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粉静物画的表现技法

2019-01-06 06:37奚晓
艺海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水粉静物技法

奚晓

〔摘要〕静物画是指描绘日常的静止物体的形态、色彩、质地和构成的绘画。对基础色彩训练者来说,画水粉静物写生是色彩畫训练的基本功之一。水粉静物画的表现技法非常广泛,在此就水粉画中用水与色的多少、用色的厚与薄、用笔的变化、色彩的衔接、色彩的覆盖等着色技法与一般规律,作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水粉;静物;技法

水粉静物画在表现手法技法上涉及范围极为广泛:以再现客观的光、色、形关系而言,有写实性的明暗画法;以写实色彩基础上稍加提炼而概括表现的归纳色画法;以高度概括出几套色来表现对象的限色画法;将立体形象变为平面(近似图案)去表现的平面画法;有概括性较强并强调固有色和总色调变化的,近似中国画染色方法的渲染画法;这些都是以客观物体程度上来分的。掌握水粉画中用水与色的多少、用色的厚与薄、用笔的变化、色彩的衔接、色彩的覆盖等着色技法与一般规律,对画好水粉静物画有着重要意义。

一、干画法

干画法是指笔中色里含水较少,而且画在干燥画纸上,色彩衔接是靠较干的色彩推移和压盖方法来完成的。它是吸收油画技法而发展起来的,即更多地利用颜料粉质易覆盖、厚涂方法来进行着色,增强色彩表现力。

干画法的用色:色层可厚可薄,厚一些的颜色可以遮盖住底层色,称之为后涂法,色彩的层层叠加或覆盖,深入刻画或改画常用此法。但要注意用笔肯定准确,着色范围易小,同时还要注意多色层加工时,不能无目的地把色层一次次加得太厚,造成色层高低不平,甚至杂乱无章。所谓厚涂是相对来说的,一般来说,厚涂色块色感饱满,宜于表现物象的明部或中间面,暗部用色不宜过厚。干画法还适宜表现色块和形体肯定、明确转折和对比清晰强烈的景物(如静物中的近景台布及近景物体)。这种画法笔触感强,落笔前对物象要多作细致地观察与分析,调色、用笔都应该准确而肯定,但运用不当易犯干枯和不含蓄的毛病。干画法用色薄一些,也就是把画笔上的水挤干再蘸少量的干色轻擦上去,使画上去的色块周围没有明显的边线,造成与底色自行衔接的效果,这也称薄画法。这种画法尚可利用第一层色的透露、隐现造成特有效果,使色彩较为丰富,并巧妙地表达物体质感、色感和空间感。干画法适合色彩写生基础训练,也是水粉画的主要技法。

二、湿画法

湿画法是指笔中含水较多,画在湿画纸上(先用大排笔刷上水待半干不干时画色),色彩衔接湿润,笔与笔之间趁湿衔接完成。湿画法吸收了水彩画技法,更多地通过水色干湿程度和着色时间控制,追求不同程度的水色自然交融、渗透,取得酣畅明快、意趣天成的表现效果。干后没有明显笔触的接痕,有柔和、含蓄、滋润、细腻、等优点。这种方法对于水粉色来说,颜色干后变色差别较大,用色用笔及着色先后顺序都须经过深思熟虑,是一种较难掌握的表现技法。

湿画法用笔宜大、宜快,对色调和形体掌握要“胸有成竹”,可趁湿时迅速上色,一次画完画幅中的某一部分,以后就不再在这一色层上覆盖第二道色了。湿画法常常从大块的中间色画起,然后接画暗部和提出亮部和高光。对于湿画法的整幅画面来说,往往先从静物背景开始。因为湿画法更适于表现背景、暗部以及处理大的色块、大的色调——即更适用于大面积铺色、大色彩关系及表现某种特定气氛。上色时也分厚、薄两类。湿色薄画法能一层层加色,以此取得层次丰富而浑厚的效果。但要注意每加一层色都必须待底色于透后再进行,要用软毛笔,运笔要快,不然会把底色带起来。

