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内明
[摘 要]初中化学探究活动是新课改理念下的重要教学呈现形式,但探究活动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提高其有效性可从探究活动的选题、形式、准备、评价等方面入手,确保探究实验内容、组织及结论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探究活动;误区;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5-0068-02
初中化学新课改最突出的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感受化学的美妙,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探究活动是指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从化学科内容或现实生活中选取和确定研究的某个主题,自主、独立地开展发现问题、猜想、实验、调查、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可见,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探究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对核心具体问题的探究中体会学习化学的快乐,从而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学习过程。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升初中化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一、探究活动中的“三化”误区
1.探究目的盲目化
有目的、有准备地进行探究活动才能使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成就感。目前我们的探究活动,往往是为了完成实验任务而进行的探究,学生没有提前对探究的内容进行预习,教师也没有对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准备,导致学生进入实验室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实验。对课外探究活动更是如此,教师不仅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更没有指导学生怎样进行探究,这样让学生觉得可做可不做,从而使探究活动目的性不强,落不到实处。比如,“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的活动中,学生就不知道为什么要用粗细、长短不同的蜡烛,为什么要用大小不同的烧杯。在进行探究时,部分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去做,记录些什么。有的学生操作时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根本谈不上对操作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观察能力的提高,最终不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有时还会损坏实验仪器,发生实验事故。
2.探究过程形式化
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八大基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進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实际上探究的过程可多可少,呈现的顺序也不是固定的。但有些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太过于形式化,严格按八大基本过程来进行,这不利于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比如,“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的探究活动,就没有必要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等八要素进行探究,只需设计出探究的过程,然后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就可以了。
3.探究结果教条化
探究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就是要对身边的化学现象提出疑问,产生兴趣,获得科学的结论。而对于探究结果,教师往往会告诉学生“只能这么说……不能那样说……”,在交流与讨论时,教师也不会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往往只是走过场,然后草草收尾,最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为什么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可想而知。如“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的交流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是长蜡烛的燃烧时间长,短蜡烛的燃烧时间短,而实验的结果是:在同样大小的烧杯中,较长的蜡烛燃烧时间较短。此时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实验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而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长蜡烛的燃烧时间要短一些”这一结论。
二、提升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1.准备充分到位,确保实验的有效性
探究活动是否有效,准备是否充分很关键。探究活动的准备包括:知识的准备、探究方案的准备、实验器材的准备等。为了避免学生盲目探究,探究活动之前应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探究活动有关的知识内容,还要注意收集与探究活动有关的拓展性知识。要求小组写出探究方案,明确探究步骤,熟悉探究内容(包括实验目的、仪器和药品、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现象的解释和结论预测、对本实验的疑点分析和改进方法)。通过这些准备,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印象深刻,这样就可避免学生“照方抓药”。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对“如何制得氧气?”“怎样的制取方法才是最好的?”“选取什么样的仪器?”“怎样收集到干燥而纯净的氧气?”“实验中会不会出现危险?”等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让学生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方法和原理。每个小组的方案形成后,教师要进行指导,对方案中不能满足的实验条件进行修改。探究活动前,教师要对实验仪器进行分组检查,看是否到位,是否有不安全的因素,以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2.选题切合实际,确保内容的有效性
要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选题很重要。那么如何选题呢?对比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但我们应结合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进行选择。为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之前,首先要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哪些是初中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哪些属于了解的内容,这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关键点。比如,课标对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的要求是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部分技能,最好设计分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亲手操作。其次“探究的问题可来自书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进行科学的选择,而且要根据当地的课程资源进行选取。如讲到水的人工净化时,教材上设计了一个“净化黄泥水”的演示实验。我们可以结合当地水质的情况,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探讨“如何净化某某河的河水?”“怎么除去某某河中水的杂质?”等问题,学会用化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化学问题。具体做法是:先分组制订方案,师生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后,再由学生按方案进行探究。最后由各小组总结出探究活动中用到了哪些化学知识,学会了哪些基本的技能、技巧,这样可使学生印象深刻,既学到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又关注了身边的人、事、物。
3.形式多种多样,确保组织的有效性
(1)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研究手段的学科,化学实验是最主要的探究活动,因此,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实验探究活动,其中演示探究共57个,学生分组探究共36个。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好这些实验探究活動,让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科学探究在这些载体中得以实现。有些演示探究也可以设计为学生分组探究,让学生在这些探究活动中学习并体验探究活动的真正意义,使探究活动更有效。如可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演示实验,设计成分组实验,让1/3的学生用加热铜丝法进行测定,1/3的学生用燃烧红磷法进行测定,1/3的学生用木炭燃烧法进行测定。用这三种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可让学生亲身体会哪一种方法更好一些,从而加深对“2Cu+O2[△]2CuO”“4P+5O2[点燃]2P2O5”“C+ O2[点燃]CO2”三个反应的现象和原理的认识,进而明白教材为什么选择加热铜丝来进行该实验。
(2)交流讨论探究
交流讨论是探究活动的另一种形式,它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发表自己意见的一种学习方式。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有32个交流共享的栏目,内容涉及知识的拓展、化学知识与社会问题的联系等。组织好这些交流讨论探究活动,可让学生知道实验不是唯一的探究方式,获取化学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学习“水分子的运动”以后,教材安排了一个交流共享的探究活动:“小明对分子形成了这样的看法:‘分子很小,相互存在间隔,总在不停运动。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跟同学谈谈你的看法。”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谈一谈,而有的教师直接把分子的特点总结出来让学生记住。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结合水的三态变化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从宏观的现象去思考引起这些宏观变化的微观层面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讨论总结出“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组成所决定的”。分组时,小组成员不应太多,交流时间要合适;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其围绕实质;教师总结时,要尽量把宏观物质的现象与微观粒子结合在一起,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微观粒子虽然肉眼不可见,但由其决定的宏观现象是可见的。
(3)课外调查探究
课外调查探究活动的方式很多,但主要都是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去探究一些未知的知识和信息,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升华。在教材中设置了“多识一点”和“信息冲浪”两个栏目共47个问题,它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搜索和贮存,开展课外调查探究活动。例如,关于“原子的构成”,教材给出了一个“信息冲浪”:“查阅有关书籍或登录互联网,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发展历程,试着写一篇道尔顿讨论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对话录。”教师将其布置成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上网查询,最后把学生的作业贴在班报上,或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表扬。
4.评价能收能放,确保结论的有效性
探究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探究过程中的现象,了解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总结通过探究应该得到什么结论、什么样的结论才是有效的、为什么会出现与猜想不一样的结果,从而让学生体会科学结论的来之不易,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而科学结论的得出是需要小组经过思维的碰撞才能得出的,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进行组内的自我评价,组间的他我评价,师生之间的教师点评,以确保结论的有效性。如探究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时,可以让学生探究后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首先要鼓动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与结论,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探与究,这就是“放”;其次,教师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这就是“收”。在“收”时要注意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评价,要肯定学生的结论,同时要指出结论中不科学的地方,引导学生从化学观的角度得出科学的结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规律。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有效、更科学。
(特约编辑 温 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