扩张有限。从事水稻生产的家庭农场120家,平均经营规模174.89亩,中位数133亩,最大2172.78亩,分别是农户对应规模的18.87倍、49.44倍和18.62倍;从事蔬菜生产的家庭农场9家,平均经营规模80.04亩,中位数49亩,最大250亩,分别是农户对应规模的9.97倍、16.33倍和7.81倍;从事水果生产的家庭农场6家,平均经营规模91.5亩,中位数75亩,最大202亩,分别是农户对应规模的4.09倍、7.5倍和1.8倍;从事水产生产的家庭农场7家,平均经营规模61.85亩,中位数53.68亩,最大100亩,分别是农户对应规模的1.56倍、2.15倍和0.77倍。
其三是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规模经营,其典型代表是农机服务合作社。本次调研的上海百农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本质上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水稻育插秧服务和收获作业服务,其服务的粮食种植规模达到了5万亩。与此相似,上海齐茂粮食专业合作社有收割机、播种机、中小型拖拉机、推土机、粮食烘干机等设备,走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道路,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面积3500亩,实际上也是作业服务与土地经营双主体的农机合作社。单纯从社会化服务规模来看,足可达到千倍于普通农户的粮食经营规模。
2017年崇明区入选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单位。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要求试点实现网格化监管体系全建立、规模基地标准化生产全覆盖、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主要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全建立。分析本次调研数据,合作社仍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的主力军,在标准化生产内控制度、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和产地准出检测等方面分别达到65.38%、61.54%和57.69%,逐步走上正轨;“三品一标”认证管理方面,绿色认证合作社68家(占49.64%),有机认证7家(占5.11%),地理标志产品认证6家(占4.38%),无公害认证45家(占32.85%)。而普通农户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工作的难点。
品牌建设方面,在《关于印发促进崇明绿色农业加快发展政策意见的通知》中出台了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具体扶持政策,鼓励在崇明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博士农场、开心农场以及上海市户籍农民申报品牌。在本调研中,10家农业企业均有产品品牌;而合作社申报品牌也超过了半数(79个,占57%),仅有1/3未申报品牌;由于家庭农场和农户不是法人单位,未开展品牌建设,可以通过加入合作社或与农业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分享品牌。这表明崇明农业品牌化建设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需要在品牌的维护和运营上加大力度,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农产品销售市场拓展受到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拓展能力,其二是农产品的储运保质期。从本次调研数据看,有3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户的主要销售市场仍然是崇明区内,分别占各自总量的52.87%和49.04%。这两类经营主体将注意力和资源更多用在农产品生产方面,不善于拓展市场。第二,将崇明区农产品销售市场拓展到上海市区乃至全球的主导力量是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分别占各自总量的65.69%和60%。第三,总体而言,崇明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是本市。这比较符合上海市对崇明农业保障上海市粮食蔬菜供给的功能定位。
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崇明已经成功申报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批准试点类型为功能拓展型,将以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农业功能拓展,推进农业发展与休闲观光、创意产业相互融合,促进农业加工业、绿色创意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集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配送、旅游休闲农业于一体,最终推动崇明农业“产加销”一体化。
从本次调研看,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无论是向农产品加工业拓展,还是向休闲农业拓展,合作社再次成为引领者。调研样本中没有普通农户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和休闲农业;在以水稻生产为主的120家家庭农场中,仅有2家(占1.67%)发展了休闲农业;10家农业企业中,仅有1家开展休闲农业,2家开展农产品加工,其余的均为简单收购销售农产品或提供农业技术服务。而在52家以种植水稻为主业的合作社中,有11家(占21.15%)开展了休闲农业,14家(占26.92%)开展了农产品加工业。因此,总体而言,崇明区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
