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卫红
(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人民医院中医病房,辽宁 鞍山11402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退行性关节软骨疾病,主要是膝关节软骨继发性退变及结构紊乱造成软骨下骨质增生、软骨剥脱,导致关节正常功能受损的一系列症状。该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较高,不仅会给家庭及社会经济造成负担,还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威胁。临床上,药物及物理康复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方案,但药物治疗存在不良反应,物理康复治疗会产生疼痛,所以治疗效果及依从性欠佳。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对象,采用以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进行疾病治疗,进一步分析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合谷刺或齐刺、温针灸及电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90例,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相关标准[1],膝关节发病初期存在弥漫性不适感;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晨僵≤30 min,关节腔有积液、畸形;轻微活动疼痛缓解,过度活动关节疼痛、受限;X线检查关节间隙变窄,边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关节内存在游离体。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患者各45例。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56.8±7.2)岁,病程(4.2±1.8)年;单膝28例,双膝17例。观察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56.5±7.6)岁,病程(4.0±1.9)年;单膝26例,双膝19例。经统计学检验,各组一般资料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弯曲关节进行针刺,取肾俞、犊鼻、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内膝眼、梁丘、血海、阿是穴等穴位,每次选取5穴。对照组施行单纯的针刺治疗,酒精棉球局部消毒,使用30号1.5寸毫针直刺穴位,入针1.0~1.5寸,平补平泻,留针30 min。观察组施行合谷刺或齐刺、温针灸及电针治疗,合谷刺或齐刺法直刺上述穴位1.0~1.5寸,捻转得气,选取任意2个穴位连接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波形;同时温针灸阿是穴及内膝眼或犊鼻穴,在第1针针尾套上2 cm艾条,与皮肤相距4 cm,之间使用硬纸隔开,点燃艾条,燃烧后换1壮,计灸2壮;泻法捻转后快速出针,1次/天,14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采用关节重症疼痛量表(VAS)评估关节主症疼痛,采用膝骨关节炎严重性指数量表(ISOA)评估关节疼痛及功能状态[2],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VAS、ISOA评分进行比较。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标准[3]。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正常;显效:关节肿胀及疼痛明显缓解,关节功能显著改善;有效:症状及体征逐渐改善,关节轻度疼痛及活动受限(活动范围10°~100°);无效: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软件SPSS 20.0处理数据,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P<0.05为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或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VAS、ISOA评分的对比:治疗前,对照组VAS、ISOA评分为(7.05±1.21)、(10.96±3.53)分,观察组VAS、ISOA评分为(7.08±1.19)、(10.89±3.56)分;治疗后,对照组VAS、ISOA评分为(4.46±0.52)、(6.82±1.99)分,观察组VAS、ISOA评分为(2.85±0.73)、(3.62±1.71)分。两组治疗前VAS、ISOA评分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ISOA评分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对照组痊愈18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痊愈26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中医“膝内辅骨痛、膝髌肿痛”的描述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相似,故认为该病属于“骨痹”、“痹证”范畴。其发病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有关,外邪侵袭肌肤腠理,影响经络关节与气血运行,最终致使痹症发生[4]。如《灵枢·五变》所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如《素问·痹论》所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由于寒湿之邪阻遏膝部阳气,出现畏寒表现,致使经脉收缩不通,引发疼痛不适症状;风寒湿干扰新陈代谢、影响气血运行,造成病理变化及功能障碍,导致关节炎症发生。因此,中医以寒湿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型,体虚为该病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采取综合方法标本兼治方可奏效。针灸能够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亦可通过提升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使机体的耐受力增强;同时,提升单胺类神经递质、中枢内阿片肽的含量,影响c-fos基因表达,可以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5]。合谷刺或齐刺具有疏通经络、活血散瘀的功效,通过缓解韧带、肌肉紧张牵拉状态可对关节功能进行改善,达到缓解病变疼痛的目的。针刺阿是穴、足三里、内膝眼、犊鼻等穴位,具有活血化瘀、通络、补益气血和肝肾的作用。温针灸兼具灸法和刺法的作用,燃烧的艾绒产生热量可达至关节腔深处;艾灸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性质,降低白细胞介素-1含量,祛除局部病理性废物,减少炎症刺激,使痛症得到改善、炎症得到控制。温针灸的温热效应类似于无创痛性物理疗法,具有药物、光疗、热疗及特定穴位刺激于一体的作用,可使闭阻经脉得以温通畅行,关节、筋骨得以气血温煦滋养。电针可使针感增强,具有促进其炎性吸收的作用,内环境的改善以及膝部血液循环的促进可使代谢加强、组织修复、炎症消散、营养改善。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VAS、ISOA评分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的95.6%高于对照组的80.0%,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合用合谷刺或齐刺、温针灸、电针等诸法的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确切、可靠。
综上所述,合谷刺或齐刺、温针灸、电针综合疗法的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用于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取得满意效果,值得推广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