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宇
(盘锦市中心医院,辽宁 盘锦 124010)
输尿管结石属于临床高发泌尿外科疾病,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超过50.0%的泌尿系统结石都是输尿管结石[1],针对体积过大、质地过硬等结石,临床通常建议患者使用手术的方式,但传统手术方式对患者的伤害较大,且术后易出现不同并发症状,延缓患者术后康复。因此,本文研究重点探究腹腔镜辅助输尿管切开手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数据结果归整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共50例,均选自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输尿管结石患者中,经过对应的检查确诊,患者均伴有输尿管扩张等临床症状。依照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两组,一为实验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2.35±2.67)岁,病程1~7个月,平均病程(4.67±0.52)个月;二为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3.52±2.82)岁,病程1~8个月,平均病程(4.63±0.46)个月。比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较小,可予以比较(P>0.05)。
1.2 手术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开放性手术:予以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健侧卧位,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在患者腰部12肋缘下取手术切口,按照顺序切开肾周筋膜,把腹膜内推后,直到结石位置停止,借助组织钳将结石的上下方夹住,提到切口位置停止,游离患者结石段的输尿管,用尖刀将输尿管切开,把结石取出,对息肉、增生组织进行电灼,切开位置将1根 F7双J管置入,一端放入肾盂,另一端放入膀胱。输尿管切口用4-0薇荞线缝合,留置1根血浆管,逐层将切口关闭。
实验组予以腹腔镜辅助输尿管切开手术[2]:予以患者全身麻醉,取健侧卧位,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铺巾。于患者腋中线髂嵴上2 cm处取手术切口,约2 cm,借助血管钳将肌层分开,食指探入腹膜后间隙推开腹膜,创建后腹膜腔,通过此切口在腹膜后间隙置入自制气囊,充气50毫升,压迫约3min,放弃之后将气囊取出,在手指的指引下,于腋后线处、肋缘下腋前线位置将皮肤切开,分别置入0.5 cm、1 cm的Trocar,腋中线也需置入1 cm的Trocar,用丝线缝合好切口,把腋中线的切口作为手术观察孔,将腹腔镜置入,其他2个切口均将操作器械置入,连接好气腹机,创建二氧化碳气腹,压力控制在15 mm Hg,流量控制在每分钟16 L。逐渐把腹膜后间隙扩大,通过腹腔镜进行观察,结合结石位置,把Gerota筋膜打开,寻找到具体的输尿管结石位置,充分暴露输尿管结石段,内支架用1根 F7双J管充当,在确认位置正确后,进行止血,退出腹腔镜。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0.0计算处理两组患者数据资料,用表示计量数据,予以t值检验,数据差异的大小由P值决定,其<0.05时,说明有。
经过手术后,实验组手术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5.36±10.34)min、(1.24±0.25)d、(5.36±1.31)d、(8.67±1.27)d;对照组分别为(152.31±10.57)min、(2.97±0.34)d、(8.36±1.20)d、(13.58±3.47)d。实验组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输尿管结石属于临床常见结石类型,传统的手术方式对患者的伤害较大,不利于患者康复,本文研究结果证明,实验组患者各项手术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说明腹腔镜辅助输尿管切开手术的效果较好,有利于降低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从而阻断输尿管结石给人体肾功能造成的伤害,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腹腔镜属于微创手术类型,腹腔镜辅助输尿管切开手术在进行过程中分离的组织少,可有效防止手术伤害肠道功能[3],其手术视野较为清晰,能够直接确定输尿管中结石的位置、大小,可避免盲目找结石,安全的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中出血量,提升术后康复速度。
综上所述,腹腔镜辅助输尿管切开手术用于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可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改善整体手术效果,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