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娟
(甘肃省泾川县动物卫生监督所,744300)
前胃迟缓是前胃运动功能减弱,兴奋性和收缩性降低,消化功能紊乱,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和食欲紊乱的疾病。牛前胃迟缓多数和饲料质量以及自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母牛前胃迟缓症是近几年牛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前胃被称为“草不转”,这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如前胃兴奋性降低,肌肉收缩减弱,瘤胃内容物运行缓慢,微生物群落不平衡,以及大量的发酵和腐败的物质,导致消化。障碍,食欲不振和反刍是一种全身性疾病。2018年我所遇到了20例此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愈19 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报告如下。
1.1 原发性 长期饲喂含有大量粗纤维和不易消化的牧草,如麦麸,半干甘薯,麦秸,豆秆等;饲喂劣质牧草,如腐烂,霉病,草,青贮饲料,酒糟,豆渣等。突然改变饲料,改变喂养方式,如果从放牧变为喂食,这还不够。过渡时期服兵役或缺乏锻炼都会导致疾病。
1.2 继发性 它可以被看作是其他疾病在临床上显示消化不良的综合征。多数继发于肺结核、副结核、布鲁氏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和一些寄生虫病等传染病。如酮病、生产瘫痪、骨软病、维生素A 缺乏病等;还可继发于瘤胃臌气,触诊瘤胃无坚实感,有时内容物呈胡状。体温、呼吸、脉搏一般无明显变化。
发病初期,牛表现出情绪低落,如躺懒惰,瘤胃蠕动能力下降。饮水和吃草缓慢或减退,甚至废绝。反刍变弱,鼻子干燥,窒息随着酸味而增加;有时腹痛,转身和腹部,间歇性鼓胀;温度,脉搏和呼吸变化不明显。在严重的情况下,有疼痛的症状和踢腹表现。临床上有4 种类型:(1)主寒夹湿性主要表现为耳鼻、四肢发凉,粪稀尿清,苔青微黄、鼻汗不成珠,脉象迟缓。(2)湿热鼻镜主要干燥开裂,严重期长,开裂严重。口腔粘膜呈红色和黄色。粪便柔软,粘稠,黑色,血液粘稠或干燥成珠状;尿液是短黄色和脉冲数。(3)脾虚型起病慢,病程长。见瘦,腹部盘绕,精神郁闷。有鼻汗的时候,没有珍珠;粪便粗糙,未消化的饲料,口颜色为黄色,脉搏较弱;当尿液清澈黄色时,尿液较少。(4)外感型被毛粗乱无光,皮湿不均,忽冷忽热,流涕,有时咳嗽,口色淡红,脉浮数,畏寒怕冷。
治疗这种疾病的原则是促进前胃的活动。缓泻止酵,调整并恢复胃肠机能。
3.1 新斯的明 4-20mg/kg,皮下注射;氨甲酰胆碱1-2mg,皮下注射;10%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300-500ml,每天一次,连用3-5 天效果良好。
3.2 苦味酊40-80ml,大黄酊30-70ml,姜酊30-70ml,橙皮酊30-50ml,大蒜酊30-80ml,碳酸氢钠30-80g 或人工盐40-120g,加水适量内服。
3.3 中药治疗
方剂1:当归50g、白术52g、茯苓35g、厚朴32g、陈皮31g、槟榔24g、神曲50g、干姜40g、白芍30g、甘草30g,水煎去渣,候温灌服。每日灌服一副,连用三天。
方剂2:苍术60g、厚朴50g、陈皮55g、青皮45g、干姜60g、黑附子70g、神曲55g、山楂50g、甘草25g、大枣150g,研末开水冲,候温灌服。
治疗结果显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病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较短的恢复时间。可以看出,在牛前胃迟缓的治疗中,该药物临床疗效确切。但是,根据这些情况的出现,要求饲养者在正常饲养过程中正确选择和有效保存这些饲料,以防止因储存不当而引起的霉变,同时,饲养者应确保围栏内的安静和卫生,预先设定适当的温度,尽量减少应激因素对牛的干扰。此外,育种者应定期对围栏进行消毒和消毒。做好疫苗接种,及时发现牛群疾病,从而有效减少这些疾病引起的前胃松弛,也有效减少了养牛场的经济损失。就医后,还应加强护理工作。治疗后护理:药物治疗后,应给予大量饮水,并适当增加运动,促进瘤胃蠕动;同时,吃软易消化饲料。由于护理工作不足而避免复发,降低手术治疗的治愈率。饲养员还应充分考虑影响前胃萎缩的因素,进而加强护理工作,从各方面提高治愈率,恢复病牛的胃消化。功能,增强牛的食欲,使牛场减少损失,增加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