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半夏毒性的本草学考证

2019-01-07 00:36洁,王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22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本草半夏

王 洁,王 梅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712000)

中药的毒性不仅表示药物药性的平和程度,还关系到使用时的安全性。毒性中药的临证运用对顽疾沉疴的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使用药物84味,其中36味在本草文献中记载有毒性[1]。半夏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之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已作为药用。《伤寒杂病论》中共有45首方剂使用半夏,最大使用剂量为大半夏汤中的两升,按柯氏换算法折换成现代剂量约为156 g[2]。临床上也有使用生半夏引发中毒的事件[3]。罗赣等[4]认为半夏的毒性大小与使用剂量、配伍方法、炮制方法有关。本文通过对历代本草文献的梳理,从半夏的品种、道地性、毒性、炮制减毒方面进行本草学考证,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半夏提供依据。

1 品种本草学考证

半夏始载于汉代《礼记·月令》,其文记载:“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5]指出半夏生于五月,这与后世所用的天南星科半夏生于二月有所不同。《神农本草经》仅简单描述了半夏的生长环境、性味及功效,药材性状未提及[6]。《吴氏本草经》曰:“生微丘,或生野中,叶三三相偶,二月始生,白华圆上。”[7]其描述与天南星科半夏特征基本符合。唐代《本草拾遗》云:“高一二尺,生泽中熟地。根如小指正圆,所谓羊眼半夏也。”北宋·苏颂在《本草图经》中描述较为详细,曰:“一茎,茎端出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江南者似芍药叶;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黄肉白……其平泽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8]清代《本草详节》曰:“半夏,一茎三叶,高二三寸,八月采根。”[9]清·吴其浚在其论著《植物名实图考》中对半夏本草形态做出了具体描述:“半夏,所在皆有,有长叶,圆叶两种,同生一出,夏亦开花,如南星而小,其梢上翘似蝎尾,半夏,一茎三叶,诸书无异词。”[10]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1]中明确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结合《中国植物志》中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的重点特征描述“块茎圆球形,直径1~2 cm;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老株叶片3全裂,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肉穗花序;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有时‘S’形弯曲(上翘似蝎尾);花期5~7月”。从以上的本草品种溯源可以得出,汉代所谓半夏与当今用药半夏并非同一种。大致从魏晋时期的《吴氏本草经》开始与现代半夏描述相同,均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7]。

2 道地性本草学考证

《神农本草经》对半夏的生长环境记载为“生川谷”。《名医别录》谓之“生槐里”。陶弘景解释“槐里属扶风,今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12]。槐里为今陕西省南郑县,扶风所属为现在陕西省宝鸡地区,青州是山东省济南和胶东附近,吴中当属苏南地区[13]。《本草图经》认为“生槐里川谷,今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8]。《本草品汇精要》称“道地:齐州者为佳”[14],查齐州即今山东省历城县附近。《和州志》称:“半夏,和县之姥下产者为佳。”姥下指安徽省和县姥下河附近[15]。近代以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所产为地道[16],阜南、颍上所产的“颍半夏”,贵池殷汇所产“汇半夏”,舒城所产“舒半夏”,均为半夏之上品[17]。从以上文献可知,半夏道地产地变迁十分明显,从最早认为的陕西地区,逐渐移至山东、安徽、河南等地。

3 毒性本草学考证

《神农本草经》将365种药物按照性能及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之药“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将半夏列入下品之中。张义敏汇总了历代本草中半夏的毒性[18],其中除了《本草再新》认为无毒,《宝庆本草折衷》和《药性论》认为大毒,《药鉴》与《本草汇言》认为小毒之外,其余46部均记载半夏有毒,由此可见半夏有毒为历代医家及药家所认同,只是毒性的大小分级有所不同。

半夏毒性多体现在刺激咽喉方面。《本草经集注》对其毒性描述为“半夏有毒,令滑不尽,不尔戟人咽喉”[19]。《神农本草经读》提到:“其涎莶甚,激刺之力甚猛,故为有毒之品,多服者必有喉痛之患。”[20]《本草崇原集说》曰:“古人只用汤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从之。”[21]《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曰:“半夏之辛……入喉则闭不能言”[22]。上述本草著作均描述了半夏对咽喉及舌的毒性作用。半夏对于不同脏腑的毒性,文献也有具体提及,如《雷公炮炙论》有“半夏,上有隙涎,令人气逆,肝气怒满”[23],《本草新编》有“半夏燥气之药,再耗肾中之气,气一耗,则火动水燥,不生精而生痰”[24],《本草求真》有“半夏毒草,入脾胃胆兼入心”[25],《雷公炮制药性解》有“半夏味辛入肺,性燥入脾胃,中其毒者,口噤发吐”[26]。不少古籍也记载了半夏对于胎元的毒性,如《本草蒙筌》曰:“孕妇忌用,恐堕胎元。”[27]《景岳全书》言:“性能堕胎。”[28]

4 半夏去毒方法的本草学考证

《金匮玉函经》首次提及半夏去毒方法:“以汤洗数十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29]《本草经集注》对“汤洗半夏”之法还有更仔细地描述,“凡汤酒膏丸散用半夏皆宜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搓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搓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19]。

依据“十九畏”理论中“生姜畏半夏”的观点,历代对半夏的去毒之法以姜制法最为多见。《本草经集注》中有:“半夏毒,用生姜汁,煮干姜汁并解之。”[19]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认为:“中半夏毒,以生姜、干姜并解之。”[30]加辅料洗则是在南北朝时期《雷公炮炙论》中发展出来的,“若修事半夏四两,用捣了白芥子末四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23]。

5 小结

半夏有毒得到了历代医药学家的认可。我国除了首部药典未收载半夏有毒之外,其他所有版本均认为其有毒。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依据毒性大小收录了83种毒性中药,半夏即为其中之一,并将其不同的炮制品种单列出来便于合理临床选用。现代学者根据古代医籍的记载,运用现代的药理学、毒理学方法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但半夏的毒性成分仍然不明确。从目前实验研究结果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半夏的刺激性毒性成分是半夏草酸钙针晶和半夏蛋白,半夏的妊娠毒性成分为半夏蛋白[31]。查阅文献发现,半夏的妊娠及胚胎毒性、致畸毒性、肾毒性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32],其中以生殖毒性[33]和刺激性毒性研究最多[34],对于文献提及的其他靶器官毒性的研究还较少,毒性物质成分和毒性机制不明确,需要以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验证。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本草半夏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半夏入药多炮制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