本次调查在问卷中设置了开放式题目,在不给受访者形成某种暗示或引导的情形下,要求受访者用平实的语言,把自己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最突出的3个问题按顺序填写出来。根据受访者对面临问题的描述,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土地、人员、资金、销售、技术和特殊环境问题等几大类。总体来看,销售、人员和土地是最突出的问题。以填写问卷的经营主体数为分母,计算了各类问题的分布情况,对于农业企业,土地问题是在首位问题中提及率最高的,占33.33%;对于合作社和普通农户,销售问题是在首位问题中提及率最高的,分别占27.78%和30.77%;而对于家庭农场,技术问题是在首位问题中提及率最高的,占28.57%。在这样的一个大类比较中,还有两个现象值得引起注意:一是没有任何一家农业企业在首位问题中提及资金,在当前大量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十分反常的现象;二是没有任何一家普通农户在首位问题中提及土地问题,同样令人意外。为了深入研究各类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问题,我们将前三位提及的具体问题展开来进行分析。
调查问卷中受访者填写的土地问题包括土地流转及价格、设施库棚及晒场用地、建设用地等3个具体问题。设施库棚及晒场用地在首位提及的问题中频数最高,在前三位提及的问题中频数列第4(26次);土地流转及价格在前三位提及频数仅排第6(21次);而建设用地需求仅有1家农业企业提及,不是共性问题。在之后召集的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座谈中,有1家奶牛养殖合作社提及土地流转价格过高,随后一些家庭农场主纷纷抱怨土地流转价格不断上涨蚕食了农业收益;另有一些粮食合作社提到稻谷烘干成本高且影响加工大米的口感,需要晒场用地。将问卷和座谈两方面综合起来的基本判断是,尽管部分粮食生产型新型经营主体对晒场的需求比较迫切,蔬果生产型新型经营主体对设施库棚用地的需求迫切,但这些用地需求的合理性有待评估,可以针对特定项目采取差别化的措施予以引导解决;而农地流转价格不断上涨则是一个共性问题,当前的土地流转奖补政策需要科学评估并加以完善,协调好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
人员问题集中在劳动力老化且数量不足、人工成本高、懂技术会经营的技术型人员匮乏等3个方面。单纯从提及频率来看,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进行下去的劳动力老化问题在前三位提及频率数列第2(30次),人工成本上升在前三位提及频数列第3(29次),是经营者更为关注的问题;而技术人员不足并不是特别紧迫的问题,在前三位提及频数仅列第16位(8次)。产生人员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后,禁用除草剂,而除草工作对普通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巨大,由于近20年来崇明年轻人出岛务工经商者多,出现了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即使愿意花高价钱也雇不到合适的劳动力,成为当前水稻种植中十分突出的问题。其二是由于工资待遇等因素,农业技术人员难引进、难留下,迫切需要改善条件,培育一批懂技术又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接班人。其中前者是农业经营主体想雇用的人员,后者并非是经营主体想要雇用的,而是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
此外,我们通过分析新型经营主体的年龄和学历发现,合作社领办人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的发展态势,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达到51.45%,50岁以上的占41.3%;而家庭农场主则是老年化现象明显,50岁以上的占52.86%,学历分布也更接近普通农户,初中及以下的占61.15%。但需要说明的是,学历高并不代表农业生产经营水平高,有一位果蔬合作社的实际运营人,大专学历,不到40岁,坦承自己并不懂农业,是受生态农业的情怀驱使来发展农业的,目前的经营效益与预期有较大差距。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对农业经营者开展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培训,是一项需要引起政府重视的工作。
农业生产效益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销售状况。在前三位提及的问题中,销售价格频率数第1(34次),未明确的销售问题频率数列第8(18次),销售渠道频率数列第10(14次)。在座谈中,几乎所有受访人员都提到崇明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问题,如大米、草莓、绿叶菜等,并归因于上海市民对崇明生态农产品的认可度不够高,希望市、区两级政府加大对崇明生态农产品的正面宣传力度,重塑崇明农产品形象,从而赢得消费者信任。另外,绿叶蔬菜价格波动大,超市等销售渠道的损耗高且回款周期过长。根据问卷及座谈,我们认为,农产品销售问题是当前崇明农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在全国蔬菜种植面积已经严重过剩的大背景下,生鲜蔬菜类农产品销售难的状况也不是短期内加强宣传就可以改变的。
