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利(建平县朱碌科镇林业服务站 辽宁 朝阳 122400)
辽宁辽西北地区的气候以光照充足、无霜期较短、降雨量低为主要特征,该气候特点适宜大枣生产,为此,辽西北地区把大枣当作农林业的主要产业项目来抓。截至2018年,辽西北地区枣树种植面积已经近2.3 万公顷,鲜枣年产量可达9 560 万千克。但是,传统落后的大枣栽培技术仍然被老一辈果农应用于生产中,常常导致枣苗栽植成活率不高、早期产量不高、经济效益较低。这些不规范生产的问题,已经成为推进辽西北地区大枣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因此,正视大枣产业化推进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加以改善,是当前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大枣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辽西北地区大枣的主要开发区域包括锦州市的义县,葫芦岛市的建昌,朝阳市的双塔区、龙城区、朝阳县、凌源市、北票市、喀左县和建平县等,年均产值高达9.5 亿元,是辽西北地区农业重点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农民从事种植业一项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由于大枣种植在辽西北地区农林业发展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当地农户对大枣种植的认知程度极高。因此强化大枣产业化推进,是当前辽西北地区农业、林业科技工作者必须正视和严肃对待的科技任务。
导致辽西北地区枣苗栽植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晚秋与冬季极端低温冻害、早春干旱及气温变化幅度大以及夏季枣树生长季出现干旱。其中,晚秋与冬季极端低温冻害导致枣树苗无法适应冬季的昼夜温差和地表温度,枣树苗距嫁接点上方5.0~10.0cm处遭受较大面积的冻伤后,枣树栽植后地上部所需的营养成分地下根系无法输送,进而造成死苗。早春干旱也是死苗的原因之一,随着早春气温的升高,枣树苗内的树液进入活动状态,枣树苗木枝干的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如果地下土壤中的水分不足,则导致枣树苗根系无法供给苗木枝干所需的营养与水分,枣树枝干随即枯死。枣树生长季持续干旱,使枣树苗生长和营养储备锐减,也是导致枣树苗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1]。
在当前辽西北地区的大枣栽培管理中,依靠天然降雨栽培枣树的传统生产模式仍然存在,由于枣树栽植时选定的二坡地、坡地等土壤结构板结、土壤养分缺失,导致枣树在土壤里吸收的养分严重不足,导致大枣的品质不佳、产量不高。对枣树施用的肥料单一化也加剧了土壤板结、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因此,推进枣树配方施肥势在必行。
在辽西北地区现有的枣树品种中,大平顶枣产量占各种枣树品种总产量的65%以上,三星大枣、铃铛枣、金丝蜜枣等不仅比例小,并且栽培技术尚未得到全面掌握。而大平顶枣种植面积一扩再扩,这种单一品种的栽培模式对当地的大枣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非常不利,一是因长期的近亲繁殖致使鲜枣品质逐渐下滑;二是栽培品种单一致使大枣对病虫害的抗性逐渐下降,一旦遇有大枣主要病虫害的大流行,会对辽西北地区的大枣产量、效益、生态等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枣树属于抗旱果树,是多年来辽西北地区发展经济林的首选树种,发展大枣产业无风险,应鼓励农户积极发展大枣产业。2011年,辽西北地区的朝阳市大平顶枣正式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这说明朝阳大枣在辽西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大枣产业化发展不仅实现了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而且还为辽西北地区保障生态平衡助力助威。
辽西北地区林业管理部门已经实施了大枣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并进行试栽示范,虽然目前与传统的大平顶枣相比所占份额较小,但是选育和引进的优良品种的抗旱性、抗寒性、抗病性、早产丰产性等典型特征特性已经被认可,辽西北地区大枣产业化正在朝品种多样化、品质优良化、栽培高效化、产业链条化的方向发展。
辽西北地区的大枣矮化栽培技术研究已经正式启动,并初步建立了矮化栽培具体技术体系,实现大枣矮化密植栽培后,大枣抗逆性增强,对于栽培管理极其简易方便,防病防虫便利、枣树修剪便利、果实采摘便利[3];与此同时,大枣早期丰产、稳产、高产栽培技术也需要及早推广普及。二次枝结果修剪法、新枝摘心技术、树干环割新技术等都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林业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