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中荣,刘玉筠,黎 杰,杨泽林,黎 明,曹颖宇
(广东省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肇庆526020)
化疗是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重要的治疗措施,化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胃肠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腹部灼热、饱胀、呕吐及便秘为主,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为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1-2]。目前针对上述症状,治疗以西医为主,但西医药物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多以头晕、头痛、嗜睡等为主,多数患者过量服用甚至会引起幻觉、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使用。研究证实,中医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配合中药、针刺等措施综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胃肠道功能,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疗效稳定[3-4]。本文对化疗后胃肠功能紊乱应用温针夹脊穴治疗效果进行综述,具体如下。
现代医学认为,外科手术、创伤等因素是引起胃肠道病变的重要因素,会进一步加重机体内分泌紊乱,减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同时,在西药服用过程中同样会对胃肠功能造成损伤,引起胃肠道紊乱,症状表现以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为主。中医将胃肠道功能紊乱归属于“呃逆”“胃脘痛”“虚秘”“泄泻”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在于气升降出入运行至全身,体现了脏腑和组织生理功能,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腑气不通引起肺气不通,而治疗过程中侧重于通腑,有利于改善症状。韩燕萍等[5]研究认为,引起该病的重要因素为脾胃气滞,多数患者经过手术、化疗治疗后,自身脏腑功能失衡,气机不畅引起血瘀。当胃肠道气滞时会引起脘腹胀满疼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中医辨证治疗多以理气通腑、活血化瘀为主。布亚男等[6]研究认为,引起该病因素为脾胃居中焦,主受纳运,升清降浊,当患者处于抑郁情况下,会累及至肝、脾。沈洋等[7]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的诱发因素之一为精神抑郁,治疗多采取疏肝健脾。王佩等[8]研究认为,长期情志不遂易造成肝、脾、肾损伤,治疗侧重点应从肝郁、脾滞疏泄失常论治。
外科手术、放疗等患者常会因麻醉、刺激、胃肠道激素调节紊乱,造成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后期病情恢复较为缓慢,甚至影响正常治疗。严重时会导致腹胀腹痛、肠道粘连,甚至引起肠梗阻。研究表明,临床约70%以上的化疗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早期若不及时予以干预措施,可导致呕吐率高达90%以上,其中以含铂类药物为主[9]。频繁的恶心呕吐给患者身体、精神上带来痛苦,对后期治疗方案产生一定抵触心理,降低临床治疗依从性。引起恶心呕吐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化疗药物毒性刺激到胃肠道嗜络细胞,并释放出5-羟色胺,与机体5-HT3受体结合,刺激延髓网状结构侧面呕吐中枢;二是药物刺激第4脑室区化学感受激发区;三是化疗药物产物能通过血液循环刺激作用,阻断大脑皮质通路,引发呕吐反射。目前对预防恶心呕吐药物可分为4大类,5-羟色胺受体是常用的药物之一,对临床急性恶心呕吐效果最为理想,但对迟发性恶心呕吐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同时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多,应用时有一定的限制[10]。刘骁等[11]研究表明,对化疗后恶心呕吐患者予以氯丙咪嗪口服治疗,结果显示,临床有效率为64.5%。上述研究证实,传统西药口服对化疗后胃肠功能紊乱治疗效果不佳。
