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滢莹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爱情婚姻为主题,日常生活为题材,所描写的人物场景都极具真实感,奥斯丁也十分注重运用戏剧性对话,并用对话来展现人物特点和性格,所以小说中有关言语交际的内容很多,具体包括对话和书信两种形式。本文以《傲慢与偏见》里经典的对话和书信文本为素材,以得体原则剖析其含义和表达的作用,浅析得体原则运用在口语与书面之间的差异性。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得体原则;口语交际;书信文本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坛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055-03
一、语用学相关理论
礼貌原则是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利奇在1983年引入了礼貌原则来补充合作原则。他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言语交流时,为了实现某种特殊的会话目的,有时会采用一些间接委婉的方式进行说话,而人们之所以拐弯抹角说话是出于礼貌的原因,即在言谈中尽量采用较为间接委婉的方式顾忌他人面子,尽量避免正面指责他人,给他人留面子。礼貌原则主要包括:A.得体准则;B.慷慨准则;C.赞誉准则;D.谦逊准则;E.一致准则;P.同情准则。
得体(Tact)是在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次准则里出现的,为尽量减少有损于他人观点的表达(即最大限度地使别人得益;最小限度地使别人受损)。
《牛津英语词典》将Tact解释为:
“ready and delicate sense ofwhat is fitting andproper in dealingwith others,so as to avoid givingoffence,or win good will;skill or judgment in deal-ingwith men or negotiating diffi-cultor delicate situ-at ions:the faculty of saying or doing the right thingat the right time.”。
即:“合适地、恰当地跟别人打交道,避免冒犯,或赢得善意的快悦和微妙的感觉;跟人们交往或协调艰难的局势或微妙的情境的技巧或判断力;在适当的时间说适当的话或做适当的事的本领。”①
二、基于得体原则对《傲慢与偏见》中经典对话的阐释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话材料极为丰富,主要为贝内特夫妇之间、伊丽莎白与姊妹之间、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之间,这些对话或幽默讽刺或严肃认真或轻松有趣,无一不鲜明地表现了小说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在当时的英国,得体性的语言是与行为动作紧密联系,研究对话中得体原则的运用,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思想与行为,本文将基于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原则,分别选取男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在不同情境下的对话作简要的阐释。
(一)得体原则的积极性
简奥斯汀笔下的达西先生出身于富贵家庭,虽然为人傲慢、桀骜不驯,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其绅士风度,其言语行为体现了高程度的礼貌性与得体性,在与他人交际时也尽量使他人多受益。在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由于日益积累的偏见,伊丽莎白十分残忍地拒绝了达西的告白,此时对达西遭到拒绝后的反应有非常详细的描写“他气得脸色发白,脸上的每个神情无不透出内心深处的惊诧于混乱。他极力使自己的情绪镇定,直到他确信自己的表情已经镇定下来,才开口说话……”②不管是神态描写还是心理描写,都显示出此时达西十分窘迫甚至生气,在这种情况下,他却这样说到:“得到如此回复,本人感到荣幸至极!不过,没关系。我只希望你能赐教,本人为什么会遭到如此无礼的拒绝。”③
这句话非常克制与礼貌,对伊丽莎白保持着基本的尊重,展示了其绅士风度,使矛盾不会继续深化,也暂时缓和了此时二人的关系,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这类得体性话语的运用一定程度上能调节双方或多方的人际关系,使交际者受益。
(二)得体原则的消极性
