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环
[摘 要] 近年來,在我国信息化进程、互联网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虽然计算机已渗透进千家万户并广泛运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却成为中职教育中的一块“硬骨头”,作为中职教育中的必修课,它与学生毕业直接挂钩。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背景下,它在教学方法上单一且缺乏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操能力、动手能力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培养,从而导致学校无法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全面型人才。
[关 键 词] 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9-0186-02
在目前中职的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教材内容无法对学生构成吸引力,这些内容不但缺乏趣味性,而且往往无法在生活中得以运用,所以在实操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觉得无关紧要,甚至对计算机教学设备进行人为的破坏,这就迫切需要学校和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不断进行分析和引导,让他们的学习兴趣重新回到课程上。
一、目前我国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教育体制在不断改革,对中职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中职教育的本质是为培养行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这种教育方向就决定了中职学校所挑选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自我约束能力差、心理素质较差等情况,而且在中职院校中,很多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所掌握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只是单纯地认为计算机是用于上网和娱乐的工具,他们对计算机课程的理解较为简单,以为只是简单的操作计算机,他们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无从得知,而这些特点容易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及学习中的表现,系统性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容易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不愿意继续学习下去,同时面对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也容易滋生抵触情绪。虽然面对的情况于教学而言甚为不利,但是学校和教师也要注意到其中的利好因素,那就是还是有部分学生仍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愿意从中职通过学习新技能去自我成才,去塑造全新的自己,从而面对未来激烈的人才竞争,当看到这一优点之后学校和教师应转变对中职学生的固有观念,针对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多元化的教学,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无法顺应时代发展
众所周知,计算机应用行业发展日新月异,软硬件更新换代极快,而在我国计算机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较为缓慢,很多业内新闻、新技术都不能及时出现在教材中,内容陈旧,容易导致学生不论是思想还是能力都落后于时代,与社会的需求脱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二)教学手段单一陈旧,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我国的传统教育教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喜欢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师生之间无法达成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学生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较为死板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易缺乏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单一不但体现在“灌输式”教学上,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都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没有作出细分,这就导致教学环节枯燥而缺乏创意,学生在死气沉沉的课堂上无法找到与教师的共鸣,学生的厌学情况只会越来越普遍。
(三)实践部分安排不当,无法进行有效管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它需要以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实操的教学。而大部分中职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习兴趣无法被调动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然会大打折扣,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另外,缺乏标准的评价体系也会让学生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无法从课程中找到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对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消失。
(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整体水平偏低
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成绩偏低,从而导致他们对计算机的认知和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普遍偏低,而课程中的文字录入及办公软件等内容无法对学生形成足够的吸引力,他们更喜欢用计算机进行聊天及游戏,这样就导致教师在课堂中进退两难,照顾了水平偏低的学生就难以兼顾成绩优秀的学生。
(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教师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也不够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往往存在结合不紧密的情况,在未来的就业需求上衔接得也不是很好,不同的专业采取同样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学与用无法紧密结合,如物流专业、汽车营销专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同,学的东西比较笼统,没有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细分,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无法满足未来就业的需求。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途径探析
中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但要符合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的需求,还要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切实提高教学效率,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只有从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作出改革,才能让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更上一层楼,成为社会真正所需要的全面型综合人才。
(一)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有效结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的专业及特点,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这样就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去分析学生的需求而梳理教学侧重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学校的教务部门也应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安排不同批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师去教授不同专业的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对专业的了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更为精准,教学素材的选取也会更有针对性。
(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合理地选取实操素材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基础学习需求,同时也要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选取实操素材,让计算机技术更好地运用在解决专业学科知识的路径上。比如在文字录入训练中,建筑专业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施工规范标准的相关材料,在图文混排课程中,根据建筑专业来选取实操素材,比如一些著名的建筑物及建筑物资料、数据等进行排版和设计。
(三)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优化
硬件投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上极为重要,部分职业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及师资投入的问题,硬件设施往往跟不上时代,虽然人均上机名额没有问题,但是部分学生的电脑配置一般,无法对所有软件进行实操练习,这样就会给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教师要根据学校的硬件情况来调整教学方式,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计算机理论知识教授时,教师可以采取比喻法、讲故事法进行教学,把学生乐于听取的故事和案例进行比喻,化作知识点。比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中央处理器授课时,教师可以把CPU比作人的大脑,当CPU执行电脑的各种命令时,也就相当于人脑对各类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一个道理,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有代入感,到了以后介绍显卡、内存、电源的时候,就同样可以代入人体的各种器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就更加高效,更不会忘记,整个知识点的讲授也更像一个系统,不会显得支离破碎。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竞赛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大家的投票选出小组组长,然后在学习过程中便可以小组为单位去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分,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小组竞赛的方式可以让每个小组进行互相比拼,进行良性竞争,在比拼的同时学生还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点,还让自己的主动性得以增加,创造性得以激发。
(四)对师资队伍进行加强和优化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否可以进行高效的改革和落实,首先就要对学校的师资队伍进行优化,只有师资力量得到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素质发生转变,改革才能更加深入透彻,因为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就是“前沿化”,作为计算机教师要秉承一个教学理念,那就是“不进则退”,如果一直停留在原有基础上,那就是退步,计算机教师要保持思想上与专业知识上的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专业的学习,加强对各专业的了解,同时对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作出了解,这样才能实现精准教学。其次,教师要加强本专业的学习,及时了解计算机行业的趋勢和发展方向,教师要走在教材的前面,比如操作系统的变化、更新,及最新的补丁支持、新系统的变化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所服务。最后一点,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状况,了解学生未来的发展预想等,这样才能把“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落实到位,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让个性与共性共存。
三、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专业发展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施教,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抛弃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与自身专业得到完美的结合,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这项重点学科上有所成就,同时也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更加顺利,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苏洋.基于能力培养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改革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11Z).
[2]佘雅斌.基于岗位任职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S1).
[3]王婷婷,李元建.基于职业岗位模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2).
[4]高敏.论中等职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2015(6).
[5]何新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混合式教学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7(4X).
[6]王安琪.微课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7(2X).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