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欣宇
(丹东市第一医院耳鼻喉科,辽宁 丹东 118000)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室常见的疾病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鼓室内黏膜渗出性炎症,导致鼓室内积液,听力下降,体检可发现患者骨膜活动度差,内陷,鼓室可见气泡,治疗不当可造成中耳粘连,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Ockermann等[1]第1次将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应用于机械性咽鼓管阻塞障碍患者,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院也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对18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疗效可靠,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6.2岁。临床症状为耳闷塞感,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可有耳鸣,严格保守治疗3个月效果不佳。术前患者均行鼻咽部CT以及鼻内镜检查,排除咽鼓管、鼻咽部占位性病变。
1.2 方法: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取半卧位,地卡因加入1%00肾上腺素棉片收缩鼻黏膜5 min,在0°内镜下寻找咽鼓管口,将引导器置入咽鼓管,固定,将带有球囊的扩张导管插入咽鼓管中,扩张导管,并与注入生理盐水的泵相连,固定好卡锁调节器,缓慢加压,直到水压表10mbar,计时2 min,打开卡锁,降压,撤出导管,退出鼻内镜。
1.3 观察指标:术前1周和术后行纯音电测听气导均值(PTA)、气-骨导差(ABG)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17.0统计学软件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应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术后10个月复查,16例患者自诉听力均有所改善,无明显耳闭塞感,2例诉听力和耳闭塞感无明显改善。术前PTA为(58.5±20.5),ABG为(36.5±18.5),术后PTA为(51.5±29.5),ABG为(20.5±17.0),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疾病,可保守治疗,应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或行手术治疗,包括鼓膜穿刺、鼓膜切开置管术等,现在的治疗方法对于部分患者不能长期减轻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病程长的还可以导致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鼓膜穿孔不愈合等,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2-3]。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其通过球囊扩张咽鼓管软骨和骨性部分来质量咽鼓管的功能障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该疗法疗效可靠[4-10]。Vila等[6]对2014年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的患者行系统回顾性研究未表明,没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本文研究也表明,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术后10个月复查,16例患者自诉听力均有所改善,无明显耳闭塞感,仅有2例诉听力和耳闭塞感无明显改善,而且PTA和ABG均有所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