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纯
(大连市友谊医院 重症医学科,辽宁 大连 116001)
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是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发病紧急、发展速度快,在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发作期间常常伴有缺氧程度增加,从而使得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如肺水肿、呼吸衰竭等,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1]。基于此,本研究对71例患者实施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提供更佳的临床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从本院2016年2月至2018年9月接受的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中抽取142例,其中Ⅰ型呼吸衰竭97例、Ⅱ型呼吸衰竭45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以及咳白色泡沫状痰液。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71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33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1.5±16.5)岁。观察组中,男39例,女32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2.0±17.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给予酸碱平衡维持治疗、利尿、强心以及扩张血管和支气管等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增加给予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机,选择容量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低水平呼吸末正压通气以及压力支持通气,将参数分别设置为:压力支持通气(10~25)cm H2O、呼吸频率(10~15次/分)、VT(5~10 mL /kg)、吸气压力应力(<30)cm H2O、吸入氧浓度初始值(100%)再结合患者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等变化情况对其浓度进行适当调整,直至将氧浓度降低至50%以下、低水平呼吸末正压通气(0~4)cm H2O。待患者意识逐渐清晰并达到有创-无创呼吸机切换点时,拔出气管内导管,并采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启动触发模式,为患者佩戴合适的口鼻面罩,并保持连接紧密,根据患者呼吸状况对吸氧浓度、压力水平等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动脉血氧分压>60 mm Hg、PaCO2维持在35~45 mm Hg或拔管前水平、PaO2在80 mm Hg以上、呼吸频率控制在25次/分以下、吸气压5 cm H2O、以及续期末正压水平降低到0 cm H2O。待患者心率<100次/分、自主呼吸频率小于20次/分以及血气状态正常后将呼吸机撤离。
1.3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1.0统计与分析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χ2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对比:经过不同方案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9.31±2.12)d、(5.45±1.67)d,t=12.051,P=0.000;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16.03±4.12)d、(11.31±3.38)d,t=7.463,P=0.000;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经过不同方案治疗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为:气压伤5例、肺部感染7例、上气道阻塞5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94%(17/7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为:气压伤2例、肺部感染1例、上气道阻塞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3%(4/7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63%显著低于对照组23.94%,χ2=13.304,P=0.000;组间比较结果P<0.05。
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常会出现低氧血症并诱发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患者肺部出现淤血、肺泡水肿等所致,机械通气能够快速对患者缺氧症状进行纠正,对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伴呼吸衰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是指对患者采取有创通气治疗后,待其症状稳定并已达到有创-无创通气切换殿后,关闭有创通气治疗,继续采用无创通气治疗的发发。张仁光[2]等人在研究中对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后,患者有效改善了患者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等症状。本研究中对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方案治疗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均得到了显著的缩短,同时有效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这与孙永等[3]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通过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能够及时缓解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低血氧症、高碳酸血症等,有效预防了患者病情的恶化,从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使气压伤、肺部感染、上气道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降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