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彪
摘要:花鸟画源泉是自然,重生活实感,并对主观“意”起升华作用,民族传承与“引西润中”和“借古开今”相兼用。
关键词:源于自然;生活实感;引西润中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028-01
花鸟画始创于唐代,它创作的宗旨是把画家内在的创作激情,通过笔、墨、纸、水来充分表达。创作激情是画的灵魂。在创作时画家必须激情迸发,必须用手中的画笔通过一定的绘画技巧来诠释内心的情感。
花鸟画的源泉是生动的大自然,画家的提炼概括,也是源于对自然的观察,画家观察生活要仔细,要选取本质特征,反应现实生活,通过再创作,达到炼形提神、形神交融的完美境界。画家用笔表达情感,感应时代变迁,感悟人生,雅俗共赏。如果画家能入俗却有韵味、有情趣,那么作品自然鲜活而有生命力。如果一个画家创作既有创作题材的丰富性,又有手段的多样性,那是非常可贵的。画家在创作时,可以重新回味题材的来源过程,重新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使自然美得以艺术的升华。
艺术创作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取决于人类对与宇宙自然的认识进程。然而,艺术的发展和人类的思维认识过程并非同步。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认识理论,探讨了如何运用技法表达人类思维活动的特征。这种思维特征,在中国花鸟画方面得到了極大程度的体现。
花鸟画直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体现。
自诞生以来,画家的创作就不在以再现自然对象的外形为目的,而是以把握对象的内在生命为主旨。“传神”是对花鸟画生命和精神的明确追求。从自然生命到艺术生命,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是一个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关系。一幅花鸟画的诞生,也就意味着作者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生命,他不仅传达着自然对象的生命,同时也传达着作者自身的生命信息。虽然画家的绘画观念不同、主观与客观的程度不同、自然与自我的含量不同,但我们从两宋具有代表性的花鸟作品中,仍可以看中他们都是以形写神,形神并重。所以花鸟华的创作只有先具备了这种认识和思维,才能应目为理,神超理得。这是中国花鸟画的特殊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和表现方法,也是与几千年的民族认识论一脉相承的。近年来,西方绘画观念和方法的引入,对中国画的观察方法和创作方法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客观上是中国画,尤其是花鸟画,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艺术的思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可否认,这种创新也使得部分当代画家背离了,民族艺术的发展轨道。在借鉴外来艺术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用民族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使我们的艺术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就当代花鸟画的发展趋势来看,我认为,没有哪一个画种比花鸟画更需要从生活中来,也就是说,花鸟画重新回归自然的愿望更加强烈,更需要从思维中获取生活的独特感受。生活中的美没有固定的形态。生活感受的能动性、敏感性和深入性,必然使作品多样化。作为审美主体的画家本人,只有走向生活,走进自然,从生活和自然吸取营养,才能消除感受能力的迟钝。
中国画艺术从来都是重生活实感的,从谢赫的“应物象形”,到石涛的“收尽奇峰打草稿”,再到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抒情写意无不建立在生活实感的基础上。生活实感的深度和广度,是关系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当然,这也离不开技法上的处理。然而,真正的技法是伴随着生活实感而产生的。所谓生活实感,包括感受、理解、感悟。走进大自然,若对千姿百态的生活素材,不去做更多的联想,也就谈不上“感悟”二字。
主观的“意”,对生活实感起着升华作用。以抒情写意为主的中国花鸟画,画家在意象酿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力,并与其息息相通。意向之所以能高于实象,就在于画家能够把对生活的描绘引申到对生命的意识的深层探求。画家酿造意象、运用笔墨技法无疑产生一种实相之外的审美效果。情感与技法是一种灵与肉的关系。好的作品常常使观者沉浸在艺术家创造的意境中,而忘记技法的存在。
我们如何继承和发展新时期以来中国花鸟画呢?在这个领域内,种种探索大都集中在绘画语言的因革承变,拓展锤炼上。具有较强视觉审美功能的花鸟画在现代社会际遇如何,取决于他对传统程式语言的发展是否契合我们民族与自然的独特审美关系,取决于当代花鸟画的语言之变能否适合现代情感交流的方式与现代社会的生活状态。
笔者认为“引西润中”的做法不能背离传统。若借西方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来创造中国画的现代形态,就必须中找出某些与中国画相合的地方。要在不违背中国画种性原则的前提下,接受西化思想,使中国画获得外来滋养,从而发生自然而然的变化。
如果西化的观念和方法在中国花鸟画的系统内不能获得定位,那么没有一个画家能认同这些异质的外来因素,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外来的不是我们的,只有立足于民族的现代文化精神进行创造,以新的方式扩展时代思维,才能为中国花鸟画向现代形态变革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条件。其实,当代花鸟画无论“引西润中”还是“借古开今”,抑或两者兼用,目的都是为了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代表中国现代花鸟画精神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