三、干湿结合画法

一般来说,在水粉静物写生过程中,纯的湿画或纯的干画技法运用并不多见,倒是干湿结合画法使用的机会更多一些。这是因为这种结合兼容了前面两种技法长处,更容易表现出理想的色彩效果。

干画、湿画各有特色和长处,也各有短处。这正如人们所常说的“干画易板、湿画易散”。干画往往因笔笔肯定,处理得好而画面结实、色彩丰富。处理不当时则极容易刻板、生硬、暴露,而缺少含蓄、自然。湿画法控制得好则不失形体并有流畅痛快之感。控制不当,易造成结构松散。其实两种画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各种画法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干因湿而显,湿因干而隐,干画时用水多一些就成湿画法,湿画法时快速薄涂也就是像干画法。因此,采用干湿结合、厚薄兼施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水粉画色彩特征。

具体地说干湿结合式的画法有如下一些用色、用笔的规律:

1.画大片面积的色或铺大的色调、色彩关系时,用湿画法易于掌握大色调的气氛、大色彩关系,避免非本质的、细枝末节的干扰。而某些局部的细节运用干画法,又可使画面色彩丰富、活跃、生动,细节借助干画法恰当表现可使画面整体色彩色调统一,细节又富有变化。

2.在静物写生中,背景衬布和远景实物常用湿画法,近景物和近处衬布常用于干画法。远处画虚、润而无笔触,近处画实、硬而有笔触,这样有利于对三维空间深远感的表现,达到色彩造型上层次分明、近实远虚、近强远弱的效果。

3.静物画中的局部形象,也可运用干湿结合法来加以表现,造成一种轻松、生动、变化的效果。如暗处用色薄而湿,亮处用色厚而干;又如不同质地、造型的物体分别用或干或湿,或干中有湿、湿中有干的方法,有的物体画得结实坚硬富有触觉肌理感,有的物体画得轻柔圆润而富有触觉光洁感,使总体色彩画面效果虚实相间、强弱有致或主从有别。

4.无论是干画法还是湿画法,通常都宜于采用暗部薄、亮部厚、先薄后厚的着色原则。但要注意:厚不要拖不动笔,薄不要满纸水流。

四、衔接法

和油画颜料相比,水粉色干的速度较快、干湿色彩变化较大,这就给作画时的色与色的衔接带来困难,这也是许多从事水粉画的人深感头疼之事。因此,对于学习色彩静物写生来说,熟悉和掌握水粉用色时的衔接技巧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水粉用色的衔接方法不外乎如下三种:

1.湿接法——用色、用纸的含水量较大的一种接色方法。优点是色彩效果比较自然柔和,衔接浑然一体,无笔触与肌理感。湿接法多用来铺大调子和静物画的背景、台布及器物的暗部,或表现一些形体、色彩变化柔和的对象。缺点是所表现的形体边缘不明确,单独使用湿接法,有时会使画面显得过分修饰和光滑。具体使用湿接法时要注意:①根据对象的形体结构和色彩变化,采用趁前快色湿时一笔一笔接上去的方法,就可获得色泽衔接柔润的自然效果。②在先铺刷的大块颜色中,趁湿点入其他小块颜色,利用颜色湿润状态下自然衔接而无笔触感。如静物写生中背景衬布,可先用大笔上下左右涂上整体调性,在未干之际画上衬布的暗部色,最后再画亮部色彩,让其有色彩变化。③也可以先用水将纸面润湿,然后再用所需颜色趁湿接合,在两种颜色相接近可用干净笔轻轻一刷使其自然衔接,也可将两笔色自然接合使其衔接。

