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志飞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检验科,辽宁 抚顺 113008)
血常规检验作为临床最为基本的化验项目之一,为一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血常规检验指标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目前,血常规检验血液采集方法不止一种,常见有静脉血采集、末梢血采集,而不同的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结果也存在差异[1],因此探究出何种采血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最小尤为必要。比较了不同的采血方法,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280例,男178例,女102例,年龄为23~62岁,平均年龄(39.6±2.4)岁;依照采血方法差异将其分别设置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
1.2 采血方法:要求所有患者均于清晨空腹采集血液。观察组采用静脉采血法,血液采集部位为患者肘部静脉,清洁消毒皮肤后,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取5~8 mL血贮存于真空抗凝管,并加稀释液稀样,并充分摇匀,注意摇晃动作应轻,以免引起溶血;对照组采用末梢采血法,血液采集部位为患者左手食指或无名指内侧,清洁消毒皮肤后,使用一次性采血针针刺取血于抗凝管,轻柔摇匀。采血后2 h内完成血液样本的检测工作。
1.3 检验方法:血常规检验应用本院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严格遵照相关操作流程对仪器进行测试,保证仪器日常保养、维护妥当,落实仪器质监工作。确保仪器所处环境稳定,仪器性能良好,血细胞的检验保养严格遵照试剂盒上相关操作说明执行,仪器在24 h连续工作状态下,程序驱动自动清洗并定标,设置正常参数后开始测定,0.5~4 h内上机完成测定。血常规检验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质量(MCH)。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本研究提取数据进行分析,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RBC、WBC、HCT、Hb以及PLT水平均明显低于观察组,而WBC明显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MCV、MCH及MCH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血液的主要成分包括血浆、血细胞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等,这些成分一旦发生异常改变则提示机体某些器官组织发生了病理变化。血常规检查可为临床诊治相关疾病如感染、贫血、血液系统疾病以及造血功能异常等提供确切依据[2],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因此,保证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客观准确性至关重要。
血常规检查结果受到不同采血方法的影响,因此何种采血方法下的检验结果更为准确可开值得探究。目前,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是两种最为常用的血液采集方法。末梢采血法方法操作简便,疼痛小,因而容易被患者接受,普遍应用于临床。但是其准确度却受到多因素影响而受限:①在相同环境下,若末梢血温度过低易发生溶血现象,而导致检验结果低于有效结果;②患者出血的速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末梢血的采集,血液采集会花费较长的时间[3];③末梢部位的血液出自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受限,出血效果不佳,往往需要对采血部位进行反复挤压,因此容易造成血液样本中混有其他组织成分,导致血小板凝集过快,因而稀释了血液样本[4-5]。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PLT为(220.2±50.9) 109/L,而对照组仅为(208.2±37.4) 109/L,足可见二者的显著差异(P<0.05)。此外,对采血部位进行反复挤压也可导致白细胞发生破裂,使得血样本中白细胞在短时间内出现升高[5],本研究中观察组WBC为(5.8±1.5) 1012/L,而对照组则为(6.7±2.8) 1012/L,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相对于末梢采血法,静脉采血法则更具优势,更能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相匹配,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验结果受到采血方法的影响,而静脉采血法下的血常规检验较末梢采血法准确客观性更佳,临床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