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鹏
(大连市友谊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加重,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不断增高[1]。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多是由于年龄增大,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症状逐渐加剧,在经过外力作用下极易发生骨折,形成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对于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的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0例为观察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为(70.43±8.68)岁。再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采用内固定方式治疗的同类骨折患者2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年龄为58~76岁,平均年龄为(69.14±7.85)岁。所有患者均经骨密度检查、X线或CT等检查手段进行确诊。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两组研究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区别(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采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取仰卧位,健肢尽量外展固定。C型臂X线观察骨折复位情况,调整骨折复位。在大粗隆上方作4~6 cm切口,分离臀中肌,暴露股骨大粗隆定点,插入导针至髓腔。沿导针扩髓,C型臂下插入髓内钉到适当深度,拔出导针。通过交锁瞄准杆钻入股骨颈螺钉、髋部螺钉和交锁螺钉。透视下确认满意后缝合切口。观察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全麻健侧卧位,在髋关节后外侧作一道长度约10 cm的切口。暴露术野后,切开关节囊,在相应部位进行股骨颈截骨,取出股骨头。切除髋臼附近软组织和关节囊,打开股骨髓腔,复位粗隆间骨折块,重建股骨粗隆间位置。然后装入假体,复位髋关节,进行骨水泥填出处理,然后应用钢丝捆绑。术后对手术部位进行冲洗,给予抗感染治疗,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请。治疗后6个月,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治疗后关节功能状况;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评价患者关节疼痛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5.43±18.04)min、(518.56±123.92)mL,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7.85±17.34)min、(463.05±121.37)mL。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1.3547、1.4312,P值分别为0.1835、0.160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与疼痛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为(91.03±5.95)分、(2.47±0.65)分,对照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为(84.03±6.83)分、(3.28±0.84)分。两组比较,t 值分别为3.4560、3.4106,P值分别为0.0014、0.000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2例,心律失常2例,褥疮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2例,褥疮1例,心律失常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0%。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0.7168,P=0.397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内固定方法优势在于其治疗方法简单、费用较低、治疗后相关并发症较少[2]。但对于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来讲,这种治疗方式治疗后存在术后愈合较为困难、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欠佳、术后疼痛等问题[3]。同时由于骨质疏松患者骨质较为脆弱,在内固定治疗时容易出现螺钉松动脱落等问题。近年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日趋成熟,采用该方式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并发症得到了有效控制,手术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4]。同时应用人工假体替换不稳定关节,可有助于改善患者关节功能,降低患者关节疼痛症状。本研究结果中也可以看出,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后患者术后关节功能评分更高,疼痛评分更低,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对于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关节功能,降低患者疼痛等,其临床疗效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