针灸应用于术后、化疗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疗效确切,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临床应用针灸方式较多,可依据患者病情灵活选取,也可联合应用。术后患者会损伤脾胃,引起气血耗失,以不同程度脾胃虚损、气血不足为临床表现,常见纳差、神疲乏力、食后脘腹胀满等症状。术后因麻醉、手术应激性影响,胃肠道经络受损,气滞血瘀,同时脾胃虚损,运化失司,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滞留在胃肠道,从而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因此,治疗过程中应以疏通胃肠气机、健脾益气作为治疗准则,穴位选择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等为主[12]。
4.1 明确病因,区别对待 多数情况下临床肿瘤疾病采取的治疗措施首选为手术,后期予以化疗、放疗等措施干预。普通外科手术患者经过治疗后,也会产生胃肠道功能紊乱,对上述患者治疗时,应明确病因,有针对性地干预。多数外科患者身体强壮,正气充足,脏腑功能健全,体内邪毒多为手术引起的气滞血瘀,临床治疗多以攻邪为主。而肿瘤患者常见人群以中老年为主,各脏腑功能减退,加之肿瘤消耗干预,正气不足,阳气渐衰,再者放疗会损伤机体正常免疫细胞,降低免疫能力,在气滞血瘀基础上加之肿瘤所致热毒、湿阻、寒凝残留机体,治疗过程中不可一味攻伐,注意扶正、温阳等治疗[13]。
4.2 全身辨证结合局部辨证 局部辨证治疗联合全身辨证治疗成为该病的治疗特色之一。由于疾病病性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临床症状表现多与正虚相关,局部表现与病灶存在邪实相关。多数情况下,胃癌患者放疗后会以盗汗、发热等气阴两虚表现为主,局部表现以痞满、胀痛、阴虚火旺为主,甚至会引起恶心呕吐等局部症状。若临床诊断过程中不将局部与全身分开辨证,易出现虚实混淆情况,因此,治疗过程中应辨别诊断,并分别采取措施干预[14]。
4.3 恢复气机升降 当患者患有肿瘤疾病时,机体因放疗进一步损伤,疾病关键在于脾胃虚弱,为疾病之本,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为标实;放疗后出现恶心呕吐、术后腹泻,以和胃降逆、升提气机为治疗原则[15],因此,治疗原则以条达肝气、理顺脾胃之升降作为治疗重点。
对于肿瘤化疗患者来说,如治疗过程中频繁恶心呕吐,会引起化疗效果下降,严重情况下中断化疗。在化疗过程中出现呕吐恶心症状时,常用格拉司琼等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缓解胃肠道反应,确保化疗顺利进行。但现阶段尚无一种药物能够在化疗过程中全面保护胃肠道。同时,在药物应用过程中,不仅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后期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因此,临床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成为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6]。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针灸治疗化疗后胃肠功能紊乱有良好的效果。张兴等[17]对76例腹部手术术后胃肠道紊乱患者进行研究,取患者足阳明胃经,利用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式治疗,结果显示,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42%。毛咏旻等[18]对84例化疗后胃肠道紊乱患者予以温针灸治疗,结果显示,患者胃肠道蠕动频率缓慢恢复,提高治疗效果。针刺与艾灸联合应用能起到互补、协同的作用,不仅提高临床效果,还能缩短治疗时间。
李世安等[19]研究表明,采取温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能改善局部微循环,活血行气。温针灸穴位应选择第7~12胸椎的夹脊穴,上述穴位主肝、脾、胃、中焦,一可调补阳气,二能疏通经络,促使邪气无所留止,缓解化疗药物的神经毒性,减轻化疗患者的痛苦。上述结果证实,应用温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具有较高依从性。在今后此类研究中,仍需扩大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进一步证实上述论点。
目前,西医治疗放疗后胃肠道功能紊乱多无特异性手段,多以对症处理为主,如胃肠道减压、肛管排气等,使用药物多为促胃动力药,但疗效不佳,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费用较高,患者不易接受。温针灸应用于放疗后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临床研究中取得一定的进展,临床治疗有效率高达90%[20]。同时,针灸治疗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点,但研究目前文献报道显示仍存在以下问题:①临床治疗过程中对疗效评定无统一标准,多数资料仍然停留在单一临床疗效观察上,影响临床资料的可靠性与可比性。②单篇报道过程中病例数较少,难以进行科学的统计学分析。③上述研究过程中缺乏比较,如证型之间、治疗疗程、刺激参数等多个方面研究。④本文研究内容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