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2019-01-08 17:41:06赵华李姣马金星
中国奶牛 2019年11期
关键词:奶业牧场奶牛

赵华,李姣,马金星

(全国畜牧总站,北京 100125)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又被称为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国际上通常用DHI(Dairy Herd Improvement)来表示,是世界奶业发达国家普遍用来管理奶牛生产的一项综合技术,也是奶牛群体遗传改良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1]。多年的实践证明,实施DHI对于提高奶牛生产性能和加快遗传进展有重要意义。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在奶业发达国家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的奶牛参测比例分别是45%、70%和90%,通过使用DHI技术措施,奶牛单产水平和牛奶质量均有显著提升[2]。

1 背景

我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起步较晚,1992年在 “中日奶业技术合作项目” 的支持下,天津启动了测定工作,随后在上海、北京等地逐步开展。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明确提出 “切实做好良种登记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2008年,农业部发布《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启动实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项目,中央财政每年补贴资金2 000万元,2013年增加到4 000万元,每头测定奶牛补贴70元。

为了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2015年农业部发布了《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实验室现场评审程序(试行)》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办法(试行)》,通过实验室现场评审,目前已对全国32家DHI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进行了全面评估,查找出在机构与人员管理、质量体系运行、仪器设备管理、样品检测及时性、信息记录完整性和废弃物处理规范性等6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整改意见460余条,帮助项目单位全面提高检测能力[3,4]。

2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取得的成效

2.1 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我国DHI检测体系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截至2018年,全国参加过DHI实验室现场评审的中心共有32家,其中共有29家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承担项目任务,实验室总面积1.16万m2,配备奶样检测设备70台套,每小时总检测样品能力达到2.48万个,同比提高58%。从业人员368人,同比增加40%,其中奶业检测人员与牧场服务人员各占1/3,牧场服务人员比重大幅提升。标准物质配制科学并得到有效利用,起到了 “同一把标尺” 的作用,全年制作乳脂肪、乳蛋白和乳糖测定标准样品3 200余套,组织发放12批次、3 000余套。

2.2 参测牛群数量和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在各项目单位的共同推动下,牧场对DHI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强,参测积极性显著提高。2008年,项目测定任务24.6万头,实际完成24.5万头,任务完成量接近100%。2018年,项目测定任务42.1万头,实际测定129.7万头。DHI参测场由592个提高到1 506个,提高154%。收集数据量由121.9万条提高到832.3万条,累计收录各类生产、育种数据4 000万条;数据规范率由79.6%提高到90.05%。参测牛场稳定性和有效参测比例逐步提高,各年度内累计6次参测牛头数由10.3万头提高到68.2万头,占比由42%提高到53%。

2.3 奶牛单产水平和牛奶质量显著提高

应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养殖场生产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奶牛的生产水平。数据显示,2018年参测奶牛平均日单产29.7kg,较2008年提高5.9kg,部分高水平奶牛场平均日单产超过36kg。在生产性能测定中,通过调控奶牛的营养水平,来科学有效地控制牛奶乳脂率和乳蛋白率;通过降低牛奶体细胞数来改善牛奶质量。2018年参测牛乳中体细胞数量由2008年的每毫升39.7万个降到26万个,降幅达34.5%;乳脂率、乳蛋白率分别达到3.86%和3.34%。

2.4 对奶牛育种的贡献能力不断提升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体系的推广显著推动了奶牛品种登记、奶牛体型线性鉴定、种公牛后裔测定和遗传评估等工作的开展。目前已累计品种登记172.1万余头,同比增加9.6%。项目实施为种公牛遗传评定提供了基础数据,对健全奶牛遗传评估体系,加快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进展具有重要贡献。2018年共收集体型鉴定数据3.8万条,其中用于遗传评估的占60.5%;新增系谱数据50.1万条,生产性能测定数据228.4万条,同比分别增加115%和83%。在《2018年中国乳用种公牛遗传评估概要》中,综合育种值为正值的验证公牛达到518头。

3 存在问题

3.1 缺乏第三方采样队伍,采样操作和记录不规范

目前国内没有建立独立的采样队伍,牛奶样品的采集主要是由参测牧场自行完成,大部分是场内工作人员兼职采样工作,专业程度较低,采集奶样的质量及准确性取决于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责任心及场内工作管理制度要求等,样品采集及数据记录准确性较差。

3.2 报告解读不够深入,使用率较低

具有较高水平DHI数据解读能力的一线专业人员缺口较大,导致牧场对测定报告解读能力差,无法转换成对牧场的直接效益,使得牧场对于测定报告的利用率较低。参测场中仅30%的奶牛场能够较好运用DHI报告指导育种、生产和人员绩效管理;40%参测场每月都会看报告,但只关注个别单项指标,综合利用报告各项指标管理牛场的能力不足;剩余的30%牛场管理还停留在重经验、轻落实的阶段,致使牛场管理水平得不到快速提高。

3.3 参测奶牛比例低,宣传普及不够广

近年来,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参测数量虽有增加,但目前我国奶牛参测比例尚不足20%,远低于奶业发达国家50%以上的水平。宣传方面,对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作用的推广宣传少,乳品企业和牧场对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认识不足。目前国内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开展主要依靠国家项目补贴,许多奶牛养殖场还没有意识到长期坚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对牛场未来收益的重大意义,参与测定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4 建议

4.1 严把采样关,提高DHI数据有效性

奶样采集是DHI工作中首要且十分关键的一步,在做好样品采集监督和指导工作的同时,可利用互联网+等技术进行采样优化,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提高采样效率,规范奶样采集过程。应建立样品采集和数据测定工作质量考核奖励机制,提高采样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立第三方采样员队伍,提高样品采集的规范性、及时性和公正性。

4.2 加强测定体系考核,提高DHI综合服务能力

随着DHI技术的大力推广,参测奶牛场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对DHI综合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做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测定能力的定期评审与考核工作,提高采样、系谱数据、配种繁殖数据收集等基础性工作的质量,同时加强对DHI报告解读应用能力的考核,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可以以奶牛体型外貌鉴定、选种选配、饲料及疫病检测等技术服务为依托,探索构建第三方检测机构,为奶牛场提供详实、准确的技术数据,为奶牛养殖场(户)和乳品加工企业提供公正的第三方检测数据支撑。

4.3 加强相关技术人才的培训

奶牛体型线性鉴定的规范性、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种公牛后裔测定和奶牛群体改良的质量,应加强对奶牛体型线性鉴定员的培训,统一鉴定标准,并继续实行注册登记制度。报告解读关系着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水平,应加强对报告解读应用技术员的培训,着力建立专业的现场服务队伍,加强报告解读分析和应用能力,为奶牛场育种和饲养管理、种公牛后裔测定等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

4.4 扩大参测数量,加强社会宣传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作为一项现代化的奶牛生产管理技术,其对于现代奶牛养殖进一步的规范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建议加大项目资金支持,调动乳企和养殖场参与的积极性,扩大参测奶牛范围。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国家扶持政策,扩大影响,提高主观接受程度,吸引更多的养殖场和乳品企业重视,并参与奶牛育种、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工作。

猜你喜欢
奶业牧场奶牛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07-28 06:28:00
海上牧场
海峡姐妹(2020年6期)2020-07-25 01:26:28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奶牛吃草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共同推动中国奶业全面振兴
叮当牧场
奏响中国奶业发展新篇章
Gift Ho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