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继荣
摘 要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小麦赤霉病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影响范围大、减产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一旦小麦患有小麦赤霉病,就会出现麦苗枯黄、麦穗腐坏等严重病状,对于小麦的产量以及质量都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以致减产的损失。本文论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发生规律,提出了两种防治策略。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防治
近年,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小麦赤霉病有向黄淮河等多个方向蔓延的趋势。在我国一些受小麦赤霉病影响严重的区域,通常患该病会导致大范围麦穗病化,且具有流行性的特征,在大流行年份减产率为10%-40%、中流行年份减产率5%-15%,是目前小麦种植中影响规模最大,危害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同时病穗不单单会导致产量的降低,同时也会含有大量病毒,对于牲畜甚至是人体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1.1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是玉蜀黍赤霉菌以及禾谷镰孢菌等多种病菌所导致。病菌通常会汇集在小麦病组织表面,对于小麦生长健康来说造成了巨大威胁。赤霉病菌的生长条件便是温暖湿润的环境,在温度20℃-28℃之间、湿度80%以上的环境中,最适宜赤霉菌菌丝体的生长;在温度23℃-30℃之间,病菌的子囊孢子便会开始发育,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对于温度和湿度都有着一定要求,不过只要温度和湿度适宜,子囊孢子即便没有水也可以发育,而分生孢子则比较依赖水才能够生长[1]。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分布以及传播途径非常广,不单单在小麦中寄生,同时也会寄生野外如一些狗尾草等其他植物中。
1.2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分为三种条件:(1)小麦抗病能力方面。一些不耐肥的小麥品种较为容易感染小麦赤霉病,比如皖麦54和邯6172等品种的小麦针对小麦赤霉病来说抗病条件较差,在齐穗后的4周内皆为小麦赤霉病的患病危险期,并且在扬花期也非常容易感染小麦赤霉病;(2)环境因素的影响。高温降水的气候环境最容易出现小麦赤霉病,若是小麦生长至扬花期,再连续遭遇几日阴雨,那么很容易便会释放子囊孢子,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3)栽培技术及管理方面。若地表小麦病体残留过多,则可能会导致土壤中出现病菌残留,在下茬小麦种植时发病几率将会更高。除此之外,一些地势较低且排水性不强的田地中患小麦赤霉病的概率相对也更高。
2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发生规律
2.1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
在小麦生长的苗期一直到穗期都有可能会感染小麦赤霉病,导致小麦麦苗、根系、麦秆、麦穗等多区域的腐坏现象。一开始会在麦穗中出现黄褐色病斑,之后逐渐向外扩散,在完全感染麦穗之后还会继续蔓延至穗茎,穗茎患病会出现青黄色或黄黑色,所感染区域皆会相继坏死。在一些高温且湿度较大的区域,麦穗基部可能会出现粉红色的霉霜,在发病严重时便会产生黑色圆粒,这些圆粒中便是赤霉病的病原菌。患病的小麦麦粒会出现萎缩干硬的变化,并且表面也会产生粉色霉霜,对于小麦的产量造成巨大威胁。
2.2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
小麦的麦种、田间土壤、杂草等都有可能会携带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在我国江苏等地区,棉花杆中小麦赤霉病的携带率高达50%多。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会依附在其他作物、土壤、种子中越冬,在第二年开春气温回升后便生成子囊壳,并且在小麦的穗期至扬花期时,便放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通过风来进行传播,当落到小麦中之后便会生成分生孢子,对小麦的麦穗造成病化危害。当分生孢子感染麦穗后,便会在1周后使麦穗生成粉色霉霜,之后也会产生更多的子囊孢子。
3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路径
3.1 农业防治
小麦赤霉病主要便是以预防为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小麦的生长过程以及赤霉病进行全面的监测,同时记录监测数据,进行技术的推广与宣传。通常在小麦种植之前都要进行深耕翻土,主要是深翻前茬的作物秸秆,最大程度上避免土壤中寄存的小麦赤霉病病原体,阻断病菌源,将无法掩埋的携带小麦赤霉病的秸秆进行统一处理,深埋或是沤肥都可以。并且还需要在小麦的选种方面提高管理,尽量选择一些抗小麦赤霉病能力较强的麦种,比如西农88和小偃22等[2]。小麦的麦种在播种之前可以利用治理其它病菌的方式进行预处理,并且在播种时间上也要进行合理把控,最大程度上避免小麦生长至扬花期过程中遭遇多雨时节,种植过程中注意及时人工灌溉,而施肥的时间也需要进行控制,需要保证小麦营养充足,才能够提高抗病能力。
3.2 化学防治
在小麦生长到扬花期时,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40%的戊唑醇可湿性粉剂以每667m2施用30g的用量使用,或是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667m2施用70-100g或50%咪鲜胺锰盐20-30mL,兑水30-50kg喷洒。在药物喷洒过后若经历降雨天气,那么需要进行补喷,需要在喷洒一次后间隔8日左右进行下一次喷洒,根据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选择喷洒次数,最多应不超过3次,能够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对于小麦种植产量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病害之一,在我国多数温暖多雨的区域时常发生,特别是当小麦生长至扬花期刚好赶上连绵降雨天气时,最容易导致小麦赤霉病的爆发,造成严重的减产。所以,对其进行防治则是小麦种植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可以通过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麦种、加强种植管理以及农业和化学防治等方式来进行预防与治理。
参考文献
[1]刘健.潍坊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17,35(09):129-130.
[2]李进永,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J].上海农业科技,2008(0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