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丽(山西省大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决战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迫在眉睫。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优势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
近年来,山西省大同市通过“项目支持、产业集聚、龙头带动”等手段,积极构建肉羊、奶牛、肉牛三大产业优势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肉羊等草食畜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在区域化布局、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标准化生产上着力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发展的优势产业模块,目前肉羊产业已成为大同市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及重要抓手,养羊业逐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之一。
肉羊是适应外界环境较强的家畜之一,食性广、耐粗饲、抗逆性强。饲养肉羊具有投资少、周转快、效益稳、回报率高等优势。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羊肉需求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市场前景良好,为肉羊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肉羊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中称,近几年,我国羊肉需求快速增长,而猪肉、鸡肉呈下降趋势,我国实施生态保护之后,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肉羊存栏量位居全国之首,然而自产羊肉仍不能自给,羊肉缺口达20%以上。
大同市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区,有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全市土地和丘陵占辖区面积70%以上,草地草坡及退耕还林种草面积大。2017年人工草地建设2万亩、棚圈建设21.24万平方米、青贮窖建设11.6万立方米。2018年耕地种草55.63万亩,其中种植青贮玉米43.71万亩、草高粱0.5万亩、草谷子0.5万,为养羊业发展提供了丰富优质的牧草资源。据统计,2015年全市肉羊出栏334.09万只,饲养量641.04万只;2016年肉羊出栏341.88万只,饲养量644.60万只;2017年肉羊出栏349.39万只,饲养量656.86万只,规模肉羊养殖场、肉羊养殖合作社和专业协会逐步壮大,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群众肉羊养殖积极性高涨。
大同市灵丘县“大青背山羊”、阳高县长城乡“黄彦沟羊”、广灵县“大尾羊”等养殖历史悠久,为山西省优势品种。其中,灵丘县“大青背山羊”、广灵县“大尾羊”2009年被列入山西省20种首批省级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为“省保”地方优良品种;灵丘县“大青背山羊”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登记标志。
1.产业化程度不高。现阶段大同市养羊业在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市场流通等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肉羊产业总体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程度偏低,农户多数以小规模分散饲养方式为主,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市场交易多以出售活羊和酮体肉为主,加工增值能力不强,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龙头企业在肉羊产业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与养殖场户仅为简单的产品买卖关系,联系较为松散,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养殖与加工连接不紧密,产加销脱节问题普遍存在,养殖场户销售不便,加工企业资源渠道不畅,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附加值低下,在最能体现经济效益的加工销售等后续环节出现“断链”,致使地方优质羊肉品牌尚未形成,缺乏市场竞争力。
2.生产方式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大同市肉羊饲养存在放牧、半放牧舍饲和适度规模舍饲养殖等不同模式,规模普遍较小,饲养管理及经营方式粗放。2018年,年出栏30只以下的肉羊养殖场户占全市肉羊饲养总数的63.7%,年出栏30~99只的肉羊养殖场户占总数的25.9%,而年出栏5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户只有352个。虽然近年来,养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与标准化养殖的要求仍然有差距,一些养殖场(小区)建设仍存在场区规划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五良”配套技术应用程度低,不能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要求从事生产与管理,一些示范点(园区)技术、资金、装备集成配套程度不高,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不够,养殖效益低下,没有发挥出示范带动作用,部分养殖场户的肉羊人工授精、秸秆青贮氨化等养殖实用技术和分群分栏饲养技术普及面不广,直接影响肉羊养殖效益和效率,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是制约肉羊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性因素。