2.干接法——用色、用纸含水量较小的一种接法。优点是色彩效果明快、比较坚硬、笔触肌理感较强。一幅作品不可能完全用湿接法来完成,尤其是体积感强、转折明快的物体和大幅画面,就要利用于接法把物体的坚实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干接法不受时间限制,不像湿画那样紧张,但干接法的颜色尽量要薄不要太厚,否则不易深入进行。干接法要求色块在色相、明度、纯度、冷暖上比较准确,并能估计干湿之间色彩深浅度及鲜明度的差别,要注意结合色彩变化和形体转折用笔、用色。干接法是靠过渡的中间色阶来解决色块之间的衔接,较难把握不同性质转折的区别,处理不好,很容易形成“硬性”转折的单调之感,单一的扁笔“摆”易形成类似“镶嵌画”之感。

3.压接法——基本上属于干画、覆盖性质的。即相邻的色块,在画前一块色时可画得稍大一些,第二个色块接上去时压在前一块色上,并使其压出正确的形来。从过程来看,前块色与后块色都要有一定的干度,后块色不仅要干一些且还须稍稠些,这样才能压住前色使之衔接。这种接法避免了干接时色块之间易产生空隙,接得比较自然严谨。这是先破形后有形、先有色后有形的方法。

五、覆盖法

画水粉画往往离不开覆盖性用色,也就是说画面色彩有时画得不对,或者在深入表现色彩细节时,就必然会出现色与色之間的覆盖现象,也称色彩的重置。从表现角度上来说,覆盖可使色层错综重叠、厚薄有变化,是塑造形象的一种主要手段。

尽管水粉色的特性是覆盖力极强,但不是随意覆盖都行。作画时若水与色用得不当,易使底色泛起或产生水渍;用色厚薄不当,易使色彩表现不准。有时覆盖色要故意利用底色,这就需要预先估计画后的效果。现将水粉覆盖中的技法及规律介绍如下:

1.覆盖色时的用笔——用笔要轻捷、果断,切记来回用力涂抹使底色泛起,形成色彩不准或色彩效果不美。

2.覆盖色时的用水——覆盖色中的含水量不可过多,含过多水的色容易把底色刷上来或留下水渍;过多水的色必然色料太薄,不易盖住底色。

3.覆盖色时的用色与干湿变化——水粉色干后比湿时较淡较灰,特别是覆盖时其差别更大。故覆盖色时要把干湿变化程度估计进去,第一遍着色就要画得比看到的对象色深一点、鲜一点,覆盖色时,所画色要比已干的色要深一点、鲜一点。

4.覆盖色时的稠度与厚度——一般来说第一遍色要画得薄一点,覆盖的色要画得比底色稍稠、稍厚一些,要能覆盖住下边的色。覆盖的次数越多,那么稠度与厚度应随之增加。此外,覆盖色层也可采用干擦法。如某些物体的高光或画某些肌理粗糙的物体,均可用干擦法来覆盖。

六、用笔(法)

好的水粉静物画,不仅靠准确的色彩关系展现色彩美,而且还涉及用色与用笔的关系问题。就如同素描中的结构与明暗、线条关系一样,丰富的明暗和流畅的线条如果不在素描结构上,那么明暗与线条都是虚浮的、无力度的,甚至是脏的、多余的。而素描结构体现若离开了明暗与线条,则必然是无法实现的。水粉的着色方法和用笔技巧本质仍然是色彩关系,具体的用笔是为色的表现服务的。

1.用笔的原则

用笔技法必须为色彩关系服务,而色彩关系又是为客观色彩的再现服务。不能为用笔而用笔,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用笔跟着对象走,随着形体来塑造。

(1)根据不同对象来用笔——用笔的虚实

远处、暗部、陪衬之物,用笔要隐而模糊,笔触应含蓄、平些,用色薄些。近处、亮部、主体之物,用笔要实而显露一些,用色可厚一些,笔触可明显强烈。受光部及转折处,用笔要肯定、准确。背光部及阴影处,用笔要含蓄、朦胧等。

