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涵
(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就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看,由于缺乏对“网络空间”的新认识和新涉及,影响了该教育活动的引导与启迪效果。因此,在全新形势下,开展思政教育时,要立足网络时代新特征,融入网络时代新变化,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互联网时代形势下,大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思维特征,已经发展成为当前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培养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到开放的互联网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源,延伸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更让师生关系得以优化完善。认识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全新变化,将大大优化学生培养机制,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就目前多数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看,普遍实施的是“课堂教学”与“课下考核”的教育方式,这一评价机制缺乏对学生实际思想状况的及时跟踪与了解,尤其是片面的“课程观”更是影响了学生健康思维和价值理念的引导与塑造。网络时代,思政教育面临的对象,使用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和要求等等都出现了多样性变化。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变化和复杂多变特点,对思政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比如增进教育内容的感召力,激发学生的认同性。因此,传统教育方式的滞后与单调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影响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障碍。
传统思政教育活动中,学生更多以一种“被动参与”的方式融入思政教育之中,学生所能感受和理解的内容,大多是以片面姿态参与到思政教育,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往往被“覆盖”,尤其是缺乏对学生表达诉求的有效融入。社交媒体时代,高校学生不仅是思政教育的“接受者”、“参与者”,更是具有独立意愿的“表达者”。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活动想要实现预期效果,就需要注重综合考虑学生表达诉求的多样性,通过丰富教育素材,创新思政教育机制,从而适应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成长诉求的多样性。
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内容类型多样,但受到自身信息筛选能力的限制,很难对个人所学习的知识予以筛选和应对,未能使网络资源发挥应有的价值。当前大学生成长学习过程中,互联网发挥了巨大影响,从学习资源到学习方式,乃至学习流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当前互联网资源特点看,开放性与共享性,都使得其中内容存在质量不一的问题,尤其是学生所接触的互联网信息往往缺乏有效把关,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网络时代,各种信息传播更加便捷,除了思政课本具体涵盖的素材、知识外,各类信息充斥学生思政学习环境,相对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教育信息外,如今整个思政教育课堂更加丰富、多元。在“互联网+”全面融合环境下,思政教育也从传统单一的“课堂教育”延伸到新的“虚拟空间”之中,尤其是随着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功能更加多样、服务更加便捷,学生对网络空间的依赖性大大提升。因此,如何以正确的心态来看待多元思政课堂,就成为新形势下,创新思政教育活动的根本性诉求。在多元化背景下,思政教育课堂应该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尊重学生多样化学习诉求,从而实现思维引导与行为指引的理想效果。
社交网络时代,学生不仅是信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主动表达个人观点的“发言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形势,学生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潮“影响”,出现社会责任缺失和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价值思维,更是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相对于传统思政教育的“被动参与”特征看,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沟通互动优势,尊重学生的心理诉求,为学生表达和反馈教学内容提供渠道与平台。因此,在当前思政教育时,要注重做到:一,要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环境,发挥技术优势,打造极具影响力和实效性的思政教育新平台。通过发挥校园网、各类媒体的传播优势,为学生构建生动鲜活的思政教育新局面。二,要注重为学生搭建多元互动的沟通机制,通过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变化与精神动态,充实教育内容,助力教育创新。
互联网时代,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既有复杂挑战,但更有机遇、优势。积极向网络空间延伸,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将为学生培养体系优化奠定基础。老师要结合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实际,根据网络空间的多样性特点,打造高效互动、及时反馈机制,更新思政教育理念,构建有网络特色的思政课堂。
凭借互联网平台开放、共享与互动优势,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在多方面发挥该技术优势,推动思政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在课堂教学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的筛选优势对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政学习诉求进行汇总,通过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具体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将即时通讯软件与学生教育相融合,及时倾听学生的想法与感受,在思政教学时,要注重做好师生互动交流,特别要注重发挥沟通、反馈机制的良好导向性,通过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及时了解,从而调整思政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通过聚焦学生多样化的互动诉求,从而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
就目前思政教育状况看,多数老师属于“传统型”思政教育师资,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思维素养,都缺乏对互联网时代环境的有效融入,因此,想要适应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需求,就需要丰富教学诉求,注重做好教师队伍培养,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强有力的教育队伍。老师除了要有互联网意识外,也要对学生的思维状况进行了解。当前实施网络思政教育的关键前提在于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并且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兴趣特点等进行深入了解,并以此为基础,真正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网络空间是当前思政教育新领域,更是引导学生思维动态和舆论内容的“主战场”。因此,在当前环境下,想要做好思政教育,就需要对教学环境进行改造,通过融入学生思维变化,从而推进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全面优化。在该平台建设时,要注重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及时更新思政教育素材,提升学生的学习认同感,从而实现学生思想引导与行为指引的最佳效果。
校园文化是一种稳定性、内涵性的元素,想要构建高效思政教育体系,就需要从丰富文化内涵,完善文化素材出发,通过重视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影响,从而实现该教育的最佳效果。对于目前高校学生思政培养来说,要使学生在掌握具体思想理念的同时,能够灵活的将所形成的思维认识融入到具体的行为实践之中,通过深化学生思考,从而提升思政教育创新效果。思政教育是一种基于内在思考、影响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在教育,在新形势下,创新思政教育时,要将技术应用与文化内涵相融合,通过精准保把握思想“引导”价值,实现该教育的最佳效果。
在网络时代新形势下,具体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时,要以学生身心是否得到健康成长作为衡量思政教学效果的具体“标准”。因此,既要认知网络环境的多元性,也要注重包容各种“思潮”。在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时,要立足学生活跃的思维特征,关注社会变化,尊重学生表达,积极向“网络虚拟空间”延伸,从而适应网络时代的多层次变化,实现思政教育理想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