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美术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在世界美术历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少数民族美术作为民族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美术发展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魏晋南北朝以及唐朝时期为主,探讨少数民族美术与汉族美术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族;美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华民族美术文化源远流长,是由华夏的各个民族共同发展的,通过千百年来持续不断的文化联系与融合,汉族和少数民族一起创造了我国悠久的美术历史和多姿多彩的民族美术文化。中华美术史不仅仅是汉族的美术史,它也是各少数民族的美术史。少数民族美术是指由我国少数民族艺术家设计的、具有本民族风格的民族绘画及雕塑美术,由少数民族艺术家们用其特有的美术技巧来传达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征,有些别具一格的美术作品也可以作为该民族的重要标识。如藏传佛教艺术、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等著名的美术作品,都彰显了少数民族美术的独特魅力。
在我国美术史悠久的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美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古代,和中外美术的交流大多是由居住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来实现的。少数民族的美术以其特有的风格多样化及高度融合性,在我国民族美术发展史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在美术的表现技巧和艺术面貌中,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民族的文化有着不一样的美术风格和审美观念,但是,汉族美术和少数民族美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二者的发展形式总是在不断借鉴、相互影响,这种融合发展有助于补充和丰富中国的民族美术文化。而当少数民族美术与汉族美术之间发生冲突时,汉族美术常常会以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少数民族美术,通过转化或者接纳少数民族美术,借此方式来缓解冲突。
少数民族美术与汉族美术在魏晋南北朝以及唐朝等时期出现了广泛的融合,少数民族美术和汉族美术的关系,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并共同形成了华夏美术的多元特征。本文正是从这个研究点出发,探讨少数民族美术如何与汉族美术共同发展,融合借鉴。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佛教美术与汉族美术的融合
(一)发展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极其动乱的阶段,也是第一个各民族互相融合的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百姓离散聚合,迫使人口大量迁徙。动乱给百姓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但是这一现象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这一时期是我国民族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转折阶段。
少数民族美术与生活联系密切,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百姓苦不堪言,百姓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宗教领域内,促使当时印度外来的佛教思想在与中原的民族美术文化进一步的交融之后传播广泛,影响甚远。伴随着佛教而来的外来美术文化,对我国民族美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更是发展迅速。在现实的动乱生活中深受煎熬的人们,可以从佛教文化中找到精神的慰藉,他们推崇清谈玄学,以书画表达,形象高雅而又韵味无穷,在当时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美术风格。
(二)发展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文化体现出了各民族美术相互融合的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不同的民族风格。在这一特定时期的民族美术,融合了很多外来的新鲜元素,这些新的美术元素给我国民族传统的美术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的精神慰藉传播广泛,促进了佛教美术文化的繁荣发展。印度佛教传入时,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最先认识并首先将西方的佛教艺术与汉族美术、少数民族美术交融在一起创造了规模庞大的石窟艺术,少数民族对于佛教美术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在这一时期,还开凿了大量的佛教石窟,与此同时,在这些分布广泛的佛教石窟内,一大批优秀的美术家绘制了较多佛教石窟的壁画,自行创造了大量佛教的塑像,这一现象充分展现了汉族雕塑美学与各少数民族的互相交融。此外,大规模的美术创作活动也衍生出了一大批专业画家,可以对原有的绘画技巧进行创新,画师也由此登上历史舞臺,在这一时期的宗教美术作品中,佛教的人物肖像画别具一格,尤其突出。人物塑像建筑风格也进一步升华,最具代表性的如北魏开始开凿的敦煌千佛洞、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等,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四大宝库”。
在各族文化艺术广泛交流和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的整体面貌为美术元素多元化。与外邦文化密切的交往,极大地促进了汉族美术与少数民族美术的融合,并进一步强调了双方美术风格之间的联动关系,使民族美术在以往的汉代绘画及雕塑技术基础上,不断地吸收借鉴外来美术展现技巧,为汉族美术与少数民族美术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二、唐朝少数民族西域美术与汉族美术的融合
(一)发展背景
新疆古称“西域”,佛教艺术的不断涌入,促使西域的文化发展迅速。中国美术发展到唐代,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民族美术的传统风格,而且结合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外来文化元素,促使唐代民族美术风格技巧日益多元和成熟。
唐朝的美术文化在中国的美术历程上发展最为昌盛,在建筑、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佳作。这一时期的人物画更是中国美术史的高峰主要美术著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而在唐代周边各民族美术与中原汉族美术的相互发展过程中,西域的美术元素及技巧对唐代美术的繁荣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西域的绘画风格,对唐代民族美术的影响尤为突出。
(二)发展特色
西域位于边疆,外接番邦,内接中原,西域以其独有的生态环境以及宗教文化衍生出了一种独特的西域文化。汉族的美术风格对西域美术的影响是久远而深刻的,比如在汉族美术的写实绘画技巧的影响下,西域传统的的意向绘画开始向具象的表现形式演变。西域地区也有回族等部分少数民族一起生活,具有丰富的本民族鲜明特征的美术佳作,随着少数民族美术文化与汉族美术文化的密切交流,这些作品更是与汉族美术持续融合。与此同时,西域独特的环境因素促使西域的美术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进行,比如希腊、天竺等外来文化,在唐朝强盛的国力和高度发达的经济因素推动下,与我国各民族的美术文化不断交融、互相影响。总之,西域的多种地理和环境因素决定了其多元文化发展的美术性质。
当佛教流入我国之时,西域的美术文化也随之而来,不但推动了民族美术与周边外邦的密切交流,更是促进了当时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广泛融合,在唐朝这个经济发达的时代,各种因素的影响促使唐朝民族美术依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西域畫技法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代表性产物,对中国民族美术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们以后广泛借鉴不同美术风格并使之融于本民族的风格之中,提供了有效的借鉴方法。
在唐宋元明清一千三百年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我国美术逐渐发展成熟,造就了中国特有的民族风格和美术形式。如清朝的菩提寺,充分融合了干栏式与汉族建筑文化的风格,其既有傣族的美术风格也有汉族美术的技法。中国近代以来,因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美术文化随之改变,其中最具代表的画家徐悲鸿,最为擅长研究西方经典美术以及中国民族美术,绘画风格多为人物画,注重传神,在表现技法上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一家。
纵观我国民族美术的发展历程,随着人口的迁徙,各少数民族不断地借鉴汉族文化的绘画风格和元素技巧。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美术中独有的民族风格也给汉族美术带来了新鲜的元素,最终呈现出民族美术文化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面貌,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共同谱写出了民族美术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不断加深少数民族美术与汉族美学的融合,注重民族美术发展的延伸性、兼容性以及可扩展性,对于加强民族美术学科结构、发扬中国民族文化以及推动中国民族美术事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其中民族美术发展史是我国悠久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回顾我国民族美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近代,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二者的绘画风格及表现形式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特点而不断改变。中国民族美术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统一文化逐渐形成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相互依存的发展脉络。总之,少数民族美术和汉族美术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融合、彼此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同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族美术文化的整体推进,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美术特色,并形成出一种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体系,最终发展出了一种多姿多彩的民族面貌。
参考文献:
[1]高阳.敦煌壁画中人物头饰研究[J].美术大观,2012(10).
[2]吴远征,刘宝静.论唐代佛教绘画的民族化及其影响[J].大众文艺,2012(1).
作者简介:李慧(1981-),女,汉族,山西省河曲县,现工作于忻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美术系,研究方向:美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