(2)根据不同对象结构来运笔——运笔的走向

应根据形体的块面结构来塑造,立体的形是大小不同块面所组成的,这些块面有着不同的色彩和层次,我们就一笔一笔地顺着这些块面运笔,一笔一个块面和数笔一个块面,然后再把它们联接起来。要顺着这些块面结构自然地运笔,既要理解这些块面,却又不能在画面上将块面生硬地结合在一起。

(3)用笔须从笔端所含水份、颜料多少结合考虑

一般来说水分多而着色较稀薄时,更易于发挥流畅挥洒的特点,反之则更易于呈现凝重苍劲或圆厚柔韧等表现效能。初学者应避免由于心中无数,运笔时来回涂改搓刷,造成画面色彩灰暗、混浊,形体走样和缺乏质感。

2.水粉静物的用笔方法

(1)摆:这是水粉静物画中最常见的用笔方法。一般采用扁平头水粉笔(或化妆笔),用较干的颜色,依据物体的形体块面结构一笔一笔地摆上去,犹如雕塑时所使用的雕刀一样,形体块面刻画得较清楚,更容易表现体积感,塑造感强、笔触明显。若用这种摆的方法,再采用湿的颜料就会使所摆的各种笔触因色彩的湿的程度不同而显现出各种强弱、刚柔兼有的变化效果。

(2)平涂:用笔在画面上来回移动,笔触成片块状,适合画大面积的色,大体设色常用之。平涂效果整体感较强,但必须有一定的色彩变化和过渡,特别忌讳无色彩变化的平涂,不然就会造成呆板、色彩不透气。平涂法与“摆”笔的不同在于不追求明确的笔触感。但平涂法经常与摆法综合使用,而且是先平涂后用摆色来深入塑造。

(3)贴:贴和摆都是一笔笔地画,但相对来说,摆用力大而肯定,贴则需相应地减少用力,看准了对象轻轻地贴上几笔,以此来追求色彩的丰富,或者解决结构上的细微变化,所贴之笔也应根据需要有虚有实。

(4)擦:此方法的笔触拖得可长可短,笔也可大可小,露笔锋,但常用虚笔使之出现“飞白”效果。笔最好是硬性毛,使用这种方法时用色要较干稠,使笔锋略散开,用笔速度要快,落笔形要准。这种方法最适合表现静物器皿的肌理、质感和局部的高光。有时也可利用干擦方法体现质感,同时来丰富画面色彩感。如表现石臼,可借用干笔擦出石头的坚硬感、粗糙感,同时又使石器物上的色彩更加丰富。

(5)点:用笔尖或笔肚在画面按捺出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点,点的时候要注意大小结合、疏密变化,常常用于“点彩”画法。在静物写生中点画法常用来表现高光和一些小局部。

(6)线:用扁笔画写生时的轮廓切线、用圆笔画的弧线。在静物写生中也常常出现用线的地方,如水果上的小木柄、器物上因受光产生的小细线以及衬布上的线等等,这些用线地方必须根据其结构、质感、色彩来用线,要适当注意线的虚与实、软与硬、薄与厚、枯与润。

此外,还有洗、刮等等许多用笔之法,学画者可以在实践中自己去体会和利用,在前面六种方法之中,“摆”“贴”“点”是重在塑造形体,擦、平涂容易取消块面,用笔时要适当注意。笔触也有一个整体处理问题。一幅画的用笔也要求有变化而又统一,要有节奏感,防止零乱、单调。随着用色、用水及用笔技术的熟练,所使用的工具、用笔技法就可以得心应手、随机应变。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瓦尔特·赫著.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2]造型艺术美学(第二期).浙江美院出版社,1989.

[3]辛华泉.色彩构成.

猜你喜欢
水粉静物技法
静物写生
张俊辉作品
静物(节选)
作品七
精通拍摄技法
最适合考生的水粉静物画法与步骤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怎样写静物
怎样写静物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