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廷清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各行各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目前所处的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爆发式地呈现在社会大众的眼前,人们对艺术的欣赏水平以及审美能力大幅度的提升,而传统的艺术设计将会面临巨大挑战,各大高校以及中职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平面设计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各大高校以及中职院校应当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制度。传统的平面设计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设备在目前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跟时代以及社会脱节严重,相关部门以及学校应当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推陈出新,推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平面设计教学在信息时代下也能蓬勃发展,使艺术专业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前景。
[关 键 词] 信息时代;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9-0094-02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不合时宜或者质量不是特别好的事物往往是一闪而过,对类似的信息也是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去了解,而对平面设计的学生一样也是如此。平面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主修课,是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做出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总体来说,视觉信息是平面设计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视觉信息就如同平面设计的生命力一般。对长时间从事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绘画技巧以及基础知识等都已具备一定的知识量,对临摹这类的技能早已掌握,而一味地重视基础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在创新精神以及其他理论方面的培养,对平面设计是极其不利的。尤其是在我们目前所处的信息时代,学校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当跟随时代潮流,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提高就业率。
一、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目前很多高职或者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合理性,平面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富有创意,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只有具有创意的和创新精神的事物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而对平面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在设计作品时融入自己的元素,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引导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而很多学校老师在进行平面设计相关课程教学时,缺乏让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普遍仍然将素描以及色彩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并重复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虽然诸如此类的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乃至整个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对长期练习和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类基础课程的掌握一定达到一定的阶段,只是一味地反复训练这类基本课程,对本就需要创新和探索的艺术专业学生来说无疑是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因此,在基础课程之余,应当将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精神做更深层次的引导作为平面设计课程的重点。
(二)缺乏人文教育的熏陶
哲学是指导其他科学的学科,对艺术设计也是一样,艺术设计尤其是平面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他专业大多数都有较强的专业性,对该学科的研究可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而艺术设计不一样,艺术设计专业包含其他学科,也可以说被其他学科包含,因为艺术创作需要创作者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以及扎实的专业技能水平才能创作出具有一定质量和水平的艺术作品。并且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是需要灵感的,而灵感同样是基于创作者的知识储备以及眼界的,灵感不来源于教材,是创作者根据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所见所闻逐步培养出来的一种对艺术的感觉和认知。因此,设计灵感的培养需要创作者长时间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而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艺术专业对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较少,会忽视对学生这一块的教育,而这类课程往往对学生灵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树立是极为重要的。
(三)缺乏先进的设计理念进行指导
我国在平面设计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专业课程开展的时间较其他国家晚,因此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时间晚,研究时间较短,缺乏先进的设计理念的指导,我国在平面设计方面的教育以及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大部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理念的指导上。而其他国家都已采用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作为平面教学设计的指导理念。尤其是在目前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大多数艺术专业仍然套用过时的设计理念,使相关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如何引进和创新平面设计的设计理念是目前改善这一情形的重要目标。
(四)僵化的教学制度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发展和人才输出
目前我国平面设计专业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帮助相关专业的就业,但是我国目前很多学校僵化的教学制度与目前专业的目标存在很大矛盾。由于平面设计专业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国内很多学校专业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课程设置较少,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也较少,而平面设计对实践的要求又非常高,因此學生在就业时会因为缺乏遇到很多麻烦。其次就是学校与企业的对接较少,学生往往仅仅只对本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熟悉,而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不明确。在国外,平面设计专业的老师往往都是由相关企业抽调过来的,老师的专业性较高,且能够根据学生的方向问题提出实质性建议。因此,我国目前的平面设计应当优化教学制度。
二、信息时代对艺术设计专业平面设计教学的新要求
(一)新媒体的普及拓宽了平面设计的市场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新媒体的迅速普及,这一改变对平面设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意味着无论是各个高职或中职院校对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要进行变革和进步,对相关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而基于则意味着在我们目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平面设计应用范围将会不断扩大,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广阔。新媒体的快速普及對平面设计这一行业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我们目前的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子移动设备不断推陈出新,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将平面设计这一行业的市场拓宽。在新媒体普及之前,平面设计仅仅局限于印刷方式的纸质流通渠道,而现如今,网页设计、软件设计、产品包装等方面都能看到平面设计的影子,对平面设计来说,新媒体的快速普及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二)信息时代增添了平面设计教学的方式
1.新型教学形式——微课
目前网络上流行微课这一全新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了信息时代的便捷性与及时性,而微课的特点就在于课程精简、时间短这一特点。将某一知识点通过简短的视频或是直播呈现出来,在微课中,观众能与老师进行互动,讨论课程中的内容,使老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此来解决学生的困惑。由于特殊的授课方式以及自由的授课时间,使微课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实践更加灵活多变,并且全新的教学模式还能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促进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以及深入地学习。
2.新型教学形式——翻转课堂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中,不论是其他专业还是平面设计专业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老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老师往往是站在讲台上教授课程内容,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便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将学生变成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上学习过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而老师则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学生的思维使其他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和领悟更加容易,而这种创新性的教学形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与认知,促进信息时代下艺术设计专业平面设计教学的改革。
三、信息时代下艺术设计专业平面设计教学的改革之路
(一)明确教学目标
目前我国各个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应当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主,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企业看重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扎实的基础能力,因此学校应当着重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一味地只注重学生素描和色彩这类的基础能力训练对学生创新与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校方应当审时度势,顺应目前的时代潮流,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改革教学方式,推陈出新,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放在首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合理地增添人文课程
想要学生在将来的社会中具有更高的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创新精神,而艺术设计专业最为重要的便是创意设计。学生只有丰富自己的眼界与见识才能拓宽自己的思维,因此学校应当尽可能地开设相应的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从其他学科来解释艺术设计这门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就业,而企业看重的便是学生的创意作品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人文课程中还应当包含社会经济学,在艺术设计商业化的今天,艺术专业的学生更应当具有犀利的眼光,从商业价值的方向看待艺术设计,没有商业头脑和创新精神的员工是注定走不远的。从上述内容来看,人文课程的设置对设计创新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也是学生培养创新精神的根据地,合理地增添人文课程,能为学生的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
总之,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上,教学设备相对较为落后。在目前这个信息时代下,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是极其不利的,并且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都较为不合理,不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个高校与中职院校应当审时度势,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平面设计在适合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发展,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培养适应时代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时代在进步,对人才的培养方案也要与时俱进,重视信息时代,积极推进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雅楠.信息时代下艺术设计专业平面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8(5):54-55.
[2]罗颖.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8(11):142,144.
[3]杨哲.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6(16):238-239.
[4]杨芳.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J].现代交际,2018(23):171-172.
◎编辑 马燕萍