得体原则是指导语言使用者进行交际的主要语用原则之一。但是,“得体”并非我们说话的目的,交际时,任何语用原则、修辞原则都要追求言语的有效性并寻求意图的实现,为一定的目的和意图服务。如果遵守了修辞中的得体等等一系列原则但却没有实现其交际意图,这个修辞行为就不能说是最理想的。④深入分析上文提到的例子,达西得体的回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双方的紧张关系,但是却不能发泄自己心中真实的情绪,在沟通双方之间形成了无形的阻碍。所以,虽然遵守得体原则可使说话双方矛盾免于激化,但如果盲目遵守,会使交际无法达到最佳效果,甚至还会更大程度损害听话人的利益,起到反作用。
如《傲慢与偏慰中达西告白后,伊丽莎白经过一系列情绪的变化后恢复到:“我从来没有期盼过你对我另眼相待,而且你对我的青睐也太过勉强。我实在不忍去伤害任何人,如若无意中给人带来痛苦,我衷心希望能转眼散去……”⑤在这种情绪非常激动的情况下,说话人虽没有打破得体原则,但也只维持在表面形式上,听话人依旧能感受到说话人内在的真实情绪,在另一方面得体原则也能成为说话人宣泄情绪的手段,这句话中虽然有得体性的元素,在表面上伊丽莎白看似抬高了达西,贬低了自已,但是实质上这是伊丽莎白为了挖苦、讽刺达西而运用的语言策略。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情况下,口语表达与情绪情感关联度极大,很容易使得体原则的運用产生偏离。
可以说得体原则并非万能准则,不是在任何时间地点,同任何人交际时都应该恪守,在一些特定场合,比如紧急或意外事件中,激烈争辩或紧张的工作场合,或是亲人爱人之间,礼貌的表达可能会让位于话语内容或交际信息的传递,处于次要地位,从而降低了语言的有效性。
(三)得体原则的打破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的对话并非一直恪守着得体原则,奥斯汀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刻意使在一些话语违反得体原则。比如伊丽莎白愤怒直率地控诉达西:“我有千万个理由来鄙视你,如何借口都不可能为你在那件事情上扮演的不光彩、不公正的角色开脱。你不敢否认,也不可能否认,你把他们俩活生生地拆散了。即便不是你一人所为,你也是主谋。”⑥这番话直白尖锐,违反了礼貌原则的得体准则,即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在达西告白后,伊丽莎白不合时宜、尖锐无情的话,不仅损害了达西的面子,深深伤害了达西的自尊,而且激化了二人的矛盾,但得体原则的打破也对两人关系的进展和整个小说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二者关系来说,得体原则的打破使二人拨去伪装的外衣,真实地面对对方,将矛盾清晰地展现出来,用真实打破了傲慢与偏见,使二人关系有了新的进展与突破;对于小说来讲,忽视得体原则的话语塑造了伊丽莎白鲜明复杂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她勇敢坦率,直言不讳,另一方面她看人片面,先入为主,其次也制造了更大的矛盾冲突,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综上所述,如果在言语交际中,部分地忽略、放弃或者是违背了得体原则,但却获得了预期的交际效果,这个修辞行为就不能说是失败的。
(四)得体原则并非修辞中的最高原则
目前,言语行为得体性是语用学研究的核心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的语言学者更把得体原则作为修辞的最高原则。李瑞华认为:“一得体不应降低为下的准则,而应上升为语用的最高原则”⑦,王希杰则率先把‘得体”看成是修辞的“最高原则”。⑧
笔者认为,得体原则并不应作为修辞的最高准则,目前已有一些学者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认为“意图-实现”才是修辞的最高准则。⑨首先根据语言工具论的观点,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具有目的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种言语行为总是为了一定的目的,概括说来,就是表达者为了“唤起接受者的情感,形成他们的态度,诱发他们的行动”⑩。王德春主编的《修辞学词典》将“修辞活动”定义为“对言语进行加工、修辞和调整,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的活动。”11
因此,科学的言语交际一定要以实现表达意图为目的,得体原则只在一般交际情况下能较好地达到表达意图,若处于特殊情景或交际者言语受情绪干扰较大的情况下,得体原则的运用就会产生偏离,从而无法为言语的目的和意图服务。其次,钱冠连认为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相骂”、“吵架”等无序会话,12在利害冲突类言语交锋过程中,双方的讽刺挖苦显然与礼貌毫不相干。如《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凯瑟琳夫人激烈的争吵:
“那你是下决心得到他啦?”
