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世文│文
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农行家属楼4 单元3 栋东户,010100
前苏联塔兰诺夫的《蜂群生物学》一书中讲述:一只越冬后的老蜂可育1.12只幼虫,而当年的新蜂可育3.85只幼虫。此数据关系到蜂群的繁殖效率,应该沿用很长时间了。
笔者养蜂近40年,以前有工作,养蜂纯属业余爱好。初养蜂时,接受此数据,但养蜂多年后,越冬成功,促使春繁较快,试验结果与这两个数据有很大差异,于是便产生疑问,后来感到有必要加以否定,提出自己的观点,愿与同行们交流。
老蜂的春繁哺育力或群势增减等,与越冬效果有关。越冬是否成功表现在以下方面:(1)总体存活率在85%以上,少数群达90%以上;(2)饲料消耗40%~50%;(3)排泄物呈线条为优,呈小米粒状为良,呈高粱粒大小为及格,似玉米粒大小为下痢,属于失败。排泄物越少越好。
存活率有0 ~9 0%之分,饲料消耗有40%~100%之分,越冬后整箱死亡,那么其春繁哺育力也为零。当然,饲料消耗各不相同,食量多了,消耗了大量体能,饲料无,则饿死蜂群。
由此,引伸出一个问题,处于越冬后各状态下的蜂群哺育力全部都是一只老蜂可育1.12只幼虫吗?或者说,蜂群的增减会一样吗?回答是否定的,每群都不一样。据此,说明越冬对于春繁是影响因素之一。
黄色蜂种越冬效果不如黑色蜂种。笔者于1988年做的越冬试验。那年,笔者从吉林育种场第一次引进“白山五号”,当年育成一批一代王。有位养蜂朋友送给我多个意蜂王台,也育成多只新王。各用10只王10箱蜂做试验,当时越冬以5框蜂为准。越冬后,种王一代王群存活率85%~90%左右,饲料消耗40%~90%,而意蜂一代王群存活70%,饲料消耗70%~80%。值此一提的是,有一箱“白山五号”一代王3框群,我舍不得合并,就让其越冬。越冬后,此群只死了几十只工蜂,最后还剩3框蜂。深感蜂种对越冬的作用。
1989年春繁,各用5箱做试验,组织蜂群后,以单王5框准备春繁,各放3张脾。经30余天繁殖后,“白山五号”王一代王群均6~7框蜂;而意蜂一代王群均3~4框蜂,不但未增长,反而下降,后来将王全部去掉。
根据试验,我对1.12只幼虫这个数据产生怀疑,认定其不具备普遍性,是一个专属数据。现在的越冬技术及管理经验推算,前苏联人养的是黑色蜂种,因地区寒冷,越冬期比我国黑龙江还长,其蜂群消耗也大,就其自身春繁而言,其越冬效果一般。
纬度越高,则越冬期越长,越冬难度越大;纬度越低,则越冬期越短,越冬难度越小,所以,各地的越冬期不同。后来几年,我地南繁的朋友来做客,每年4月上旬左右,从南方回内蒙古。看到我的蜂群强大,均为继箱满箱群,以为我买蜂了,不然哪有如此强的群势。我告诉他,这些年我每年都卖蜂。他们说:你这越冬群比我们南繁群还强。那些年,我的蜂群春繁均以双王9~10框起繁,经30多天,继箱均已满箱。
在管理条件相同下,品种间差异影响越冬老蜂的春繁哺育力,经多年试验发现,越冬效果越好,则春繁速度越快。即使将不同品种的越冬群按一定量定群繁殖,也会出现不同春繁效果。
在我地,我是最早满继箱分新群的,其他人较好的也晚半月到20天,有些则更晚,说明越冬存在欠缺。
春繁时,越冬老蜂的哺育能力是一个变量。因越冬效果,品种而异,但介于0~2.5之间。零代表越冬死亡,春繁均为零,而2.5代表饲养黑色蜂种及其杂交种,并在越冬成功的前提下获得。意蜂等黄色蜂种达不到。
同样为黑色蜂种,如果越冬管理方法不一,导致越冬效果不一样,其存活率是30%,50%,70%等。存活率越高,则春繁哺育能力越强,从而春繁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群势下降。
不同的存活率,体现在哺育力上,也许就是1或1.5,或2,或2.5,介于0~2.5之间。
决定春繁哺育能力高低的本质在于蜂群个体在越冬期消耗的体能多少。之所以黑色蜂种具有普遍春繁快的特点,越冬期省饲料,较少地消耗体能,从而保持年轻状态和强大的哺育能力。
黄色蜂种,因越冬期活动量大,食量大,消耗过多体能,致使个体老化,丧失了应有的体能,从而在春繁时群势增长慢或下降。老蜂死得快,寿命短,死得多,育成幼蜂少,体弱。因为新、老蜂脱节,故易出现春衰。
更换品种,提高越冬管理技术是关键。特别对于北方寒冷地区养蜂者而言,具有较大意义,对于南方饲养者来说,较早养成强群,多采几个蜜源,也有现实意义。
同理3.85个幼虫也具有专属性。当蜜粉充足时,群势增长很快,饲养者都有体验。当外界缺蜜少粉时,虽经补喂,还是增长缓慢或持平。此时,工蜂哺育能力也许为3或2,甚至为1。当年新蜂比越冬老蜂哺育能力强,这是事实。
当春末夏初阶段,蜂群增长快;夏季炎热,秋季变凉,气候成为主因,饲料退其后,尽管饲料充足,也无济于事,如我地蜂群采集油菜,群势大都增长,至少持平;而采黄花,无论蜜粉多么充足,群势不会增长,只会下降,不过下降幅度大小不同而已。
蜜源、饲料、气候,采集的植物种类是影响繁殖的主要因素,蜜粉充足,气候适宜,才能快速繁殖成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