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敬华
(丹东市中医院内二科,辽宁 丹东 118000)
急性脑卒中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病疾病,其特点是起病急、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1]。本研究旨在探讨协同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提供临床指导依据。
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到观察组(n=63例)和对照组(n=63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55~70岁,平均(63.34±4.46)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55~70岁,平均(63.37±4.44)岁。观察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等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表示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观察组研究对象采取协同护理干预,具体如下:在转运患者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移动。对于病情危急者,应就地抢救,防止移动诱发患者形成脑疝或颅内出血。在急救时,配合医师快速做好溶栓治疗,并提前备好溶栓治疗药物,以缩短治疗等待的时间,提高治疗的效率。研究显示,超过半数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会出现血压增高现象,卒中后血压过低或过高均会影响疾病的进展。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大小,避免血压异常波动。急极性脑卒中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加之误吸等原因,极易出现肺炎等,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练习腹式呼吸,若患者存在排痰困难,应采用体位引流法进行排痰,并将患者口腔内的呕吐物及分泌物及时清除干净,避免出现误吸,保持患者呼吸道处于一个通畅的状态。同时指导患者进食一些易消化、低脂、低盐、高纤维素、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若患者无法正常进食,可予以鼻饲流质饮食。为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还应对患者的四肢进行按摩。对照组研究对象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常规的急救护理配合、生命体征监测等。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两组研究对象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统计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其中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百分数、(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干预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28.38±3.35)分、(28.42±3.39)分;经t检验,护理干预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NIHSS评分比较,统计结果显示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13.49±1.64)分、(18.54±2.15)分;经t检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研究对象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15/63),其中应激性溃疡4例,尿路感染2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压疮3例,肺部感染4例;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3.97%(34/63),其中应激性溃疡7例,尿路感染4例,下肢静脉血栓5例,压疮6例,肺部感染12例;经χ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急性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患者一旦发病需对患者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从而最大化的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的预后[2]。协同护理干预可将医师与患者的对接时间大大缩短,从患者入院开始,对患者进行全程的指导,有效避免了抢救的延误,提高了救治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协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结果表明,协同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协同护理干预中,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避免了血压波动对病情的加重。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减少了呼吸的发生,进一步降低了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3]。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施以协同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并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