政府财政支持不足在前三位提及的问题中频率数第5(24次),自有资金不足列第10(14次),而借贷困难的提及频率数仅2次。结合对崇明区农业主管部门座谈和新型经营主体座谈,我们有以下几个基本判断:一是大多数新型经营主体依靠自有资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通过金融机构借贷十分有限。二是大多数新型经营主体的资金流可以维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个别新型经营主体有资金流断裂风险。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且土地、人工和农资成本不断上涨,将对各类经营主体的资金流形成巨大冲击。三是从财政支持覆盖面看,考核通过的粮食生产型家庭农场基本都能够获得财政补贴,符合产业导向的农业企业基本能够得到相应的财政支持,而获得财政补贴的合作社所占比重较低。四是从财政支持力度看,受崇明区财政财力所限,能够承担的支持还是相对有限。
尽管“技术问题”作为大类位列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但将各类技术分门别类之后比较分散,结果没有哪一个细分技术问题进入前列。经营主体明确提出的技术问题有种子、病虫草害防治、机械作业、养殖技术、保鲜和加工、技术培训和服务、水肥管理技术等7个方面;另有一些受访者只是简单地写了“技术”或“技术问题”等字样,但未明确究竟是哪个技术问题。在7类明确的技术分类中,除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是提及率最高的,共19次,在前三位提及的问题中频率数列第7,而其他技术问题出现的频率数都不高。而在座谈中,除了除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各类粮食经营主体普遍提到本地主推的水稻品种不能令人满意,论品质不及江苏省的南粳46等品种,论产量不及浙江省的有关品种,而且稻瘟病比较严重,给绿色防控增加了压力。另外,崇明本地特色动植物品种退化严重,如白山羊和白扁豆,甚至到了需要在外省市生产之后再返销崇明岛的尴尬境地。
“鸟类过多造成粮食减产”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随着崇明生态岛建设深入推进,势必营造出有利于候鸟迁徙和留鸟种群扩大的环境,而鸟类种群及数量的扩张又必然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尤其是播种期和收获期。解决这一矛盾,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提前做好驱鸟而不伤鸟的技术措施,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种是农业生产为鸟类让步,损失的农业产量,通过生态补偿的方式予以弥补。此外,在座谈中几乎所有粮食经营主体都提及“崇明大米”公共品牌问题,市场上的崇明大米真假难辨,需要加以整治。
总体而言,在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农业规模经营、市场开拓、产业融合和质量安全等诸多方面,合作社发挥的作用比家庭农场更显著。水稻和蔬菜走向规模经营的效果较好,而水果和水产规模扩展则相对较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品牌化建设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需要在品牌的维护和运营上加大力度,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当前崇明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是上海市,而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是将崇明区农产品销售市场拓展到上海市区乃至全球的主导力量。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还需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缓解蔬菜等生鲜农产品销售问题,一方面上海市需要在市场准入方面加强监管调控,适当提高进入上海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使生鲜农产品的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另一方面市区两级农业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崇明农产品出岛服务,如配备冷链物流设施和车辆,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进一步便捷化,加大产销对接扶持力度等。
近几年土地流转价格上涨,增加了家庭农场等走土地规模化途径的农业生产成本,若继续依靠补贴来平抑土地租金上涨,市、区两级财政压力将越来越大,而且效果也会递减。适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组织化,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避免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潜在纠纷,而且土地成本不再由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是一个值得重点考虑的选项。
崇明全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后,不仅要对学历较高的农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农业技术培训,还要重点应对植保和田间管理劳动力短缺问题,尤其需要加强水稻绿色生产的除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