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霞
(牡丹江师范学院西方语言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2)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主题,一个国家在一个时代有属于自己的特定发展战略。“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战略作为当前我国整合国际资源、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实现机制。除了政经合作和外交合作等传统意义上的内涵,“一带一路”战略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合作”含义,即借助于人文交流、文化对话夯实区域内各国人民之间的心理基础。在这种背景下,“英语教学”尤其是涉及中外茶文化知识的英语教学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所共同具备的一个对话桥梁,充当着重要的“文化营造”角色。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最早在国际上提出了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由此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讲的“一带一路”战略基石。作为一个复合型、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本身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对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维度既带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的成就自豪,也代表着一种拥有“开放”心态的大国民的基本价值观念,还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交际、和而不同”等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彰显着我国“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在面对当代世界多极化、多元化文化时的一种基本自信。这种文化自信的核心逻辑在于既充分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和核心愿景,又能对自身文化的发展持有一种深度的信仰和信念。以我国“茶文化”这种文化形态为例,我们看到“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中华“茶文化”既能立足于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树立当代的自信,又能与世界各国茶文化、茶道等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对话、多元共生的和谐关系,这即是一种文化自信。
在历史的维度上,“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深度延续和高度提升之产物,主要的目的之一是在全新的世界市场分工格局中重新寻找和定位我国在世界经济版图、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而对于“文化”维度来讲,这个战略的核心要义之一即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文化软实力,从而为提升我国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英语教学入手探索茶文化的教育创新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这个方向上综合运用教学资源提升我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力的一个重要方式。
中国是具有十分丰富文化资源的历史文明古国,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却落后于时代潮流发展,导致在国际社会上一度陷入“文化自卑”、“文化自戕”、“文化失语”等境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无序性、松散性等特点,导致在特定的国际空间上缺乏对我国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而影响到了文化影响力。由此看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提出通过“文化产业”、“文化组织”等新方式推动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正是一种对区域性空间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方式。
单纯就“茶文化教育”而言,其本质上是一种关于茶文化的社会化的过程,代表着茶文化的世代传承、横向扩散;而就“中外茶文化教育”来讲,则多了一个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基于对“一带一路”战略文化内涵的把握,我们认为在当前英语教学中,涉及“中外茶文化教育”的板块至少包括以下的内容指向: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在一定的语境和语言系统当中,人们对特定的语言对象所持有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居于核心地位,也可以讲中外茶文化的核心对话要件是“茶文化价值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就中外茶文化教育进行探索、创新,首先要从中西方茶文化价值观念的比较入手建构茶文化知识体系的差异观念。例如,中国茶文化讲究“静寂”、“包容”、“集体”、“和谐”,西方的茶文化则大多讲究“实用”、“自由”、“绅士”等,尽管这些茶文化价值观不是严格对立区别的,但是却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正是这些来自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在茶文化行为上的差异。
茶文化知识体现在中观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一定的社会习俗、社会交往仪式等,是人们因循着特定的茶文化价值观所演化出来的行为艺术。受制于特定的文化传统差异性,中外茶文化即便是在围绕着“茶道”、“茶曲”、“茶戏”等习俗方面也存在着不尽相同的文化形式,例如中国与日本的“茶道”尽管同出一门,但是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日本茶道注重“和清静寂”,而中国茶道则讲究“天人合一”,这就是一种细致的差别,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正视和把握好这种文化差异性。
“茶文化教育”属于一种典型的“实践与理论结合”导向性极强的知识教育范畴,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导引下,英语教学中对中外茶文化教育进行创新可以重点尝试这样几个策略:
在茶文化知识的教育学领域,“以学养人”是一种新型但却古老的教育理念,它提倡生活化教育理论、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等。在英语教学板块中,所谓“以学养智”指的是一种“智力获得”的过程。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教师的单向灌输对于学生的“智力启发”固然具有一定的先验性作用,但是归根到底知识本身的来源还是生活。也就是说,为了使学生群体加深对生活知识的认知、超越课本知识和应试教育,需要基于特定的、多样的“生活情境”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西方茶文化的特定生活情境如“茶话会”、“茶艺”等开展对比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中西方不同的茶文化智慧,达到“以学养智”的教学目的。
“以学养德”是在获取知识、培养智力的基础上对人格完善的再高一层的追求,我国儒家思想十分推崇学术中“德行”的重要性。“以学养德”策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对“正能量”的信仰,对“负能量”的摒弃和唾弃。我国茶文化是典型的“道德驱使型知识”体系,这一点与西方茶文化的“功利性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我们的英语教学创新在开展中西方茶文化知识教学时应当坚守我们“中华文化道德”的自信基础,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
“以学养心”指向自己与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代表了我国茶文化所主张的“和谐”这种理念在人自己内心的表现。本质上这种教学逻辑是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对课本教材、传统知识和经典案例的批判中实现智力和品德的再生产。中外茶文化教育并不是一种机械的关于茶的知识的灌输的过程,在深层次上它指向对学生价值观念、人生哲学、生活态度、内心修养等的塑造和关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向深层次的“以学养心”维度进行发散性思考,为中西方茶文化领域的跨文化交际提供新的目标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