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宏达
(吉林省结核病医院,吉林 长春 130500)
关于老年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的治疗,传统的术式为病灶清除、侧前方减压、植骨、后路钉棒固定。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为3~4个月。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易出现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患者离床后随访多数后期出现晚发后突畸形、椎弓根钉松动或拔出、植骨吸收、脊柱旋转等情况出现。随着医学科学不断进步,临床上逐渐应用钛网植入、前方钉棒固定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有效减少了脊柱晚发后突畸形、椎体高度丢失、脊柱旋转的出现。能更好地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了术后长期卧床出现的并发症。从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经肋骨横突入路病灶清除、侧前方减压、钛网植入、内固定术对30例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1.1 一般资料:手术患者共计30例。其中年龄60~70岁,平均65岁。男12例,女18例。30例患者均有胸背部疼痛,两侧胸廓束带感,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及感觉、运动障碍。其中8例患者全瘫,术前出现截瘫时间均<1个月。10例患者胸椎结核合并肺结核。术前结合病史、体征、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诊断“胸椎结核”。术后病理均明确诊断为结核。
1.2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术前均常规接受2~3周的规律抗结核、保肝治疗。其中8例全瘫患者为抢救截瘫,术前用药时间均为2周。术前增强肺功能练习,结核中毒症状改善,体温保证在正常范围内即进行手术治疗。全麻生效后,患者先取俯卧位,以病椎为中心沿棘突取竖直切口,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安放预弯后的2枚连接杆。置入2枚负压引流管,缝合后再取侧卧位,以病椎为中心,沿棘突旁两横指取弧形切口,切断病椎对应肋骨后段,拔除肋骨小头,向椎体前方推开胸膜,进入病灶,吸出浓汁,取出死骨及肉芽组织。由椎间孔向周围扩大开窗,显露椎管侧前方。侧前方减压完成后再次凿切病椎,彻底病清。将上下植骨床显露出新鲜骨面,将相应大小钛网里面填充切除后的肋骨,植入骨槽内,安放前路钉棒。术后2周拆线。术后1周可坐起,同时行下肢功能练习。术后6周可离床活动,全瘫患者术后3个月下肢功能可恢复,并在别人协助下可离床行走。
1.3 观察指标:感觉障碍平面下降情况、双下肢肌力恢复情况、尿便情况、切口愈合情况、有无气胸、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X线主要观察钛网及内固定系统位置情况,术后核磁观察脊髓减压情况。
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钛网位置佳,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满意。未出现脊柱旋转、椎体高度丢失、后突畸形等情况。其中22例全瘫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术后6个月均可正常行走、二便正常。无感觉障碍。其中8例全瘫患者6例患者6个月时运动功能完全恢复、二便正常,双下肢留有不同程度的感觉过敏、麻木症状。观察12个月仍有上述感觉异常。2例全瘫患者运动及感觉均有部分恢复,均可拄拐行走,二便正常。术后1个月拔除导尿管,可正常排尿。
胸椎结核病变多数在椎体,多破坏脊椎前柱。形成的死骨及肉芽组织向后方突入椎管内,压迫脊髓。出现截瘫症状。经肋骨横突入路能有效解决减压及病清的目的。有利于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由于该术式需要切除2到3段肋骨,并且脊柱前方及侧方受到破坏,脊柱稳定性差,后期很容易出现后突、侧弯、旋转、脊柱不稳等情况。或者再次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从生物力学角度讲,后路钉棒固定是维护脊柱后柱稳定性,钛网植入联合前方钉棒固定,加强了前方及侧方的稳定性,在固定上达到了三维的效果。同时钛网植入维持了原有正常的椎体高度,减少了植骨吸收的可能性。疗效确切。前方钉棒固定系统,保护了脊柱侧方的稳定性,同时有防止脊柱侧弯及旋转的效果。因此,对于老年胸椎结核合并截瘫患者该术式疗效是确切的。
传统的植骨固定,相对于钛网植入,易出现植骨吸收、植骨块脱落、不形成骨性愈合的并发症。同时,植骨固定需要卧床3~4个月的时间,患者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肺内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特别对于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对心肺功能影响较大。
坚固的内固定是保证脊柱稳定的关键,减少了椎体高度丢失及后突畸形的出现,钛网植入能使患者早日离床,大大改善了生活质量。有利截瘫的早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