“我说过,这是没影的事儿。我只是下定决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去寻找幸福,绝不会顾忌你的或者如何与我毫不相干的人的意愿。”13
在这一特定语境下,“得体原则”全然不起作用,直率地表白才把问题给解决了。所以,在口语交际中,得体原则并非在任何语境任何情况下都能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的。
三、《傲慢与偏见》书信文本中得体原则的运用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之间有着频繁的书信往来。全文列出的信件就有二十多封,加上一些夹叙夹议的信件,总数超过了三十封,其中还有字数长达千字的长信。在本部小说中,书信在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等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作用。
书信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是人们日常谈话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同样也涉及礼貌原则的运用。《傲慢与偏见》中所有的书信,不管是达西给伊丽莎白的信、伊丽莎白与家人之间的通信,舅舅爱德华的来信,亦或是柯林斯先生的信件,在表达和用词上都是委婉客气,极其礼貌的。在语气上,多用“不确定语气”来达到一种委婉、需要商榷的效果,如達西在信中说道:“我深知,从感情上来说,你绝不愿意看它一眼,但是为了正义,务请读一读。”另外,也多用一些委婉语,采用婉转或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如“所以,务请恕我冒昧,劳你费神阅读此信。”14语言非常含蓄,毫无粗俗之处,给人以愉快之感。
写信人写信不论以何种身份、出于何种目的,都尽量使用得体的语言。比如《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在与伊丽莎白产生激烈冲突后冷静下来,写了一封阐明真相,表达歉意的信。第一段写道:“小姐,接到这封信时,请不必感到惊慌,不必担心我会在这封信里重复那些伤感之事,或者继续昨日的求婚之举,我知道昨晚之事深深地刺痛了你。”15他非常礼貌地对伊丽莎白表示了歉意,并明示自己不会再求婚惹伊丽莎白生气,在忽视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尽力使对方的利益不受损。有时候,当写信人利益受损,也有通过书信指出对方过错,保全自身利益的情况,但仍然采用得体礼貌的表达。如达西在信中写道:“昨天晚上,你给我扣上了性质不同、轻重不等的罪名……一次,我在此将自己的行为和动机一一道出,希望你弄明白原委之后,将来不再对我像昨天那样严辞指责。在解释关于我本人的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有冒犯了您的感情,只能敬请原谅……”16这段话既为自己辩解,也批评了伊丽莎白无端扣帽子的行为,但却没采用极端的直接的表达,而是在得体原则的基础上委婉地控诉,使读信人深刻意识到自已的错误,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从以上论述子可以浅要分析出书信写作的几个特点:
(1)书信的语言通常比较委婉,比日常口语更具礼貌性;
(2)基于它实用的属性,书信语言与写信人情绪的联系通常没有与口语的联系紧密;
(3)写信通常是写信人经过情绪情感的沉淀过滤或是对某一件事已经有了理性的思考之后才开始的行为;
(4)对于读信人来说,得体委婉的表达更易于接受,使信息能成功传递,表达效果好。
以上四个方面就决定了书信文体基本遵循得体原则,很少打破。
四、得体原则运用在口语与书面中差异总结
(一)口语与书面语的文体差异
根据语言的媒介我们可以把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这两种语言变体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剑桥英语语言百科全书》列出了以下七个因素来界定口语和书面语17:
根据上面这些描述,我们可以将口语与书面语的基本差异总结为:
口语按照时间展开,具有自发性、社会交互性,结构松散,多为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即刻修复,具有超音位切分、非正式等特点。书面语则按照空间顺序展开,不具有自发性,不受语境限制,语言是精心安排的,是切实的信息交流,可以重复修改、正式等特征。
(二)得体原则的运用差异
口语和书面语的文体特点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得体原则运用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差异。根据以上论述,口语强调语言情感表达和交际功能,它的目的更倾向于和他人发展社会关系,所以在口语交际中得体原则为话语内容或交际信息的传递服务,根据语境若得体原则有利于充分表达意图,达到交际目的,则采用,若无法达到目的甚至产生反作用,则放弃或打破。具体来说,在口语中,得体原则运用十分灵活,且并不作为必须遵守的最高准则,在一般的交际情景下,说话要礼貌得体、合乎场合,并符合自身身份和风格,但当交际双方处于特殊情景下,比如紧急或意外事件中,激烈争辩或紧张的工作场合,或是亲人爱人之间,为了使交际意图更好地传递,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可忽略、放弃和违背得体原则。
但书面语则不同,它是一个单方面独立的交流过程,是单向活动,不受语境限制,语言可以精心安排,书面语更强调的是信息的切实有效的交流,而得体原则的运用正好能达到此目的。所以,书面语一般以委婉、礼貌的陈述为主要特点,基本遵循得体原则。
五、结语
得体原则在《傲慢与偏见》对话与书信文本中普遍运用,但在两个不同文体中,得体原则的运用又存在差异。总的来说,得体原则在对话中的原则比较灵活,依据说话情景或是作者的需求可正用、反用以及违反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相比之下书信文体由于自身性质与特点,对得体原则遵循度较高。本文仅以《傲慢与偏见》一个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得体原则运用中口语与书面之间的差异,欲得到更具普遍性的结论,有待今后对更多文本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①陈莉.称呼语与语用得体[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②(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罗良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70.
③(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罗良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70.
④陈佳璇.試论“得体原则”不是修辞的最高原则[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01):102.
⑤(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LMl.罗良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69.
⑥(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罗良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70
⑦李瑞华.语用的最高推则——得体[J].外国语,1994(03).
⑧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⑨陈佳璇.试论“得体原则”不是修辞的最高原则[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01):103.
⑩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44.
11王德春.修辞学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74.
12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9.
13(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困.罗良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313
14(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罗良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74.
15(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罗良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74
16(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罗良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76.
17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