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琳
(辽宁奉天中医院皮肤科,辽宁 奉天 110000)
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好发部位位于面部鼻唇沟、口周、发际等部位。中医将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叫做“面游风”,发生在鼻面部的称为“粉花疮”[1]。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结节、囊肿、炎性丘疹等,严重影响面容美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日常生活中使用了大量的化妆品,以上原因导致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发病率愈加升高。中医辨证治疗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获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无显著不良反应,本文将对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60例门诊患者,入院后均确诊为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其中男15例,女145例,年龄12~40岁,平均年龄(32.5±5.4)岁;病程1个月~4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0例,对照组和研究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病因病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可查:“此证由于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中医认为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是因外感风寒、风热、风湿郁于局部颜面,加之食用过量辛辣油腻食物,胃肠积蓄湿热,蒸蒸于肺,蕴阻于面,生成炎症[2]。
1.3 方法:对照组外涂酮康唑霜,并且口服维生素B610 mg。研究组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具体如下。研究组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从中医角度分为肺经风热型、血淤痰凝型、冲任不调型和脾胃湿热型四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药进行辩证施治。4周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3]。
1.3.1 脾胃湿热型主症:皮疹油腻鲜活色红,连接成块,发作频繁,口臭口干,大便稀烂,小便黄赤,脉象弦数。需利湿清热,方选利湿清热汤加减。处方:柴胡9 g、土茯苓19 g、焦山栀9 g、金银花15 g、青皮9 g、白鲜皮12 g、甘草6 g、生地15 g、薏苡仁20 g、侧柏叶12 g、六月雪15 g。头面部皮疹加菊花12 g,外阴皮疹加柴胡12 g。水煎服,每日1剂[4]。
1.3.2 血淤痰凝型主症:皮损暗红色结节状,有凹凸不平的瘢痕与囊肿,伴有色素沉淀和小脓疱,大便干结不畅,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滑。需化瘀散结、养阴清热。处方:甘草6 g、夏枯草15 g、红花4.5 g、女贞子20 g、丹参25 g、鱼腥草15 g、赤芍15 g、郁金10 g。水煎服,每日l剂。
1.3.3 肺经风热型主症:暗红色皮疹,易复发,皮疹油腻瘙痒红肿,大便干结,小便黄,脉浮数,舌红苔黄。需清肺凉血,方选二至丸加味。处方:枇杷叶20 g、黄连10 g、当归15 g、白芷15 g、甘草12 g、蒲公英10 g、连翘10 g。水煎服,每日l剂。
1.4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皮损消失,自觉症状消失。显效:皮损消退>2/3,症状显著减轻。无效:皮损及主观症状无改观。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1 两组疗效对比:对照组痊愈50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85.0%,研究组痊愈60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95.0%,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复发率对比:随访结束时对两组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的复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复发3例,复发率3.75%;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10.0%。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的发病是使用了大量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化妆品或外用制剂造成的,尽可能选择选择临床疗效高、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法。西药剂型较多,成分明确,使用方便且起效很快,比较受年轻患者的青睐,但是由于西药仅仅治疗表面皮损,治标不治本,因此治疗后容易复发。中医认为本病源于肺热血热导致机体失调,或者因过食甘辛辣而致,治疗该病应于利湿清热、凉血清肺入手,通过内服中药,调理脏腑与肌肤[5]。中医辨证论治根据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全面调理,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的原因,治愈后复发率较低。所以,中医辩证治疗该病是切实有效的方法。
本文研究表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0%,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结束时对两组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的复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但是中医起效较慢,且剂型较少,所以临床治疗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可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以快速见效,又能降低复发率,是治疗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