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秀
(台安县中医院,辽宁 鞍山 114100)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其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猛、致残率和病死率高、预后差等显著性病情特点,且容易反复发作,会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药物治疗作为临床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案,及时有效,科学对症的治疗对减轻患者病痛,提高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收集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并经CT确诊;发病时间≤48 h;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严重器质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颅内病变、出血、对药物过敏或过敏体质者排除。按照数字表法的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44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57~73岁,平均(68.2±2.3)岁;治疗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56~74岁,平均(69.4±2.5)岁。在基线资料对比上,两组之间表现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本次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J20120050,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药品规格:化学药品,10毫克/片),20毫克/次,1次/天;口服阿司匹林(国药准字J20080078,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药品规格:化学药品,100mg),治疗组在此基100毫克/次,1次/天,治疗4周后,予以10 mL丹参川穹嗪+250 mL生理盐水行静脉滴注,1次/天,1个疗程为2周。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国药准字H20100041,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药为品规格:化学药品,100 mL)治疗,
1.3 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后采用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得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
1.4 统计学分析: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所有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NIHSS评分使用(±s)加以描述,比较予以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组间出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NIHSS评分分别为(12.14±2.63)分、(9.32±2.75)分、(7.93±2.56)分,治疗组分别为(12.23±2.69)分、(7.06±2.45)分、(6.13±2.33)分,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t=0.1586,P=0.8743);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44例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4.0702、3.4492,P=0.0001、0.0009)。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常见病,其主要是因为脑血管发生闭塞以后,脑组织出现的缺血性损伤和脑血管内皮损伤现象,其会导致患者神经、肢体功能发生程度各异的障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甚至会直接危及其生命安全。尽早实施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改善和减轻神经功能障碍,促进肢体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恢复具有重要价值[4]。
尽管常规治疗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症状,但无法有效保护病灶周围缺血半暗带中神经元,整体疗效欠佳。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经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之一,其与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类似,可有效阻滞脑损伤多个病理环节,使氧自由基生成明显减少或受到抑制,增加缺血区域脑血流量的同时减轻脑水肿程度,使脑能量代谢与微循环得到有效改善,对侧支循环进行建立,减少局部脑缺血造成的梗死面积,强效抑制缺血后或细胞内钙超载导致的炎性因子表达,并对血栓、血小板形成发挥抑制功效,对合成血浆NO起到促进作用,使血管内皮功能以及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和提升,降低神经细胞损伤。此外,本品可有效保护线粒体,并对血液流变学予以改变,促使脑细胞缺氧缺血得到缓解,恢复梗死部位的正常血供,有效保护神经功能[5]。
本组研究发现,治疗组治疗2、4周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从而有效证明,急性脑梗死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