3.品牌效益不强。养羊业是大同市传统优势产业,大同羊肉好吃,已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但并没有像山西省“平遥牛肉”“怀仁羊肉”一样,形成丰富的产品内涵,创建出叫得响的品牌。据了解,全市注册的肉羊屠宰场中,开工运营的只有3家,3家屠宰场只在羊肉销售旺季时正常运转,淡季时关门大吉。究其原因,是由于大同市肉羊年出栏总量不大,加之部分养殖场户直接售卖活羊或自己宰杀,屠宰场没有足量、长期、稳定的货源,营业收入难抵运营成本,入不敷出。目前,全市10个县区中,与肉羊产业相关的注册品牌数有6个,获得“三品一标”(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地理标志)认证的有4个,认证步伐缓慢,一些品牌仅在当地或周边地区小有名气,市场认知度不高,品牌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饲料加工、良种化程度低。全市10个县区普遍存在天然饲草和秸秆饲料利用不足、肉羊专用饲料推广应用不够等现象。一些优质牧草和玉米秸秆由于缺乏专用的收割机和储藏设施未能有效利用,资源存在一定浪费。同时,肉羊种公羊和基础母羊严重缺乏,部分依靠外地调入,造成肉羊育肥效果不佳,产品档次上不去,成为制约肉羊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肉羊的良种繁育化程度低,适用于肉羊发展的多胎品种和杂交配套组合尚未形成,且少数肉羊养殖场户存在短期获利行为的思想,造成养羊业长久发展的自繁自育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肉羊养殖经济效益和产业化水平。
5.行政准入成本高影响养羊的积极性。按照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小区),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大型畜禽养殖场(小区),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他养殖场(小区)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只有通过环评,才可进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和营业执照的申请办理,而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所需费用从几万到几十万元(不包括环保设备费用)不等,大大增加了养殖成本,挫伤了养殖场户的生产热情。
1.创新肉羊产业发展模式。模式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肉羊产业应按照以“种养结合、种养加一体化、生态循环、农牧互补”的发展思路,坚持舍饲圈养、循环可持续利用、现代养殖等模式,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尊重农户和投资主体的意愿,科学制定发展政策。大力扶持“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的带动辐射作用,同时加大统一饲养管理、统一疫病防控、统一加工销售等服务,使养羊业真正惠及农户。探索肉羊产业与脱贫攻坚融合发展的路径,针对扶贫攻坚中的特定贫困人群,积极探索产业扶贫与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融合发展的路子,采取龙头企业和担保公司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贫困户以种草提供饲料和富余劳动力参与养殖等方式入股变股东,贫困户利用贷款购羊入股分红,每年获取固定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2.强化政策财政金融支持。通过市、县政府整合项目、资金和人才等要素,采取“以奖待补、先建后补”等多种形式,引导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到肉羊产业发展当中。不断优化财政投入方向和结构,在肉羊园区规划、基础设施、技术培训、疫病防控、良种繁育研发等配套设施建设方面逐步完善,特别是在品种改良、环评费用、大型饲草料加工机械等对养羊业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方面给予财政补贴。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养殖大户和贫困对象等各类新型主体争取扶贫子基金。支持县区依托农投公司、担保公司等投融资平台和龙头企业构建全产业链融资机制,承接落实产业扶贫子基金,支持扶大扶优与扶小扶弱同步进行,重点向养羊业倾斜,使政策惠及更多中小规模肉羊养殖场户。
3.完善各项肉羊产业保障。加大部门协调配合力度,简化行政手续,减低行政门槛,优化服务内容,为养殖业发展开辟快捷高效的绿色通道。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合作社)与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对接的有效机制,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搭建投融资担保和信用平台;建立农村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创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探索建立养羊业保险制度,完善“政府+保险公司+养殖户”的保险机制,对参保肉羊养殖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保险费应按照有关政策,由财政按一定比例进行承担。同时,加快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公共服务购买制度,从而推进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4.强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新技术推广工作。加强肉羊产业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完善专家咨询服务队伍,依托科技、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家委员会,全面开展对主推品种、主推技术、标准建设、质量监管、产品加工储运、疫病防控、市场开拓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咨询服务。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广泛开展养殖技能培训,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加强培训,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创新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管理、使用、服务、评价和激励机制,同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充分利用其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方面的绝对优势,创新销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